2009/07
     

橫跨產官學界,但求於心無愧—專訪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曹壽民董事長 (1/4)

採訪‧撰文 張國儀

曾經擔任臺灣大學土木系教授、台北市交通局長以及不分區立法委員的曹壽民,在2008年8月接下了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一職,說他是橫跨產官學界的「三棲」專業土木人,絕不為過。在眾人眼中率直真誠、有話直說的他,如何能夠悠遊於性質截然不同的各個領域中呢?且聽杜風道來。

進入土木系
高中時就讀於建國中學,曹壽民說,當時一個年級有二十五班,以甲乙丙丁四組來區分考大學時的理工、文史、醫農、法商等四個領域。「其實那個時候並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志趣和性向,也不太知道甲乙丙丁組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大部分同學都選甲組(理工),我也不排斥,就選了。」曹壽民說,高中時,受到老師的影響很大,哪一科的老師教得好,就會喜歡哪一科。「像化學老師教得很好,我就對化學很有興趣,地理我也很喜歡。」 至於歷史,曹壽民說,由於當時填鴨式教育的關係,歷史這一科目完全需要用死背來應付考試,對歷史本身的來龍去脈沒有充分說明,根本失去了學史的意義。「不過後來的我非常喜歡歷史,其實歷史在講的是因果關係,為什麼朝代會更替、為什麼某些事情會發生,這實在非常有意思。」

大學聯考前,曹壽民按照分數高低填志願,他依稀記得,當年臺大錄取分數的前五名分別是:物理、電機、化工、機械、土木。「那個時候,一個系裡錄取的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大概只差五分,也就是說分數差異很小,所以對一題或錯一題就會差別很大,可能從這個系就到另一個系去了。」根據聯考的分數,曹壽民進入了土木系。

用消去法選擇領域
談到為什麼會選擇運輸工程做為自己的專業領域,曹壽民說:「這就蠻有意思的。」回想當年在臺大的大學生活,曹壽民認為臺大最好的地方就是學風自由,可以接觸很多方面的事物,雖然當年的他並沒有參加很多社團,但是卻聽了很多演講,「這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曹壽民說,他會選擇運輸工程做為專業,其實用的是「消去法」。「選擇專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你很清楚自己的悟性,那就直接選擇有興趣的領域;另一種是你不清楚自己的悟性,那就刪除沒有興趣的領域,看看還剩下什麼。」曹壽民回想,他認為自己會選擇運輸工程,其實正是因為他本身喜歡處理人的問題。「我喜歡應用,喜歡看得到摸得到,具體的東西,更喜歡處理與人相關的問題。」

大學畢業當完兵後,曹壽民選擇前往美國深造。「我父親一直很遺憾自己沒能出國念書,因為他那個年代國家戰亂不斷,所以當時我父母親都很鼓勵我出國。」而談到出國念研究所時進入運輸工程領域的原因時,曹壽民則說:「人生的際遇是很奇妙的。當年,我申請了十二所學校,其中六所申請的領域是營建管理,另外六所是運輸工程。「我本來已經辦好簽證,準備要自費去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念營建管理。」但沒想到,一直到該年的六月,離開學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馬里蘭大學才寄來通知,表示願意提供獎學金。「去馬里蘭大學是要念運輸工程的,我那時候很不願意去重辦簽證,因為要到美國領事館排隊,而且是站在門外人行道上,好像要逃難一樣,感覺很不好,很沒有尊嚴。那時候的領事館在南京東路,一大早上班的人經過這些排隊的人身邊,我都在想,經過的人不知道是怎麼看我們的…」曹壽民說。雖然百般不願去重辦簽證,但曹壽民轉念一想,家中環境並不富裕,如果接受馬里蘭大學的獎學金,至少可以消除出國的財務壓力,「我想想,用父母的錢去唸書,壓力很大,所以,還是決定重辦簽證,到馬里蘭念研究所去。」

進入了運輸工程的領域,曹壽民說:「到今天,我依然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他說,雖然自己的結構也學得不錯,而且結構是力學的應用,實務性也很高,「但是感覺起來就是冷冰冰的。」不過,只要碰到運輸的問題,像是設置公車專用道、闢駛捷運接駁公車等,曹壽民就覺得非常有挑戰性,「因為凡跟人有關的問題,變數都很多,像我這種個性的人就覺得很有挑戰性,但有的人就不喜歡。」曹壽民提到,他有一位很優秀的同窗,覺得交通沒有標準答案,不像力學、數學一樣可以得出一個很確定的結果,因此這位同學攻讀運輸方面的博士學位感到非常痛苦,而最後只好放棄了。所以,曹壽民的結論是:「興趣與悟性很重要。」

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留學生涯
「留學這六年是我人生中最愉快的六年!」曹壽民這麼說。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天天都感覺到成長的喜悅。」曹壽民提到,當年他前往美國求學時,經過兩年的軍中生活,其實大學時代所學的專業課程「大概也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在大學時,只上過兩門與運輸工程相關的課程(鐵路工程、公路工程),直到進入馬里蘭大學的土木研究所後,才算真正一窺運輸工程的堂奧。「那時候真正開始接觸運輸的東西,像是運輸規劃、交通工程、系統分析等,可以說運輸工程中幾個比較大的領域都接觸到了,感覺非常愉快,所以畢業後決定繼續念博士。」

在馬里蘭大學深造的那段日子,曹壽民可以說是眼界大開。「因為在我那個年代,臺灣比較封閉,不只是政治,各方面都是,比方說我出國前從來沒有吃過麥當勞和自助餐(buffet)。而且臺灣在政治上禁忌很多,到了美國,不管是生活、政治、專業領域上,都很不一樣,感覺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每天都有刺激,看新聞就會覺得,原來這種事情人家會這樣報導啊。」曹壽民懷念地說。那時的他,第一次讀到香港的明報月刊,大為驚豔,也大大開展了他的視野。「當時臺灣是看不到明報月刊的,所以我到圖書館去把明報月刊從第一期開始借出來,一期一期看,而且新的每一期都買。這對於增長課外的知識、培養自己的眼界,有非常大的幫助。」曹壽民的感想是,因為吸收了這麼多以往都無法獲取的資訊,讓他知道政治並不是那麼絕對,也讓他明白,政治上的有些事情可能永遠也無法釐清,「所以,心胸會比較寬大一點,人也不會太過極端。」

在曹壽民所進入的運輸領域中,他是當時交通組第一位來自臺灣的學生,也是唯一的一位華人。「結構組、電機系的臺灣學生就比較多。」曹壽民說,他在交通組的同學除美國人外,還有來自中南美洲,像是哥倫比亞、波多黎各等國,「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像結構組可能整個辦公室都是臺灣來的,能接觸到的變化就很少,但是因為我在交通組,成員來自各個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比較多元的體驗。」曹壽民還記得,當年有一位自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的同學,軍校畢業後便前往其他國家開始軍旅生涯,爾後才進入馬里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從他身上,你就可以感受到西點軍校畢業生的榮譽感,還有他們在領導統御能力上的表現。」

正是成長與視野拓展的深深喜悅,成就了曹壽民人生中最充實快樂的歲月。《接下頁

1 / 2 / 3 / 4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