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
   
友善列印

 

紮實的基礎,讓人游刃有餘—訪旅美系友賈文魁博士 (2/2)

採訪‧撰文 張國儀

從心臟瓣膜到心電導管
憑藉著本身在力學方面的專長,再加上從事心臟瓣膜相關工作的經驗,賈文魁對心臟醫學可說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他也挑選了與心臟相關的業務來創業。「雖然我是土木系出身的,但真正做土木的工作大概只有三、四年左右,後來就進入機械領域,再來就進入生技產業。土木的範圍非常大,一個人只能做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心導管這個部分比較小,可以自己控制,我是這樣想的,手上可以捉摸到的,你就可以自己做實驗,加上我自己對生產很有興趣,所以就這樣開始了。」賈文魁說。

沒多久,賈文魁就自己製作了一個心導管的樣品出來。「人家看了都覺得,哇,你好厲害,但其實真的是個很簡單的東西,我用的材料都是跟人家要來的sample,沒花多少錢就做出來了。所以啊,成立公司說難,是很難,但說簡單,也就是這麼簡單。」談到創業,賈文魁說,一開始的模式都差不多,樣品出來後,只要有人相信你,就會有老闆來投資,也會開始有人毛遂自薦要加入你的團隊。「我們一開始做的是四極的心電導管,後來變成十四極的,然後去參展,人家看到了,馬上就跑來說他們要投資。你看這很簡單嘛,人家拿錢來給我們耶,我們那時還拿翹,還考慮要不要拿這個人的錢。」賈文魁一邊回想一邊搖頭笑說,「沒想到,像我們這種朋友自己集資成立的公司,錢燒得很快,一定要去外面跟人家周轉資金才行。」就這樣,借錢、籌資金、生產,過程和所有新創立的公司一樣艱辛非常,「但現在回頭來看很有意思,那時候大家晚上跟女工一起做工,弄到半夜,累到眼睛都睜不開了,我們的員工實在很好,他們叫我們先回去休息,自己卻趕工到凌晨四點,真的把貨都做出來了,我很感謝他們。」賈文魁感激地說。

談起自己的產品,賈文魁解釋,心電導管最主要是用來治療心跳過快(心悸)的問題,「心為什麼會跳太快?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受傷,有時候是因為天生就多了一條叉路,這就等於心臟多了一個發電機。本來正常是一分鐘收縮(跳)60~70下,多一條叉路就多一倍,變成120~140下,而有時候會多出很多條叉路,這樣的話心跳就有可能一分鐘跳到300~400下,這會讓人非常難受,甚至於因為心臟無法正常收縮,變成心室顫動,造成血液無法流通,人就會昏倒。最糟的狀況就是血液結成塊流到腦子裡,變成中風,中風有很多時候是這樣造成的,不一定是腦血管爆裂。」賈文魁侃侃而談,他所製造的心導管非常細小,通常是經過大腿鼠蹊部、手腕或脖子這三個部位進入心臟,「進去之後,先看哪裡出了問題,看哪裡多了一台發電機,然後就把它關掉,把岔路燒掉就好了,而且是真正的好,不會再發。」他說。從1994年公司成立到2004年,賈文魁的公司一年生產十萬支心導管,也就是說,這十年間有超過一百萬人受惠,「這也算是對別人有所幫助,感覺很好。」他開心地說。

人生階段的轉換
2004年,賈文魁將公司轉賣了出去,由於接手的是大公司St. Jude Medical,產品銷售量倍增,因此員工都有相當好的待遇,投資人也都獲得了很好的報酬,這讓賈文魁更是倍感欣慰。「雖然是2004年賣掉的,但我還是再做了兩年才離開,離開時同事們都很感謝我們成立這家公司,從兩個人的公司到現在兩百五十人的規模,不但對內能夠認同每個人的貢獻,對外也可以與其他公司競爭。但對我來說,真正要感謝的是所有員工,沒有他們,這家公司根本做不起來,所以人家說做事就是做人,這是很正確的。」賈文魁努力打造一個讓大家能夠同心協力的公司,每一位員工,包括清潔人員,都能分享到公司的股份,「我覺得所有員工都是我的partner,所以我們都叫associate,不叫employee。」甚至連提供原料的廠商,在賈文魁心中都同樣是夥伴,「只不過是上游和下游的分別而已,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每個人站的位置不一樣罷了,我的工作是負責照顧好大的環境,讓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這就是我的責任。」賈文魁說。

基礎最重要
很多人會訝異於賈文魁從土木工程師開始到製造心導管的經歷,難道他從來沒有擔心過背景知識的問題嗎?賈文魁說:「心臟的功能和血液的流動都與流體力學有關係,雖然心臟瓣膜的材料不是真正的彈性體材料,再加上生物性的東西比較特殊一點,一般說來大家心理上都會害怕,但我在連體力學上受過訓練,對材料這部分我不怕,不管是固體力學還是流體力學,我都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出來,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吧,因為我了解基礎知識,雖然說應用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有一點是:我不怕。這就是國父所講的『知難行易』。」而這創業十年的經歷,賈文魁的感想是,「好像自己又念了一個學位一樣,每一個環節我都親身去做過了,還蠻好玩的。」他開心地笑說。

轉換跑道以後
轉手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後,賈文魁開始思索,自己用生命的前三十年來念書,算得上功德圓滿,而工作方面,當過別人的雇員也自己當過老闆,該經歷的好像都經歷了,那麼接下來要做什麼才好呢?「我想,每件事情都應該要有個段落。」賈文魁說。所以他反覆思量,一直到小孫女出生,賈文魁看著可愛的新生命,突然領悟到:「人一定要有捨有得,你不可能什麼都有。」於是他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開始念自己喜歡的書、練習打高爾夫球、增加出門旅遊的次數。「出門去旅遊的時候,像是看到歐洲這麼好,就會想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又好比看到這次的金融風暴就會去想為什麼會有金融風暴?週期是多少?有沒有辦法防止?對這些事情會變得比較關心,也比較會去研究。」此外,賈文魁也開始參與自己社區的組織與活動,「第一是我想了解,第二是以前沒有做的,我現在要開始做,我想要有點貢獻,也想要體驗一下以前沒有體驗過的事情。」

賈文魁心愛的兩位小孫女

重返臺灣的印象點滴
之前由於生意的關係,賈文魁也曾回到臺灣幾次,對這個熟悉卻又陌生的故鄉,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交通系統的發達。「臺灣的交通非常方便,又便宜,真是太好了。我去年三月回來投票,清晨六點鐘下飛機,從桃園機場到台北車站搭火車,上午十一點多就到花蓮了,之後又環島跑了一圈。這樣走一趟,我覺得真是棒,臺灣的資訊做得很好,這一趟所有路線、票價等資訊,都是我事先就在網站上查詢好了的。」賈文魁非常稱讚地說。此外,最讓賈文魁喜愛的則是臺灣的活力,「像我們在美國,步調比較慢,但是在臺灣,大家都很忙的感覺,而且年輕人很多,感覺起來真是很有活力。以前每次來臺灣出差,我就會覺得自己像是充了一次電一樣。」對於羨慕國外悠閒生活步調的讀者來說,或許這也是另一種看待臺灣生活的角度吧。

給年輕學子的建議—專心
雖然只待過四家公司,賈文魁的工作經歷卻是精彩非常,對此他表示:「不管做什麼事,就是『專心』兩個字,其實沒有什麼厲害不厲害的,專心就像針一樣,什麼都可以穿透,面太廣沒有用的。」此外,他也希望與年輕一輩的學子分享,做什麼工作都好,首先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再來就是要全神貫注,「在心理上一定要有『必勝』的想法,這個信念很重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這個意思。」他說,「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你能把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全神貫注在一件事情上,心裡想著一定要做成,實在講,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但如果你每天腳踏兩條船,或是想的東西太多,這樣就真的很難。」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輕了許多的賈文魁也說,他是個面對事情時心無旁騖的人,或許這正是他保持年輕的秘訣呢。

1 / 2

 

 

 

 

 

 

 

 

 

 

 

 

<連絡我們>
Copyrightc 2009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4342 傳真:(02)273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