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
     

測量,工程之基礎、工程之品管師(1/2)

撰稿‧攝影 張國儀

談到測量,大家腦子裡浮現的會是什麼樣的影像呢?是不是頭戴著工程帽的人,站在三角架似的儀器旁,伸出一隻手來東西比劃,然後在紙上寫下幾個數字?這似乎就是一般人對測量的刻板印象。想像中,測量是個勞力工作,不但非常技術性,而且沒有什麼太高深的學問。用這樣的方式來形容過去的傳統測量,或許不會有人跳出來抗議,但是,今天的測量,不但已經不再是勞力工作,反而可以說是走在科技時代的尖端。現在,測量已經不再只是測量,而是包含整個地球範圍在內的「空間資訊」專業了。這一次杜風特別訪問了土木系測量組的趙鍵哲、徐百輝,以及韓仁毓三位教授,請他們來告訴大家有關測量的發展故事。

趙鍵哲教授

專長:攝影測量、 誤差理論、
三維物表重建

韓仁毓教授

專長:工程測量學、衛星測量學、
測量平差、變形分析

徐百輝教授

專長:遙感探測、影像處理、
小波理論、地理資訊系統

傳統的測量
先說說傳統的測量吧,早期的測量,要求測量的控制點與點之間必須要能通視。於是,通常這些控制點會設在高處,像是山上的至高點,或是都市的高樓之上。「所以,以前做測量的人,尤其是要去對這些控制點施測的人,都要是很好的登山者,必須要有能力爬到山上去,從這個山頭看到另外一個山頭。」趙鍵哲說。這種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女性參與的可能性,除了要有能力爬山,還要有能力負重,才能將儀器扛著一起爬到置高點上進行量測。在過去,測量有很大部分仰賴人力才能完成,人要親自出門去收集資料、資料收集回來了要由人來動手計算、用肉眼來判讀。換句話說,傳統測量必須花費許多人力與時間。

那麼,為什麼要做測量呢?徐百輝笑著說:「測量為工程之母呀。」不管做什麼工程,一開始一定都要先測量出範圍,並且根據測量的結果進行設計規劃,而規劃之後亦必須仰賴測量才能夠進行後續的工程施作。如果要說更貼近一般人日常生活的測量,那就是每個人出門旅行時都一定使用過的各地地圖了,這些地圖也都是依據測量成果畫出來的。

早期,臺灣並沒有畫地圖,一直到了開始進行十大建設,才因為工程需求而做出了所謂經濟建設版的地圖。韓仁毓說:「由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沒有測量,國家建設無從開始。」此外,韓仁毓也表示,傳統測量的確可以說是門古老的學問,而且測量分析所需要的數學基礎也已經發展完備,難免會給人偏於技術性的感覺。

測量的三個工作階段
趙鍵哲指出,測量共分為三個階段,簡單說來就是把資料(data)轉換為資訊(information),最後解讀成為知識(knowledge)。第一個步驟當然要先進行資料的收集(data acquisition),也就是去收集點位的坐標;第二個步驟再根據這些點位坐標萃取出有用的資訊(information extraction),也就是解讀出這些坐標所代表的意義為何,是裸露的地形,還是蓋有建物;而最後一個步驟則是將這些資訊明確地推演出來,成為可以應用的知識。「測量,就是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趙鍵哲說。

現代的測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測量技術與範疇也產生了極大的改變。一般說來,由於目前測量的對象與範圍非常廣,依不同的方式與技術,可概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遙感探測與航空攝影測量。遙測是用衛星來做地表現象的觀測,而航測則是用飛機來做觀測,載體不同,應用之處也不同。第二個領域則是地理資訊系統(GIS),也就是將測量得來的空間資訊利用電腦或資訊技術(IT)進行圖資的處理、分析及展示。「比方說,原來地圖只是畫在紙張上,現在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資料可以輸入電腦中,透過網路傳輸,或是做成立體圖像,而因為要用電腦處理這些圖資,就衍生出所謂的地理資訊系統。」徐百輝解釋。第三個領域則是大地測量,其主要探討的是考量地表實際起伏以及重力場等因素,在大範圍區域進行高精度測量所需的理論與技術,目前相當熱門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即是屬於這個領域範疇。

衛星時代
由於現代的測量技術結合了電腦科技以及各種感測器,使得資料蒐集的速度突飛猛進,「同樣一個任務,過去可能要好幾個月才可以測完,現在可能幾分鐘就完成了。」趙鍵哲說。過去如果要做傳統所謂的控制測量,從台北做到屏東,可能要花五到十年的時間,也只有國家才有這樣的人力與財力可以進行這樣的任務,但是到了現在這個衛星時代,每天都可以做一次臺灣頭到臺灣尾的測量。衛星的出現,等於是把以往放在地面高處的控制點全部移到天上去了。衛星的範圍廣、速度快,資料的收集量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專長在衛星大地測量的韓仁毓認為,影響現代測量最大的就是衛星,「現在無論是遙測、航測或GPS,全都與衛星息息相關。」早期因為衛星攝影的解析度不夠高,只能進行大範圍的攝影,並且僅作為輔助判讀的角色,不過現在衛星影像的解析度也越來越進步,慢慢地與航測的精度相近了。然而,由於資訊取得容易,資料量一下變得非常豐富,並且精度越來越高,問題也於焉產生。「許多過去我們不是很在意的資訊,現在都開始注意了起來。」韓仁毓說。

問題在哪裡
資料多了,問題也就來了。要如何去萃取這些資料,並做出正確且有用的判讀,這就是目前測量中非常主要的重點,所以,也可以說目前測量的重點偏重於資料收集後的分析與判讀部分,而這一部份與電腦又有很大的關聯。此外,韓仁毓提到,過去一些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問題,現在因為資料量的豐富而露出端倪。比方說,過去可能每隔數年才會重新測量並更新坐標,但現在透過衛星所接受到的資料,會發現同一個位置的坐標每天都不一樣,因為板塊每天都在移動。這會造成什麼問題呢?試想,坐標改變,土地的界線就會有異動。簡單地來說,以臺灣為例,臺灣一年會移動幾公分,而且是東西兩岸夾縮,對住在中間的民眾來說,其所擁有的土地面積就會縮小了。「目前是還沒有造成什麼問題,但是相信未來這樣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韓仁毓說。他也提到,臺灣還有很多未登錄地,以後這些地會慢慢消失,並且出現所謂的重疊地,也就是我的地疊到你的地,問題就會更複雜了。即便在今日,土地糾紛都是時有所聞,大家漸漸體認到土地的價值,土地界線的劃定,實在是非常重要的民生與國家大事。《下一頁

1 /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