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
     

大學階段的自我塑造(1/2)

虞兆中

(本文節錄1985年12月30日於淡江大學之演講)

將近半世紀的教書生涯,使我對青年人有深厚的親切之感。在退休十七個月以後的今天,能有機會與各位見面談談,提供一些意見給淡大的同學們參考,非常高興。

記得在民國65年,為大學評鑑來訪貴校。那時貴校是淡江文理學院。曾到圖書館參觀。看到館內的管理方式完全近代化,得知館員都受專業訓練,有正確的服務觀念,態度好,效率高,因此氣氛極佳。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同學們可以攜帶自己的書籍進入同為閱覽室的開架式書庫。這對防範圖書的流失格外困難。那時還沒有電子防竊的設備,所以丟書的情形相當嚴重。他們告訴我每年約丟失三千冊,佔書籍總數二十萬冊的千分之十五。我說:「你們怎樣捨得?」得到的回答是院長知道而無意改變。二年前,張建邦校長告訴我,圖書館的流失量已下降至每年五、六百冊,他且有終將至零失書的信心。我很欽佩張先生這種以便利服務對象,而不是以便利管理人員的管理運作。就此一事可見張校長辦學,有理想,有作法。我更認為學校裏的任何措施都有教育意義。貴校圖書館的管理便是一範例。也就是這一事引發我今天以「大學階段自我塑造」作為演講的標題。

大學階段對個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個人的人格在大學階段將大致成形。按照佛洛伊德的學說,人格有原我、自我、超我的三方面。所謂原我是原始的我,由生理慾念所主宰;自我是現實的我,由環境習俗所規範;超我是理想的我,由良知意願所引導。因此,放任的原我須加約束,表現的自我總是經過一番學習努力的過程,嚮往的超我便為追求完美的目標了。包含原我、自我、超我的廣義的自我也就是人格。它的發展是連續的。由於生理和心理隨年齡的成長而改變,大體而言,小學時期的幼年人的人格是非自主的,是被動的;中學時期的少年人的人格是處在摸索試探的不穩定狀態;大學時期的青年人的人格趨於成形,人格有了基本的構架。於是在教育過程中有小學生的順從,中學生的反抗,大學生的成熟的一般現象。各階段教育的目的都在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誠如黑格爾所言,教育是個人昇華的歷程。康德更明確認為教育的任務在造就具有德性和智性的人。這句至理名言的意義並非他所創議,古今各國的哲人都有此認識和主張,也就是我國所謂的「品學兼優」。以德性的品而言,其消極面是自我修持,言行的自律;積極面是胸懷天下,造福人群的策勵和作為。以智性的學而言,由勤於吸取並善於運用知識,進而研究並增進知識。德性貴在高尚品格的養成,智性貴在才能智慧的發揮,兩者相互激盪,相輔相成,始能達到完美的境界。否則,無智性的能力,德性不免流於空談;無德性的修養,智性僅有助於圖謀一己的利益。德智兼備便是我常說的高品質。所以簡言之,教育是在造就高品質的人。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他們享有至今仍屬少數人的機會,更應該自愛自勉,把握在學的時間,努力於提昇自己在德性智性兩方面的品質。

德智兼備雖是古今中外齊同的教育理念,可是事實上兩者之間難以避免有所偏重。以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西文化來說,分別在大思想家孔子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和蘇格拉底的「一切的德性都是一件事,就是知識」的深遠影響下,顯然我中華文化重德,彼西洋文化重智。而今我國的教育措施已整個西化,更是接近美國模式,大學教育與美國真是大同小異,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異不會大於他們各校之間差異。因此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竟同樣的也不失為我們的問題。他們在大學教育上出了什麼問題呢?他們太重智了。西洋的教育思想隨著文藝復興、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一波波的強調知識的重要,講求變,講求新,講求快,講求忙,已到無暇講德的地步。加上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具有銳不可當的說服力。沒有錯,力量主要源自知識,知識本身對道德是中性的,因此過份的強調知識,知識的確可以使人為所欲為,就與為善為惡無關了,它也確助長了人們負面的作為。西方當然不乏有識人士,尤其在教育界,他們有鑑於這種情況,長久以來致力於求校正之道,並採取了一些行動。1978年哈佛大學所提出的核心課程方案可以作為代表。於是所謂通識教育逐漸得各大學普遍的重視。我在主持臺大校務期間推行當時所稱的通才教育,同樣也獲得我國不少學校的響應。所謂通識教育旨在通過多方面學問的接觸,促使學生瞭解自己時空的定位,自己應有的使命感責任感,確立正當的人生觀和處世的態度。由此亦可見中華文化所代表的東方文化重德的精義實在非常重要。德是不能偏廢的。

在此,想提一下我經常強調的知識責任觀。我常對同學們講:「知識是責任,才能是責任,機會是責任。」亦便是你擁有知識越多,或你懷有的才能越高;或享有的機會越好,你的責任亦應該越大。往往知識-才能-機會是連鎖的,而知識居於關鍵的地位。所以這個知識責任觀不失為先哲培根知識力量觀的延伸,重點則在它涵蓋了知識的道德面。

現在就怎麼在求學期間作自我塑造,提供幾點建議,給諸位參考。

第一、確立追求的自我形象

你希望將來做什麼樣的人,經過一番努力,很可能你就成為那樣的人。若想做文學家、或科學家、或工程師,那麼是什麼樣的文學家、或科學家、或工程師。確立自己嚮往的形象,是實際人生的啟機,也是努力學習的指標。誠如羅傑士(Carl Rogers)所言,自我的實現是激勵自己的基本力量。在確立理想的自我形象時,利己利人的意念和人生價值的思考最為重要。將不僅影響你畢生的作為,對於你一輩子精神情操也有密切的關係。過份謀一己利益的人,慾望永無此境,他會有階段性的滿足,卻常不免怨天尤人,為貪念所困,有如誤入流沙,愈陷愈深,終難自拔。亦不宜視世界古今高明人士嘉言懿行為老生常談或不切實際。他們的見解作為,你果然能領會遵奉,進而能身體力行,一定有助於你開拓有意義的人生。《下一頁

1 /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