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向未知的挑戰和未完創業故事:傑出校友郭家齊學長 (B85) 專訪

編輯小組 土木四 李祐嘉、黃司睿

從土木到資工的尋索

郭家齊學長回想起大學的時光,剛進入學校時認識許多從不同地方來的同學,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真的非常有趣;系上老師對同學們也特別親切、照顧,那時的導師周家蓓老師邀了導生們到家裡喝咖啡「能受邀到老師家,真是當時一個大學生想像不到的事!」至今回想,印象還是非常深刻。對土木系的各門課程、力學、數學其實也都還頗感興趣,但讀到了大三,開始思考未來的工作和生涯發展,心底卻發出了巨大的問號「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究竟想要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學長透過修課,希望能得到心中疑惑的回覆。在大四選修了應力所的電子學,對於土木之外的領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探索,進而接觸到更多資訊與電機工程,也漸漸萌生轉換跑道的想法。電機系的課還是太複雜實在有點聽不懂,相對而言,資工可能更接近學長心裡思考的那個方向;又感覺上資工的課程內容對於沒有基礎的學生門檻還不那麼高 (儘管學長謙稱自己當時對電腦也不是很懂),就決定轉往資工、computer science的道路邁進。

雖然已經想好了要往資工發展,真要施行仍然不是那麼容易,轉換的過程剛開始有些迷茫,心底也還是不時有另一個聲音在懷疑,就這樣跨出土木究竟是不是一個明智的抉擇。學長也試圖找系上的老師們討論,幫自己「壯膽」;前前後後和系上幾位老師聊過,當然也包含了系上最多關於電腦、資訊應用的CAE組的老師謝尚賢主任,獲得諸位老師們很多的支持和鼓勵。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 (包含當兵服役的期間),學長也利用各種可能挪移出的空餘時間到清華大學、中山大學進修資工課程以及參加資策會所辦理的資訊相關課程,為自己的轉換跑道之路打下基礎。

郭家齊學長偕家人於校友大會上接受陳文章院長頒授今年的傑出校友獎

Stanford的課程規劃與出國求學記

郭家齊學長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參加了學校提供的暑期營,到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短期遊學,也因此萌生到國外唸書的想法,更體認到英文的重要,也成為他回到臺灣後積極讀書、提升自身能力的動力來源之一。大四畢業後、當兵,也在那段時間著手申請學校的相關準備,投了十來家學校的資工系,或許也是緣分使然,唯一上了一間就是當初去過的史丹佛大學。

初到美國開始研究所求學的生活其實很辛苦,除了英文不是母語外,課業上所學也不是大學本系學過的東西。相比自己讀了四年的土木,別人讀了四年的資工,學長總感覺這四年好像比別人落後了不少,也因此前兩個學期壓力非常大;做project時,總是擔心自己會做不好,或是連累組員。學長說:「當時就是認為自己少了四年的學習,所以壓力不小,但現在這個年紀再往回看,突然覺得差的這四年其實沒什麼,就只是短短的一段時間,只要努力學,就可以把四年的功力補回來。」 

學長很喜歡史丹佛大學的課程規劃,他記得當時修了一門database 相關的課程,學期計畫雖然是很浩大的工程,但一週一週把預定目標達成,透過提供的testing case確認自己的程式反映出正確的結果,如果成果不好就一直改,要是沒改好再下週可能就會做不出來,藉此也讓大家緊跟在進度上,到學期末大家就可以寫出一個簡易database。而後來學長到Oracle工作,基本上就是在做那堂課所學的東西;學長回想,這種實作性的課程設計非常有利與業界銜接。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自己創業的想法?

這個問題要回溯到當時學長自史丹佛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Oracle的數據資料庫工程師。Oracle是間很大的公司,整個公司有大約50,000名員工,其中有超過20,000個電腦工程師,郭家齊學長說當時25,000個工程師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開發同一套系統資料庫的伺服器 (database server)。

然而這樣的工作型態和生活並非學長所預期,相比之前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不論是土木系還是資工系,不管是在計算還是模擬數據,都是在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反觀Oracle的工作性質,25,000個工程師都在處理同一個很小的問題,優化一個很細節的元件。學長說「我感覺以前在學校是幫整個大社會研發一個東西,但在Oracle做的東西,好像除了坐在旁邊的同事聽得懂以外,沒有其他人聽得懂。」日子久了,當初對於寫程式的興趣漸漸疲乏,即便有不錯的待遇,相當高級的工作環境 (晚上班、早下班,上班途中還可以去公司的泳池游泳),正值當時Yahoo也在大力招募人員,學長便毅然決然地選擇投向Yahoo。

Yahoo在當時是一個相對於Oracle較新興、較小規模 (約5,000人) 的公司,卻相當有市場潛力和發展性。學長加入了一個開發搜索引擎的團隊:「當時我加入了一個很小的部門,過了差不多一年我們的團隊越來越大,而這給我一個先前都沒有的感覺;先前我認為應該要加入一個大組織,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但在Yahoo剛好相反,從一個小的部門開始,隨著組織的發展機會也回來越多,舞臺變大了能做的事情也變多了。」正是這樣的機遇,在學長的心中萌芽了創業的想法,「如果從50,000人的組織到5,000人的組織,機會會變多,那從5,000人到甚至是50人的組織機會是不是就更多了?」

灣踏上創業之路,把握機會

郭家齊學長在美國雖有創業的想法,但礙於身分簽證的問題,始終沒辦法真正地採取行動。

學長選擇回臺灣的契機,雖說是心底始終有著創業的這個想法,但說白了並不是很理性,其實還蠻衝動的「印象中當時把家具賣了就回臺灣了。」2007年回到臺灣後,工作上並無法直接接軌至臺灣Yahoo,臺灣的Yahoo分公司沒有像學長原先所待的搜尋引擎部門。學長就是接些小案子,一面思索未來的人生發展,經常一整天坐在忠孝西路火車站對面的星巴客寫程式。程式敲著敲著便敲出了第一家公司的原型「地圖日記」!學長和兄長郭書齊兩人從各自積蓄湊足五十萬元的資金,又找了一位程式設計師,租下復興南路上一間只有三坪大的小辦公室,創立了他們的的一家公司。「地圖日記」隨後在資策會所舉辦的競賽中,自兩百多個團隊脫穎而出,進一步登上矽谷DEMO創意展並斬獲大獎 (關於「地圖日記」的創辦和參加DEMO創意展更多的小故事請見杜風電子報第6期的報導:  http://www.ntuce-newsletter.tw/edm/vol.6/AndyKuo.html)。

首度創業即獲得了相當大的迴響,然而郭氏兄弟並沒有自滿而停滯於眼下的成功。「地圖日記」在2010年為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併購,而隨著科技、網路平臺技術的演進和使用者消費型態的轉變,在那之後,郭家齊學長同兄長又陸續創辦了「松果購物」以及「生活市集」兩個垂直電商平臺。而這次的創業團隊中更加入了兩人的太座廖家欣、吳佩雯,四個人分別是資工、商管、行銷、財務管理的背景,也分別負責公司相關的業務職掌,成了另類的「家族企業」!

創業家兄弟:郭家齊學長與兄長郭書齊 (右一與左一)、妻嫂 (右二與左二)

「創業的方向不能夠只有新,同時要能夠賺錢。最一開始,我們總有一個『這世界上能做的事情都被其他人做走了』的感覺。」郭校友表示:「然而,當你現在回頭看這十年間的市場,在這個看似早已飽和的市場,縱使主流的電商平臺 (PChome和蝦皮),一直都存在,還是有很多新創的公司慢慢地從邊邊角角冒出來。」因此,創業的先機在於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像是更快速的到貨、更透明的價格、更親近的客服系統等等。這些商業特點在現在看來可能是理所當然的,但在當時,先發現並把握住機會的,往往便是最後的贏家。

一開始是靠模仿,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能有如今的成果

「我們的資源不比市面上的大公司,我們不能容許長期的虧損,營業的第一天就必須賺錢,所以像電商就是創業不錯的選擇。」

電商平臺的載具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從電視到PC,再從PC到現今的手機和平板,有些東西在外國已經紅極一時,在臺灣卻還沒流行,郭家齊學長創辦公司的策略便是「抓住時間差,把握機會。」不斷地尋找缺口,是他們最有效也最實際的作法。「很多東西其實不是秘密,在現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只要多多的關注外國的科技部落格、創投資金的流向,抓住趨勢其實不困難。」

「用少數的商品拱出很大的流量」,在學長的「生活市集」只有2萬個商品,與其他大型電商相比,商品數量算是少了很多;但相對而言,「生活市集」的策略是在於如何對單一商品創造出了更多的流量/瀏覽。而郭家齊學長便是靠著這樣的方法,在競爭的電商市場中脫穎而出。

屬於郭家齊學長的創業人格特質

在大公司上班,一天大概有80%的時間是在說服老闆,必須照著公司的策略,公司也不會主動找員工討論。學長是一個不喜歡「被管」的人,希望能夠實質上的支配自己的生活,就像在學的生活一樣,想做什麼便做什麼。雖然創業後仍不免要不停的說服他人,投資客、顧客等等,但那對學長來說是更有意義、更有挑戰性的。

透過創業的例子,郭家齊學長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改變,嘗試離開舒適圈,畢竟人生還是有很多試錯的機會。」找對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學長也始終認為在臺大土木系的那四年獲得了許多的滋養,不論是在數理或是實務工程問題上的紮實訓練,自由的學風更是鼓勵大家去嘗試不同的可能、從現況中尋求突破,且總是有一群關心同學的老師們願意傾囊分享、支持我們各種對於人生的規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