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二 馮嘉俊
緣起
森林對於減緩全球暖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木構造也在國際上被認為是與地球環境和諧、可循環的優秀建材。
台灣中部的食品及飼料公司福壽實業委託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及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於溪頭實驗林小學池興建一座木構造人行橋,以全環湖步道的落成,並預計於114年6-7月進行吊裝。
課程大綱
本課程為[112-2木構造設計]及[113-1 Capstone]之延續進行接頭鐵件設計、橋之細部設計(基礎、橋台、樓板、欄杆) 。課程主要由富田匡俊教授帶領,並與修課同學組成團隊,以三至四人為一組,提出各組的設計方案並進行討論,以找出最適合的方案。
而在期中後,課程安排了為時五天的工作營,前往位於南投縣水裡鄉的台大實驗林工廠進行各個部分的製作作業,並在溪頭實驗林進行基礎的放樣,過程中學習木構造相關技術。
課程感想
在課程的第一周,我們便做了每個實作課都會做的必經之行–「做模型」,助教們把上學期最終版本的Sketchup 模型各部件先用3D列印出來,再要我們從零碎的部件重新拼成橋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橋樑有不少問題,包括但不限於: 大樑和曲樑的衝突、欄杆的角度不一、地板小樑的長度不足等等等等。而我們的目標,便是把這些問題全部修好,並設計連接鐵件,最後在六月把成品建造出來。
我在第二堂課便被分到了基礎組,也算是提早學了一些配筋的計算,還有木構造建築的各種規範,畫AutoCAD圖的能力也確實增加不少。我自認為最重要的,便是學到了4樓R-Lab 3D printer 和雷射切割機的用法,以後在做小模型的時候又多了幾個工具可以用。
而這堂課最重要的是期中後一連五日的工作營,在水裡木工廠把我們的圖紙變為現實,而我們基礎組就要到現地測量放樣。第一天放樣的過程可以說是地獄難度,在傾盆大雨下不但要保護全測站不要碰到水,明明拉了封鎖線還是會有人闖入,罵說我們佔地為王、水性噴漆完全粘不住地面、小學池的水完全沒放走等等等等等,回到木工廠的時候全身濕透,測量點還只做完了三分之一。幸好第二天天氣放晴,我們只用了一個早上的時間就把所有點測量完,這確確實實地令我感受到了現地的辛苦。

測量放樣第一天

測量放樣第二天-1

測量放樣第二天-和師傅討論
而在測量完成後的第三天,我們被分散到扶手組幫忙用手據和刨刀把扶手全部做好,途中還親眼看著我們的大樑和曲樑被一步一步的組起來。雖然晚上會在工場加班到九點多快十點,可是這也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大學回憶。
在工作營後,課堂便變得比較輕鬆,因為細節基本上都決定好了,而在七月,我們也會再一次到水裡木工廠,把整座橋完成,並真正的把它安裝到現場,對實際尺寸木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留意NTU Webmail,詳情會email 給同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