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大土木傑出校友】EP01 戈家霖博士專訪

土木四 黃劭傑

前言

在風起雲湧、變幻莫測的現代,單有一項專精的能力或許能得到溫飽,運氣稍好也可能拔得頭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更多的是在大時代的齒輪下,被其他更有力的競爭者擠下前進的列車,最後只能作為其他勝者成長茁壯的肥料。於是乎,便有人提出T型、π型、H型人才的理論。而本次所要採訪的對象,正是時代的領先者,不僅通悟早年所學習的結構學知識,更是對之後所學習的人工智能及醫學知識都瞭若指掌的π型全才,戈家霖博士。

受訪人介紹
戈家霖博士於1979年自臺大土木系畢業(B64),隨後啟程美國就讀素有「理工科夢想大學」之稱的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所。戈博士於1983年取得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的碩士學位、於1984年取得同系所的Engineer degree,並於1987年取得Computer Science (AI)、Engineering Economic Systems和Project Management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等三個系所的三料博士。研究所畢業後,戈博士便開始接連創立多家高科技公司,橫跨智慧電子病歷系統、非處方藥智慧診斷及自動建議系統、保險企業資訊系統及智慧核保系統、SAP大型軟體系統自動診斷系統、尖端醫療器材等領域,募資上億美元初創資金,其中三家與上市公司併購。除了身為實業家,戈博士也多次應邀於Stanford University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等學術機構任客座專家;於2015年更以開創性的幹細胞疼痛點療法Noxipoint Therapy在Nature發表了臨床研究論文。

第一次與人工智慧的接觸
在進入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之前,首先要有程式設計的基礎。戈博士在大學時期修習洪如江教授的學士論文,日夜使用土木系當時唯一的一台電腦學習程式語言,並且利用所學將包括curve fitting在內的壓密實驗全程自動化,完成了150頁英文學士論文。

就讀Stanford的研究所時,戈博士開始修習關於人工智慧的課程。由於自身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濃厚興趣,戈博士在就讀博士時向校方提出要同時研讀三個不同領域的博士學位,這其中便包括了人工智慧。戈博士在通過三個領域的博士資格考之後,完成了以人工智慧整合多工種分散式營建計劃自動排程及同步化的論文,正式取得這三個領域的博士, 並開啟邁入人工智慧領域相關的職涯大門。

初次踏入醫療領域
戈博士進入醫療領域源自於「追求真理」。1975年的戈博士開始大一生活,某日回家時妹妹腳踝扭傷疼痛不止,碰巧遇到一位臺大醫院的針灸醫生,醫生僅用手指按壓在戈博士妹妹的手臂上半分鐘,便治療好受傷的腳踝。驚訝之餘,為了瞭解其中的科學原理,戈博士踏入醫學領域研究之旅。

進入名校Stanford:由土木工程轉向科技創新
雖然同時被MIT和Stanford錄取,戈博士選擇以Stanford繼續自己的學習生涯。由於戈博士在土木系時就已對管理方面充滿興趣,所以進入Stanford後便選擇營建管理作為碩士攻讀,並同時學習商業與科技管理。而這些與管理相關的課程也成為日後戈博士得以成為多家高科技公司領導人的重要基礎。

創業初期
戈博士畢業後隨即接獲MIT Sloan 管理學院的任教邀請,但是戈博士接到一通改變一生的電話。電話來自於戈博士曾經發表演講的研討會中的一位與會者,詢問戈博士是否有意創立公司。在大學時期就計畫日後自創公司的戈博士僅考慮了兩小時之後便同意接受挑戰,從此踏上持續創新創業的征程。
創業初期備感壓力,尤其風險創投概念當時尚未為人所知,即便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都需要非常精準的眼光和非常老練的分析能力,而投資方只提供九個月的時間與個人薪水讓戈博士達到收支平衡及30%利潤。在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下,戈博士抱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成功達成投資方的期望,並讓公司持續六年盈利。

管理及資訊系統顧問經驗
由於戈博士在博士時期所研究的工程管理自動化問題是當時許多政府和企業炙手可熱的技術,臺灣的經濟部和大型企業都曾向戈博士發出邀請,因此戈博士曾回臺擔任企業管理顧問,其中在中油的經驗讓戈博士印象深刻。

為了將管理制度發揮出最大值並藉此提升工作效率,戈博士決定必須與員工深度溝通了解問題的核心。最初他進入中油高雄廠時曾受到工會團體的反對,被認為是總公司派遣來的鷹犬。但戈博士用了20分鐘的時間,便以專業知識及誠懇態度折服了公會全體代表,同意他與員工見面。戈博士親自分300次面試了中油高雄廠3000多位員工,最後提出的系統化自動績效評量方案達成了令人驚艷的成果。

因為這次成功的管理經驗,使得政府當局多次地尋求戈博士的協助。而戈博士也陸續提供了不少大型企業管理及系統顧問,除中油外,中鋼、台電、電信、及全國八成的產物保險公司都曾是他的管理與資訊自動化的服務對象。

創新創業:對科技發展與市場價值的洞察
戈博士先後創立八家高科技公司,涵蓋生產製造、金融、保險、大型系統管理、及醫療等行業,也因此曾應邀為美國聯邦政府健保部門與英國國家健康部AI顧問。 由於科技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必須知道發展的方向與脈動,除需有對科技發展的敏感度,也要對市場經濟保持敏銳,並將兩者相融合,才能取得先機並且優先掌握未來。戈博士不斷學習、分析,讓他得以保持創新能力、不斷創造新科技,並在紛擾的市場中開創持續成長的新公司。 而在碰到困難仍鼓勇再來的毅力(perseverance)似乎是也他身為創業家的重要特質。

在醫療領域放異彩: 幹細胞疼痛點療法
戈博士在醫療領域的研究,深耕長達40年之久,提出了突破性的醫學技術。戈博士對當初的疑問 (也就是「為甚麼按壓手臂30秒就能治療腳踝扭傷的疼痛」)不斷研究,終於在鑽研了超過千篇論文後發明「幹細胞疼痛點療法 (Noxipoint Therapy)」。他發現透過非侵入性刺激C型痛覺神經(C-fiber)末梢產生P物質,可觸發附近肥大細胞(mast cell)釋出關鍵的生物訊號TNF-alpha,從而刺激巨噬細胞產生蛋白酶與IGF-1生長因子。蛋白酶迅速在受損的器官/組織解裂長鏈的蛋白質(疤痕結締組織);生長因子則刺激休眠的幹細胞複製,修復受損的組織。而慢性疼痛的原因正是因為在受傷後自體修復的初始過程中形成的疤痕組織將疼痛末梢神經包裹進來造成被持續擠壓,所以才會持續鈍痛的感受。 戈博士揭開了慢性疼痛(包括1975 年的疑問)及觸發自我修復的機制的謎底,並進一步發明了取得美國6項醫療科技專利的Noxipoint 療法。

而這可以歸因於戈博士在四十餘年間博覽醫學群書的好奇心與不斷深入研究醫學論文的努力。不僅對肌肉組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再生醫學的理論知識深入探索,並深入了解基礎細胞生物訊號(signaling pathways),最終將所學融合的結果。醫學的領域龐雜、分科精細,而戈博士卻長期仔細鑽研各個細分領域並跨界貫通,將零散的點滴串連成完整的理論(“connecting the dots”),這正是跨域整合的例證,也因此被Stanford 及台大醫學院、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等先後延請任教。

結語
戈博士豐富且精彩的歷程,不僅呈現跨領域學習的可能性,也說明了靈活應用所學並且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重要性。

將來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時代,面對如此變化莫測的局勢,戈博士也建議我們要從生活中多方體悟,保持開放的心態;有時看部科幻電影或是和想像力豐富的朋友聊天都能擴大視野。而最重要的是不要畫地自限,嘗試跨領域學習,除了能增加敏銳度之外,也能在日益競爭的時局中開拓更多人生空間。


114年校友大會上由獲頒臺大土木傑出校友,左起:介紹人徐力平校友(B64/D78)、獲獎人戈家霖校友(B64)、頒獎人工學院江茂雄院長。


臺大土木傑出校友戈家霖頒獎及致詞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