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97 期 學術活動成果報導

永續土木工程-曾文水庫清淤方案評估

周立生、王俊翔、王棋立

台大土木系

 

 

 

一、簡介暨前言

簡介

曾文水庫位於嘉義縣大埔鄉曾文溪主流上游,總容量達7億立方公尺,為台灣地區容量最大之水庫,湖面面積達17平方公里,亦為台灣地區最大者。

曾文水庫直接效益為發電及防洪,其給水與灌溉效益則由所串聯之烏山頭水庫提供。由於南部地區人口成長及工商發展,本水庫原占小比例的給水功能益形重要,惟因水文條件限制,水庫容量雖夠大,其滿庫時間卻甚少,顯示其功能尚有再發揮與加強之空間,故提出曾文越域引水之構想,計畫將高屏溪支流的荖濃溪或旗山溪水經隧道導引入庫調蓄。

 

圖1  曾文水庫位置一覽(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

前言

2015年4月9日查詢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網站得知,曾文水庫當前之有效蓄水容量為47,330萬立方公尺,原設計庫容為7億多立方公尺,因此約有35%之庫容量為淤泥,無法使用。曾文水庫因牽涉範圍廣大,除蓄容灌溉功能以外,庫容減少亦將衝擊到曾文水庫之防洪功能。莫拉克颱風期間,曾文水庫之所以淤積,有部分原因亦是達到莫拉克颱風極端降雨之防洪效果,而此防洪效果目前無法再回復至初始狀態,因此需要清淤計畫配合進行。

根據過去資料顯示,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帶來豐沛雨量,南部山區高達2,000釐米之總降雨,同時亦造成嚴重大規模崩塌,範圍包含荖濃溪、旗山溪等流域山區,因此亦帶入極多崩塌材料,造成曾文水庫淤積量更加嚴重。僅計算莫拉克颱風崩塌所帶入之淤泥,約達1億立方公尺。歷年紀錄以來,曾文水庫入庫淤泥總量約2.6億立方公尺,其中單獨計算莫拉克颱風便高達1億,佔比約40%,相當嚴重。

目前由於曾文水庫集水區之崩塌整治相當困難,無法透過人工方法整治邊坡減少入庫淤泥量,因此亟需要更充分之淤泥排除工程,進一步透過其他方法排除淤泥,增加庫容量、恢復防洪功能等。

二、清淤現況

目前採用方法

目前南水局所採方法,共分為攔截、清除、排砂三種方法搭配,其中攔截表示攔截漂流木、改善進水口狀況,清除包含淤積、庫內漂流木處理,排砂則為防淤隧道之興建。其中,本報告所關心之防淤隧道興建狀況,於2012年7月30日發包,預計於2016年完工(目前可能延後)。

 

圖2  曾文水庫攔截改善方法

 

圖3  曾文水庫清淤各類採用方法

 

由圖3可觀察得知,曾文水庫所採用各類清淤方法,而其中最直接之方法包含繞庫排砂、水力排砂兩種方法,其效果最為顯著、排除淤泥速度最快。

清淤效率現況

目前採用之新建防淤隧道工程,將可達到年排砂量100萬立方公尺,其設計流量達815立方公尺每秒,其管徑為9公尺,如圖4所示。

 

圖4  防淤隧道示意圖


在此新建防淤隧道完工前,採用2014年完成之Pro排砂隧道,年排砂量為46萬立方公尺,如圖5所示。

 

圖5  目前所使用之Pro改善後導水排砂隧道示意圖


根據南水局規劃,本工程之計畫期間增加85.5萬立方公尺庫容,完工後增加146萬立方公尺庫容,而未來規劃年增加183萬立方公尺庫容量。

個人意見

對於目前曾文水庫之清淤計畫,確實需要相當大量之工程成本,但必須關注之處在於莫拉克颱風單次挾帶之泥沙達1億立方公尺,減少1/7庫容量,總淤積量為2.6億立方公尺;南水局本次規劃工程,年增加183萬立方公尺庫容,實在相當困窘,猶如杯水車薪。且目前極端氣候狀態為全球變遷趨勢,大型颱風影響性將會增加,此一工程之效益將更顯渺小。

曾文水庫新建排砂隧道,出口僅為下游曾文溪,受限於多種因素,不可能長時間開啟該隧道,必須要考量曾文溪排除淤泥之能力、曾文水庫蓄水量是否足夠供應水力排砂所需、水力排砂實際能夠運送之泥沙量等問題。

實際計算設計流量815CMS,此一數據包含水量、泥沙量,事實上能夠運送之泥沙量約僅20%總流量(資料來源:水利署電子報),亦即150CMS左右,僅能夠於水量充足、曾文溪不受影響狀態開啟,可能全年達到最大流量狀態時間甚少,但年增加183萬立方公尺庫容之數據,仍遠小於計算所得。

經過思考,水力排砂之排砂比20%,可能取決於水庫排水總量,所能夠排除之泥沙量。此一隧道設計流量雖為815CMS,實際能夠使用者遠小於此值,受限於水庫溢洪狀況決定排砂量。

因此,另外設計相關排淤排砂方法,絕對重要且為必須,需要更多方法之配合,才能夠提升排砂效率。

三、新規劃清淤《計畫一 應用砂腸袋》

淤泥放置位置

曾文水庫鄰近嘉義,嘉義之外傘頂洲,因雲林縣麥寮鄉填海造陸工程完成後,減少濁水溪流域泥沙量,可能受海水侵蝕影響而消失,減少嘉義之養蚵產業、水產養殖等重要經濟來源,若採用砂腸袋直接放置,將可幫助此區域鞏固沙洲、保持沙洲內海域之穩定性,提供自然水產養殖業持續使用,並可防止海岸侵蝕等功用。

 

圖6  外傘頂洲距離曾文水庫示意圖

 

淤泥放置可行性評估

外傘頂洲所處之嘉義海岸距離曾文水庫約45至50公里,高程差約400~500公尺,如圖7所示。可根據工程狀況選取地點作為導管起始點,達到重力排砂所需坡度,目前估計應可達1%,採用自然重力排砂方法,或需人工加壓等方式配合,應可順利進行。

圖7所示之路線,為一直線設計,經過區域皆為農田區,若採用架高方式,不僅能控制坡度,亦不會影響該區域之農作。路線另可根據特殊需求更改,嘉義區域多屬農田,設置管線困難較小。

經過地形狀況、路線規劃考量、沙腸袋放置地點及用途等,整體而言,本方案應為可行。鋼管建置過程對環境、生態、成本等三面向之影響較為顯著,但以後續之營運成本、維護成本等考量,為代價最低、成本最低、環境衝擊最低之方案。

 

圖7  曾文水庫至外傘頂洲之路線及高程剖面

淤泥排除方法

為求改善當前之曾文水庫清淤計畫,首先為思考淤泥排除之方法,目前可以將水力排砂方法進行改善,透過同一排砂隧道,導出至較小管徑(約直徑3公尺)之鋼管,建置排砂隧道,採重力排砂方法,流量將較小;且因管徑之縮小,預計流量可能僅5~10 CMS(水及淤泥之總和),但優點為可長時間施工,僅受到水庫水量控制排砂量。

除重力排砂方法外,須考量到排砂需要之水量,可透過出庫水流之調整,將出庫排砂口之淤泥與水充分混合,將排砂流量比達到40~50%應為可能,如此而言,最理想狀態下,排除淤泥之流量,可達5 CMS(僅淤泥),此一結果將可進一步考量長時間進行排砂之效率,計算預計成果。

四、新規劃清淤《計畫二 砂袋、沙腸管脫水》

淤泥放置位置

採用機械浚渫的方式抽泥,以運送管送至工區裝填小型沙袋,以及使用壓濾式脫水機處理部分淤泥成泥餅,或放置特定需要區域自然重力排水壓密,作為土堤、基礎等用途。考量淤泥運送管的距離及方便管理,選擇離水庫較近之區域,如圖8顯示,選擇該區較不影響地方居民外,水在壓密及脫水過程中,可順勢排入河道,使水回歸於河流,而若採用長沙袋的放置,也幫助河岸不易受河流的沖刷。

 

圖8  淤泥處理工區示意圖

 

淤泥放置可行性評估

選取之淤泥處理工區,距離曾文水庫約2~3公里,能快速運送剛抽起之泥水,且因地勢較曾文水庫低,可藉由高低差位能轉換動能的方式進行自然運輸,並由圖9可了解,該工區之地是較趨緩,很適合堆放處理器具及作為沙袋的放置場。該區雖位於河道旁,但若有效使用沙袋的護岸能力,應能達到與河道共存的效果。

沙袋後續如果需要加工、運送,可能須使用卡車載運,則對環境、成本、生態等面向,影響將相當顯著,需要謹慎考量本方案之環境評估,可行性堪慮。

 

圖9  淤泥處理工區高程示剖面

 

淤泥排除方法

本方法主要在於脫水後之淤泥的回收利用,採用機械浚渫的方式抽泥,以運送管送至工區填裝沙袋,以及使用壓濾式脫水機處理部分淤泥成泥餅,再利用再以卡車運送的方式分送各區域,或不進行處裡,直接載運砂袋前往所需區域等。機械浚渫係在工作船上配置抽泥或挖泥設備,以清除庫底淤泥之一種浚渫方式。其特點為可機動的清除水下淤泥,而不致於影響水庫之正常運轉。

此法優勢在靠近當地隧道口,不需額外興建工程,也可即刻處理淤泥,製作完成之砂腸袋能運送海岸邊也能留置,有雙重功能;缺點則為需要卡車運送,和壓濾式脫水機的長期成本,以及負擔山區運送之危險性。

 

圖10  沙腸管排列堆置示意圖

 

圖11  壓濾式脫水機

五、新規劃清淤《計畫三 擾動排砂》

淤泥排除方法

本法係屬水力排砂,近日成功大學曾邀專家學者舉辦水資源座談會,建議在不影響水庫安全的前提下,以「爆破」方式,攪動水庫底泥,藉水力排砂清淤,增加容量。其優點是施工方便,只需設計爆破容量,且單次排淤量大,不需額外建造建物或工程來施做,也不需耗費多次人力與時間;但在旱期無水可用之時,此法暫不可行,而台灣南部的豐水期甚短,使用此法必須把握確切時機,能在強烈颱風來臨使用成果最佳。

雖可能有此方案作為考慮,但事實上其可行性、工程影響性皆難以評估,本報告針對此方案進行諸多研究,卻未能找到合適之理論、實例支持本方案應用於台灣地區水庫之淤積,國外而言亦缺少成功之案例,得以說服本組進行更多分析,極度缺乏資料支持。

除可行性難以評估外,本方案之安全性甚低,如何計算獲得所需炸藥量、如何放置、應如何配合水流量排砂,且爆炸擾動淤泥後,能作業之時間相對亦較短暫,需要其他配套措施之搭配。
針對安全、生態、景觀、環境、節能減碳等面向考量,本方案都有許多缺點需要謹慎評估,對比之下本方案顯然極缺乏說服力。

六、預計成果

計劃一 應用砂腸袋

年排砂量

若以前章節所述,最理想狀態下,可排砂5 CMS,考量到水庫水量之豐沛季節,全年能夠排砂之季節約僅2個月整,可排砂之總時長可能全年中僅30天,但無需顧慮其他因素,可在水量充分狀態下開啟排砂,此為理想狀態。

按此計算預計排砂成果:

若依照最理想狀態,以鋼管重力排砂至嘉義外海,充填砂腸袋以供海岸、沙洲保護之用,每年將可排除淤泥1300萬立方公尺。另按照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提供數據,每年入庫淤泥量約200多萬立方公尺,本方法每年仍可以去除約1千萬立方公尺之淤泥。

排砂時程

若考慮到曾文水庫庫內總淤積量2.6億立方公尺,完全排除應不可能,預計可排除中上段淤泥,假設為60%之淤泥,約1.6億立方公尺,排除60%淤泥需16年時間。

每年僅需於水量豐沛需要溢洪之季節,開啟鋼管排砂,總時長達30天,即可達到排程之排除淤泥效果。

淤泥使用

除外傘頂洲區域保持沙洲不受侵蝕、海岸區域護岸等功能外,另亦可將淤泥灌入小型砂袋做為海岸邊坡堆置、或作為輕質材料等其他用途使用,皆為可行,淤泥將集中於嘉義海岸區域統一建置工廠管理,其淤泥出產後之利用,將更加方便,不須考慮由水庫區域運送至他處等困難,因而此方法顯得更加有利。


計畫二 砂袋、沙腸管脫水

年排砂量

根據研究顯示,於處理場區進行沙腸管脫水作業,年可處理2500萬方淤泥量,詳見葉富貴(2007)所提「沙腸管清淤作業於曾文水庫之可行性研究」。

排砂時程

若機械都可常時間運轉,其排砂的時程並不會受太多因素干擾,但不建議水位低時使用此方法,因在抽砂過程中也會將水抽起,故在水量正常或較多時使用此法,較不造成居民使用水的影響。

淤泥使用

砂腸管可運送至海岸邊幫助此區域鞏固沙洲,或可留置河道攔砂;利用脫水機置成之泥餅可供混凝土廠輕質骨材來源。淤泥再利用方式可按應用層面區分為填方材料、建築材料、水工材料、地工材料、環工材料、以及農業材料等。

七、永續發展五大指標比較

下表以五個指標評分各法:(1分最低分,5分最高分)

  現況工法 改進法(一)
沙腸袋法
改進法(二)
沙袋法
改進法(三)
擾動排砂
安全 4 5 4 4 4 4 3 3 3 2 1 1
節能減碳 3 2 3 3 4 5 3 4 3 2 2 3
經濟 2 1 1 2 3 4 3 3 1 3 3 2
景觀 2 2 1 3 3 3 3 3 1 1 1 1
生態 2 2 1 3 4 4 3 3 3 1 1 1

 

永續發展五指標雷達圖(示意)

八、心得

周立生:

透過本報告,感受到對水利工程認知之缺乏,許多工程方式不甚了解,本報告亦僅僅是個人天馬行空之想法,對於預算、地質考量、選線等等皆有缺漏,此為自知不足之部分。

考量到其他排砂、清淤方法之工程經費,以及其能夠達到之清淤效率,事實上老師所提及之鋼管重力排砂方法,確實是一勞永逸,長期而言成本較低、效率甚高,整體評估而言,不僅僅是唯一真正能夠排除水庫淤泥之方法,且能夠帶來外部效益(淤泥資源化),除此之外,工程之施工及清淤過程亦顯得方便許多。

或許建置50公里長之鋼管於台灣相當之困難,需要考慮徵地、使用年限、管理維護等,但不難想像此為必經之困難,相較於現在成本高、效率低落之清淤方式,確實該挑戰當今清淤工程之思維,有效幫助南部地區水庫之庫容量提升,減緩淤積之影響。

不難理解各類土木工程,皆能夠與永續工程相輔相成,僅僅是是否願意接納新的工程思維而已,如何放棄短期利益,利用長期而言對環境、人類需求最有益的工程方法,是工程界的通病。工程界需要謹慎思量,進一步謙卑學習與環境的關係,來達成永續之目標。

王俊翔:

水庫本是人類用來在平時有水時存水,而無水時能夠有資源可用的導引自然工程,與人類成語之「未雨綢繆」之理不謀而合;然而水庫的淤積卻占住了人類水資源的口袋,使得口袋可存水之容積減少,讓人類開始思考如何讓口袋重新恢復原有的深度,從此可見,水庫淤泥問題不只是資源問題,更是民生問題、經濟問題。

做報告的過程當中也認識了許多清除淤泥的工法(機械抽砂、洩降排砂、隧道排砂、異重排差等),與淤泥加工處理後成果的應用(砂腸袋、輕質骨材等),發現各工法皆是將淤泥以物理的方式(如挖除、抽除、洩除等)排除,不過因為淤泥本身黏性高、顆粒小,以物理方法處理容易使其擾動,與水相混在一起後排除,會將我們珍惜的水資源也一起除掉了,讓我們對於除泥一事抱持著某種尷尬的態度。

不過正是因為目前除泥尚未有一個完整的方法,能完全分離淤泥與水,使得淤泥快速有效的排除,又能將快速的將淤泥做後處理成我們能再利用的資源,才需要我輩持續進行研究吧!水利議題近日因缺水危機而更受關注,也讓我們重拾過去對於珍惜水資源的思考模式,或許也是另一種再教育吧!

王棋立: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查看到許多的文獻論文或是正在進行的工程報告,了解到台灣人其實很想保護好這個家,並希望他能永續的傳承到下一代手中。

每份文獻都道出了台灣目前面臨缺水的問題,並針對現地情況、當地氣候及地形,考慮不同狀況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水多時,多採用水力排砂;水少時,多採用挖掘或式抽砂的方式。然而,淤泥的疏導很多,但其之後的去向又儼然形成一個新的問題,故排水後的淤泥再利用,也成為一個新的議題。

而在尋找資料、收集文獻的過程中,也漸認識到許多的施工方式及想法,且在運用淤泥方面,光是再利用就分成數種類別,而各類別又有不同的應用。回歸到基本的問題,雖然淤泥再利用技術相當多,排淤方式也相當多,但每年水庫的蓄水量卻是日漸下降,不僅僅影響到人民的生計,也影響到整個水庫壩體的安全性,故除了治標,我們也該想想置本的方式,改善水庫集水區的山坡,防止過多土石的流入…等,這些問題在未來也將成為我們土木工程師所必須面對的,所以,我們更需重視環境的問題,對環境有更好的永續價值觀。

九、參考資料

  1.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網站
    http://www.wrasb.gov.tw/water/water01.aspx?no=16&pno=&sn=&qdate=
  2. 中央研究院
    http://www.ascc.sinica.edu.tw/gis/epa/greenhouse/damage/water/south.html
  3.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19994&ctNode=4540
  4. 曾文水庫防洪防淤策略報告,經濟部水利署,2010
    http://www.wrasb.gov.tw/Uploads/pi/%E6%9B%BE%E6%96%87%E6%B0%B4%E5%BA%AB%E9% 98%B2%E6%B4%AA%E9%98%B2%E6%B7%A4%E7%AD%96%E7%95%A5.pdf
  5. 水利署電子報
    http://wra-epaper.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6099.html
  6. Google Earth Pro 專業版
  7. 石門水庫既有設施防淤功能改善工程計畫-電廠防淤第一期工程,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11
  8. 永續土木工程課程資料,周南山,2015
  9. 葉富貴,2007,「沙腸管清淤作業於曾文水庫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
  10. 吳景明等人,財團法人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93年「南化水庫淤積測量研究成果報告」。
  11.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08,石門水庫淤泥多元化處置方案評估規劃綜合報告。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