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
     

隨緣順性,真光不輝—專訪臺大土木翁作新教授 〈下〉

隨緣順性,真光不輝—專訪臺大土木翁作新教授 〈上〉

採訪‧攝影‧撰稿 張國儀

第三度回到臺大土木系
一直都很喜歡教書的翁作新,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待了八年之後,又有一個機會回到臺大任教。雖然只要再兩年,他就可以享有自美國國家實驗室退休的種種優惠福利,但他仍是放棄了豐厚的退休保障,回到臺大土木系來任教。「我很喜歡教書,以前在柏克萊唸書的時候,只要一看到好的文章,就會把摘要剪下來做成小卡,準備以後教書的時候可以用。」翁作新說。由此可見他對教學的熱誠之心。

教學感觸
談到三進二出臺大土木的種種,翁作新說:「這三個階段的學生很不一樣。」話說當年,翁作新那個年代的學生,有什麼新課程、新東西就一定會去聽,大學部學生也會去修研究所的課,而且,不是為了考試。「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好像都不喜歡修課了。」

第一次回臺大客座的那一年,因為回台灣的留學學者還不多,感覺上非常受到尊重,而學生們普遍也都非常專注、積極,求知慾亦高,互動起來相當愉快。第二次回臺大任教時,學生程度依然很優秀,且只要有演講,學生都會主動去聽,而星期六、日,研究生也都還是在研究室裡工作。然而,到了第三次回到土木系,翁作新卻赫然發現,學生的心態及行為皆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整個教育體系造成的問題,以前感覺上大家並不那麼在意成績,但是現在,考試好像反而成為目的,學生重視的就是考了幾分、排在第幾名,就算努力用功唸書,也只是因為想要考得好,不是因為想要求知。」翁作新搖頭歎息。此外,他也提到,「現在學生大學畢業就想考研究所,就像是高中畢業要念大學一樣。這已經變成現在整個世代的風氣了。」過去,進入研究所的人是真的想要來做研究的,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完全搞不懂什麼叫做研究,只想著拿到一張碩士文憑就好。這樣的現象,對於教師們來說,造成了相當大的教學負擔。「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沒有做研究的概念,上研究所就跟考大學一樣,考上了就升上去。考試時會答題目,但事實上到底懂不懂,真的很難從成績中分辨出來。」翁作新也提到,現在很多學生大四就不修課了,只專心準備考研究所,看在他眼裡,實在很浪費。「好像只有考試最重要了,如果考試不考,學習其他東西就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樣的模式也造成一個問題:有些大學三年成績都很差的學生,光靠這一年努力準備考試後也考上了研究所,但他們的基礎根本沒打穩,不但老師帶起來辛苦,他們自己也會感到艱辛無比,不斷造成惡性循環。如此這般進了研究所的學生,令翁作新相當憂心。

翁作新認為,學生進研究所前應該要有最基本的訓練,至少英文要有一定程度,可以看得懂文獻、知道如何蒐集研究資料等等,但是目前看來,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與心態,都還有待加強。「我們以前大學的時候也不會找資料、找文獻啊,所以我到柏克萊的第一個學期就是在學做這件事,我把所有的圖書館都跑遍,花了不少功夫。」翁作新說,「找到你要的文章,是很有成就感的。」

給工程師的建議
有著相當紮實工程師經歷的翁作新,特別有些話想要提醒現在的工程師。他認為,做一個工程師,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能先考慮到可能發生的問題,並且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要先將它解決。他提到,做設計與分析是不同的,「分析,是有了問題之後才能開始做的,而設計,則是要能預測將來可能產生什麼問題,在設計之中就先消除發生問題的可能性。等到問題發生了再去解決、分析,比設計時就能預先想到要差了一個層次。」翁作新認為,現在的工程師很講究分析、建模型,但即使在電腦上做出再精確、再漂亮的計算數值,也比不上牢牢秉持住設計的精神:在你什麼都還沒有做之前,就能先預測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問題。翁作新也提出,設計者一定要有經驗的傳承,因為前人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累積出現今的知識與成果,這也是為什麼土木工程非常重視案例歷史研究(case history study)之故。

此外,翁作新也認為,好的工程師,一定要接受公司完整的培育訓練。儘管拿到碩士、博士的頭銜,懂得東西一定還是不夠的,一定要能到現場,才能夠真正學習實戰經驗。常常工程業界會有人抱怨:『你在學校怎麼沒學過這個?』,翁作新的看法是,學校提供的是學問上的基礎知識以及實務上最基本的訓練,至於真正的臨場經驗,還是要在工作中訓練學習。「如果大學還教一大堆實際操作的東西,那不就跟專科學校或職業學校一樣了嗎?」翁作新說。

談到教學,翁作新說,去年他聽到兩句話,令他感觸良深:“Telling is not teaching; learning is changing behavior.”對翁作新來說,這兩句話深深打在他的心頭,頗有恍然大悟之感。「其實我這麼多年來都沒有這樣去想過,就只是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學生,以為這樣就是『教』了。」翁作新不無惋惜地說,「但其實,真正的『教』並不是『說』了就好了,而是要確定他們能懂。」反過來說,學生也不是只消極地『聽』就好了,聽到之後,要能對自己起影響、要能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樣也才真的是『學』到了。

土木的未來
談到大土木的未來,翁作新很謙虛地表示,自己接觸業界較少,沒有辦法講得太深入,但他仍是就自己所見提出一些想法。翁作新認為,目前其實大部分的工程需求都已經被滿足,再加上日益受到重視的環保問題,未來比較不太可能會有大型的工程(在台灣)進行,但是就他在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經驗,他認為處理核廢料一事應該會成為非常重要的議題。未來,能源開發應該還是會走回核能發電一途,因為再生能源能夠產出的量太少,根本入不敷出,且成本耗費也不小。如果回歸到核能發電,未來便會有興建核能發電廠以及核廢料儲存場的工程需求,土木工程師的需求也必定隨之增加。而目前在美國,許多基礎工程都已經壞損,急需維修或重建,這也使得目前美國土木工程師的行情水漲船高。以此看來,不難推斷臺灣接下來也會出現相同局面。

但是,翁作新也強調,這並非代表他支持使用核能發電,只是從他的經驗來分析,這似乎是不可遏止的趨勢。此外,他也提到,目前的各種替代能源,其本身是否環保,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說,太陽能板的材質,又或者是利用潮汐發電,是否也是破壞了大自然的律動等等。這些問題,也都是需要大家深思的。

給學子的建議
對於前途稍感迷惘的土木學子們,翁作新也說,在現今這個變化快速、上上下下波動幅度較大的世界裡,各行各業都是起起伏伏,但不論如何,土木工程都一定會有最基本的需要,像是造橋鋪路蓋屋,要想找工作絕對是沒有問題的。而萬一真的對土木沒有興趣,那也沒關係,因為,土木系的訓練是非常全面性的,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畢業之後也絕對有充足的基本知識去從事其他的行業。此外,土木也是非常需要人際關係的一門行業,翁作新建議學子們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思考。「不用擔心,我們的系友什麼行業的都有,不從事本行的大有人在,只要基本知識夠,要做什麼都可以。」翁作新微笑地說。

最後,翁作新也強烈地建議學子們多方學習,不要困囿在單一的專業學問中,而是要多多訓練自己做不同模式的思考。「多去修一些其他系所學院的課程,這樣你才會知道別人是怎麼想事情的。」

樂善好施,不欲人知
熱心開朗的翁作新,多年來多次對系上捐款,卻始終保持低調,令人感佩不已。談到這一點,翁作新先是不好意思地笑說,能力之內能夠幫忙的,就盡量幫忙,不過如是而已。之後他也提到,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天生就不是那麼在意名利,而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能夠對其他人有所幫助,對他來說是件快樂無比的事。「其實教書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學生想求知,我就把我知道的教給他們,這是很讓人開心的事。」

始終澹泊名利、笑口常開的翁作新即將於下學期正式退休了。儘管沒有執掌過什麼重要的職務,有著閒雲野鶴般風采的他,就真如牆上友人所贈之字一般:『真光不輝』,同時,也靜靜散放著和煦的暖意。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