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89 期 特別報導

2016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社區避災系統示範計畫

邱建國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副教授

緣由與目的

台北市常受地震及颱風等災害來襲,當面臨複合型災害侵襲,政府救災資源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進入各災區進行搶救,唯有市民能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救、互救」之避災與救援行動,才能有效減少災害所造成生命財產之損失。面對上述問題,如何使民眾了解所居住環境之潛在危險與不利於避災之種種要因,並進而尋求可能之解決方法則成為一非常急迫之課題。依據社區環境、災害特性與居民屬性,透過不同型式與程度之社區教育及針對社區潛在災害危險、威脅與特性進行瞭解與分析,並結合社會設計理念以促使當地居民確實認知社區潛在弱點、既有資源與未來災防藍圖。社區民眾瞭解災害危險特性後,平時應作好相關防救災準備,遇有重大災害時,俾將平時防救災組織有效地發揮,為使避災系統架構與人之行為充分結合,於計畫各環節上蒐集各級災害防救單位提供之防災資訊與資料建構設計元素,並融入未來防災藍圖,使其避災系統中之軟硬體要件更具整合性,以形成亮點並符合設計之都理念。

此一計畫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消防局辦理,並由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生態與防災工程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台科大營建工程系邱建國副教授、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廖硃岑助理教授、中華科技大學建築系謝秉詮助理教授、台科大營建工程系楊國鑫副教授、台科大建築系林慶元教授及台科大營建工程系林晏妃助理等人。此為一土木與建築設計於社區防災領域之結合與實務應用的計畫,執行時間為期二年,於期間並遴選位於台北市之六個行政里進行示範設計。不同災害類型之示範里,透過社區之現地訪查、環境診斷資訊回饋和防救災講習課程互動,設計理念以圖面、Google Earth電子地圖、民眾版防災地圖、數位3D及縮尺立體模型等方式呈現防救災資源、災害弱勢族群、避難方向及避難收容處所規劃等。另結合避難相關指示標誌及主動式避難引導系統,借由社區防災組織人員引導,建構一安全避災系統網絡。整體而言,以導入防災為主軸之設計概念,配合鄰里尺度設計手法,在指定社區裡可以達到實際防災功能,透過防災社區設計,以及居民實際演練,建立社區未來藍圖,協助社區建立兼具美學之永續生活環境。

 

圖1  社區避災系統設計理念

、避災系統元素介紹

避災系統示範計畫主要研究內容區分為防災社區推動(軟體規劃),以及防災社區設計(硬體規劃)兩大方向。將社區防災工作之推動成果以設計手法展現,以加強社區防災能力與提升民眾抗災及離災意識,打造永續安全社區。

(一) 防災社區推動

  • 參考台北市各類型災害潛勢,如土石流潛勢、坡地災害潛勢、易淹水潛勢地區、地震災害潛勢、地質敏感區等,或依本市災害防救規則第2條第1款規定之災害類別潛勢地區,選取災害類型並規劃示範社區數量交機關評選。
  • 建立示範社區防災資料庫(含歷史災情),依其災害特性,推動社區防災工作,並評估本案導入設計理念後對執行防災工作的效益,設計及舉辦各項防救災講習課程,教導社區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重建等防救災相關知識。
  • 規劃吸引民眾參與本案防災組織及永續運作之誘因或方式,導入社區防救災組織任務分工與組織架構,設計社區組織演練,強化組織防災應變能力。

(二) 防災社區設計

依據上述所評選之示範社區,進行下列防災社區設計:

  • 結合創新設計元素、設計理念或科技(如APP等)辦理勘查防災示範社區環境,依其社區災害特性,規劃疏散避難方向,並演練規劃成果。
  • 根據勘查社區環境結果,可結合電子地圖,如google map圖資等,或亦可結合文化資產、社福單位及其他科技等,以建置社區防災地圖,供民眾應用,並完成示範社區內避難指示標誌設立。
  • 檢視示範社區防災組織(如指揮中心、臨時避難空間等)之防救災設施或設備,購買簡易防災器材,並可發揮設計創意促進本案防災器材,強化防災器材融入民眾平時生活用品中。
  • 規劃吸引民眾參與本案防災組織及永續運作之誘因或方式,編組社區防救災組織任務分工與組織架構,並依據社區災害特性進行社區防災組織演練。
  • 結合防災地圖以設計未來社區防災藍圖,並將計畫成果製作成社區防災手冊,協助其建立永續生活環境。

三、防災社區推動

就社區環境診斷及建立示範社區防災資料庫而言,首先以微分區為範圍(如示範里以鄰為單位)收集示範社區相關資料,包含社區內災害潛勢區域、歷史災情、人口分布、年齡層級、團體組織等,並由團隊人員與社區居民實際踏勘社區環境,找出社區內較危險與較安全區域,記錄社區環境重點,了解社區內部的重要據點、聯外交通要道與橋梁等。彙整災害環境踏勘過程中所記錄的議題與照片,納入社區防救災資料庫內。

環境診斷項目包含社區較危險與較安全區域、資源點、災害弱勢者等。依據環境診斷結果,整理分析社區所內面臨的防救災議題,和居民互相討論其解決對策,規劃疏散避難方向及臨時避難空間,製作社區環境診斷圖,並設計民眾版社區防災地圖。建立示範社區防災資料庫,內容包含災害潛勢、弱勢族群、防救災資源等。其中災害潛勢,包括社區內歷史災情、災害潛勢區域等;弱勢族群包括獨居老人、行動不便、身心障礙者及外籍人士(外籍配偶及勞動者)等調查;防救災資源則包括防救災設施設備、社區內防救災人才物資分布、重要場所、疏散避難地點、防災地圖、防災相關單位聯絡方式等。

藉由社區防災資料庫之建立,能清楚了解到社區內可運用之防災資源能量,並檢討是否有其不足之處,若有不足將如何因應及強化。除建立清單資料,另將社區環境踏勘與防災資源調查的結果在Google Earth中標記,之後可隨時間從中發現箇中變化。除針對社區潛勢災害點做成紀錄,另各項防災資源,包括人、機具、商店、機關等資源,亦於社區課程及防災資源調查過程中確認。條列社區防救災設備器材清單,收入於社區防災資料庫內,並檢討防救災設備內容是否充足,亦視條件購置所需之簡易救災裝備器材。

講習課程配合社區居民活動時間進行推廣,並依授課對象規劃課程內容,以一般居民為對象,教導社區環境診斷、社區防救災議題與對策、婦女防災須知、街屋耐震查詢、台北市行動防災APP等防救災相關知識;社區防災組織則著重於強化組織結構及整備應變能力。社區防災組織課程著重於「自助、互助」的必要性,假想災害發生時,除確保自身安全外,因協助他人,以確保社區安全;因此,需建立完整之防災組織,各組分工內容需清楚明確並相互了解,以利災時應變。此外,亦讓居民明瞭「公助」部分,了解防災相關單位所負責的工作項目。

 

 
圖2  社區民眾參與設計討論

 

課程採互動方式,由本團隊從旁協助引導,鼓勵並激發學員主動發表;講習課程內容規劃,先讓居民了解所居住的社居環境、可能會面臨到的災害潛勢,清楚社區內所具有的防救災資源,以分組討論方式探討災時的因應方法,如圖二所示。由專家與民眾共同商討社區曾經發生過的災害與相關議題,進行社區內獨居老人、幼童、行動不便等弱勢族群調查,協助民眾調查社區內的防救災資源,藉由組織分組,各組分工調查里內防救災資源,以建立社區防救災資源清單。

後續並由專家與社區民眾實際勘查社區內環境,找出較危險與較安全的區域,並分析易致災因子之後,在本團隊的協助下,由居民彙整災害環境踏勘過程中所記錄的議題與照片,繪製成為社區環境診斷地圖。將社區內易致災的區域、弱勢族群與防救災資源分布位置、疏散路徑與避難點等相關資訊,以互動方式標明在社區地圖上,利用記憶與空間結合,製作民眾版社區防災地圖(如圖3)。

 

圖3  康寧里民眾版防災地圖

 

整合社區內防救災之相關組織及資源,如守望相助隊或社區發展協會等,規劃社區防救災組織任務分工與組織架構。建議規劃行政班、警戒通報班、疏散引導班、搶救班、避難收容班及救護班等,讓居民依個人專長投入相關班別,輔以案例說明及紙上推演使居民更明瞭所處班別之工作任務。各班基本配備有社區防災組織背心、識別證、哨子、帽子、手電筒、手機或無線電等,其他配備依各班需求建議,但仍視實際情況調整。藉由社區兵棋推演及實際演練,讓居民清楚了解避難方向、緊急集合點、避難收容處所、婦女與行動不便者等之安置、防災相關單位聯繫與通報、鄰近單位協助、可協助之民間防災團體等,冀望除建立該社區為防災社區外,亦推廣至鄰近社區,達到「互助」之連結。透過示範社區之成果推廣至其他社區,如同點展開擴及至面的宣導,除打造防災社區外,亦以永續之安全區域環境邁進。

防災社區設計

以防災為主軸,配合鄰里尺度的設計手法,期望在指定社區裡可以達到實際防災功能,亦可以創造美麗乾淨的未來環境。透過社區之現地訪查、環境診斷資訊回饋和救災講習課程互動,將設計理念以縮尺立體模型、圖面及3D透視呈現。此外,並比較國外類似災害地區之防災系統,檢討設計社區防災與避難系統。

 

 
圖4  明興里全區立體模型


本團隊將以防災網絡、避難指示標誌與防災器材、避難方向、緊急集合點及避難收容處所、災害高潛勢重劃或緊急集合點設計、永續安全生活環境等,六大方向進行設計規劃。著手設計前為與社區民眾進行對話,本團隊採用圖面、照片與立體模型(如圖4)做為媒介,除可見里全區完整地形、災害高潛勢區、建築物現況分布,另呈現避難方向、臨時避難空間、避難標示規劃設置位置等。以康寧里東湖二號公園為例(如圖5及圖6),配合現況調查分析、通用設計理論以及民眾參與討論設計,規劃設計主題為「遊樂園」。主要設計構想如下:

  • 因鄰近國小及幼兒園,故將公園設定為遊樂園為主題之防災公園。
  • 平時使用上以豐富色彩造型來帶動歡樂氣氛。
  • 增設災用廁所為緊急避難時提供服務。
  • 增設發電型器材為緊急避難時提供電源。

經過多次討論設計構想設計手法包括下列幾點:

  • 將基地入口增加,可讓避難動線方便性提高。
  • 臨籃球場側邊建置物資儲藏區,可使基地有空間儲存避難物資。
  • 健身器材為儲電系統,避難後,若斷電可提供避難公園使用。
  • 幼兒大型遊憩設備災害後可拆解成臨時簡易帳篷區。
  • 避難炊食區之座椅可拆解成炊具烹調設備使用。
  • 將原有平台拆除,將空間重新規劃利用,可達到避難最大效益。
  • 籃球場規劃為可搭設帳棚之臨時集合廣場。

  最後本團隊亦將上述設計構想及圖面以立體模型展示(如圖7),使民眾了解其與周遭環境之關係與用途。

 
圖5  康寧里東湖二號公園未來藍圖的設計構想示意圖

 

 
圖6  康寧里東湖二號公園未來藍圖「遊樂園」設計3D說明圖


 
圖7  康寧里東湖二號公園未來藍圖正模

五、避難輔助設計

社區民眾版防災地圖和避難指示標誌,平時提供民眾了解地區環境,增進防災的基本認知,災時引導民眾避難方向,確保生命安全。為使社區民眾能安全抵達指定之避難處所,相關之避難指示標誌或避難逃生路線(如圖8)是為必須。避難指示標誌設計方式,將先以圖面和模型設計呈現,依照居民意見修正。標誌設立位置,依據當地避難逃生路線、避難收容處所位置等,並規劃與鄰里地標(如:招牌、里民活動中心或里長辦公處等)或公共設施(如:路燈、號誌燈、鄰里公共建築物、醫院、警察局、學校或宗教建築等)結合。避難指示標誌分為小型避難指示標誌及大型避難指示看板;與里民們討論後,小型避難指示標誌除橫式樣版外,亦設計直式樣版(如圖9),可設立於即有路燈上,並連接路燈電路,為鋁製板配合LED燈,板面尺寸21 cm × 60 cm,版面標示避難收容處所、指引方向、距指定地點之時間與距離及現地位置,且除中英文名稱外,並輔以當地第二外國語言說明。

 

 
圖8  康寧里分區1人行與車行避難方向規劃示意圖

 

大型避難指示看板設計圖如圖10所示,圖面尺寸84.1 cm × 118.9 cm,鋁合金材質製作,版面內容有避難收容處所中英文名稱及當地第二外國語言、方向指引、距指定地點之時間與距離、避難方向地圖及地圖標示說明,設計方法為運用通用設計原則:明顯的資訊、簡易與直覺使用,使用2016世界設計之都色系,並結合里內特色而繪製。避難指示看板設計內容經與居民和機關確立後,至該社區實際現場,擬訂當地避難指示標誌設立位置,機關同意後執行設立建置。

 

 
圖9  泰和里小型避難指示標誌模擬示意圖

 

圖10  榮光里避難指示看板設計圖

 

為使里民於災時可安全扺達指定或建議之避難收容處所或緊急集合點,除依可能面臨之災害潛勢選擇避難方向外,如何使民眾於無照明或無電信輔助下,依指示前往指定地點,此為達成安全避災中之一弓重要課題。本團隊為解決此一問題,於防災器材設計中建議一避難指示標誌(路面標示與路燈標示)及主動式避難引導系統,結合社區防災組織之人員引導,以建構一安全避災系統網絡。現階段,本團隊現階段已完成主動式避難引導系統之設計,其功能與概念如下:由於目前使用之防災看板缺少夜間顯示或照明功能,因此本計畫設計主動式避難引導系統,除原有的防災地圖外,另結合太陽能板之蓄電方式,使其於夜間使用LED燈並具充足亮度以清楚查看地圖,內建之廣播系統則可告知或提醒里民鄰近之避難收容處所或緊急集合點,且為縮短查看地圖時間,配合內建之方向指標以指向正確之避難方向等。於常時使用時,可由日照之明暗自動起動其照明功能;若災害發生或避難警告發佈時,為避免民眾錯觸廣播與方向指標系統,則採用人為無線遙控方式起動,目前規劃由社區防災組織之避難引導人員負責此一任務。

就屋內人員之避難或救災而言,為能有效率並降低救災時間,因而有平安登錄卡的發想。設計想法如下:整體為磁鐵材質,中間可延虛線輕易對折分開,上方為防災地圖,下方為平安登錄卡;平時貼於家中大門,上方防災地圖,加入本案分區、緊急集合點、避難收容處所等資訊,供民眾加強防災記憶點;災時將下方登錄卡貼至1樓門牌或信箱,表示已全戶撤離。願此設計可融入家戶,居民有此習慣養成,以達到自助共助效果,爭取救災黃金時間。

 

圖11  平安登錄磁鐵卡設計圖

六、結語

鑑於2011年3月11日日本面臨規模9.0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及眾多公共基礎設施受損嚴重,已超越原先當地政府所設定之避難與收容人數,然而民眾卻能憑藉著平時之防災應變教育、演練,冷靜因應而無驚慌失措,此外,當外援物資無法輸入災損區域與交通完全癱瘓情況下,因當地企業積極地投入救災與協助避難工作,使受損區域之民眾與企業員工得到更為妥善之照顧,並加速恢復原有功能及機能。因此,自東日本大震災後,日本積極推廣自主避難防災與企業防災觀念及作為。自主避難部份以強化宣導避難時機、避難路線及避難場所為要項,以東京都為例,政府以區為單位積極出版震災避難地圖,除讓民眾了解所處環境之潛勢或風險外,亦可於平時即能獲取避難相關資訊。

本次計畫以避災系統觀點切入,利用實體或數位模型引發民眾之參與熱情,有別於以往之社區防災工作推動模式;此外,藉由模型間接讓專家學者與社區居民共同對話,除可加深民眾之防救災觀念外,亦可將居民在地情感與思維(社會設計理念),融合避災系統精神,以完成社區防災設計。期望本計畫執行之示範里,能將防災社區觀念及設計理念推廣至其他各里,計畫成果之影音光碟、報告成果及立體模型等,亦可為推廣文宣品,讓防災觀念無所不在的持續宣導,使一般民眾能夠將其觀念從小就根深蒂固,使台北市成為更加美麗安全永續之台北城。

藉由此一計畫,結合土木、建築與創意設計等三個領域的教師與學生,除為計畫目的共同付出心力外,也讓學生充分了解自身所學與社區防災工作或工程之關連,不僅止於建設之硬體設施,土木人可善用其對環境危害潛勢之敏銳,貢獻其於與民眾生活更為相關之防災工作。

 

圖12  團隊成員合影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