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79 期 特別報導

唐獎光輝 朝引領廿一世紀永續發展努力

陳振川

台灣大學土木系特聘教授、唐獎教育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

 

一、前言

長久聽聞遙不可及,成立百餘年,對世界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的諾貝爾獎,其設定奬項以基礎科學為主,因為它頒獎給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而建立聲譽。惟在新世紀隨時間演變,人口快速成長、能資源大量消耗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下,近年來各項大型災難之發生頻率及強度皆大幅增加,人類面臨新型態疾病產生,資源能源短缺與競爭等各種困境;因此,東方文化價值及思維,在思考世界及社會新秩序的建構時更形重要,如何在環境保育、社會公義及經濟發展三面向充分考量現代及未來子孫之需求,尋求突破困境解答,追求永續發展已成為廿一世紀最大的挑戰。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步與發展,當人類享受文明的豐厚果實與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同時,人類文明亦面臨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考驗,本諸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尹衍樑博士以其經營企業所獲資源,長期投注於教育及慈善事業,並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尹創辦人表示:「設立唐獎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夢想之一。希望透過唐獎的獎助,鼓舞更多有利於地球、有利於人類的重要研發成就,發揚中華文化,讓世界變得更好。」

唐獎教育基金會經審慎規劃後,於2012年12月經教育部核定下成立,以國際NGO組織的高度從事唐獎評選及教育研究推廣工作。2013年1月28日與國內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簽訂契約,委託其辦理唐獎之提名及評選業務;2013年5月寄發提名邀請函予具有提名資格之個人或機構啓動第一屆提名;9月30日為接受提名截止日,唐獎評選委員會自此展開進行評選作業,基金會將於今年(2014)6月18日起逐日分項公布唐獎得獎人,並將於9月中旬起之唐獎週活動中之辦理頒獎典禮。這是台灣回饋國際社會而發展出來具前瞻視野的一個國際高額奬項,頗受世界各國矚目。

 

Displaying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JPG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

二、唐獎創立源起與精神

以教育為本,是源自潤泰集團尹衍樑博士自祖父以來,一脈傳承的信念與家訓,不以企業金錢數字計算人生價值,父親尹書田總無時不刻提醒,教育才是傳世大業,「如果你有能力,幫助別人念書是一件很好的事」。秉持著父親作育英才的理念,尹衍樑博士以興人興學為志業,1989年出資成立光華教育基金會,於多所學校致贈獎助學金,長期挹注超過14萬名學子,1994年更在中國創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持續捐助中國大陸及台灣各大學基金發展管理、醫學、工程、法律及人文等領域研究,不斷於世界各地培育英才。因為看到教育帶動了社會進步的力量,尹衍樑博士檢視時代的變異與發展,以更高規格方式思考,投入籌劃唐獎的成立,期待藉由幫助時代的先驅者,啟動對人類社會文明的新視野與新思考,走向更好的境界。

來自華人世界的唐獎,除了著重研究發展的原創性,更關注對全人類實質貢獻的影響,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世界各地人才發揮所長,積極投入與分享人類未來永續發展研究與成果,致力於為世界社會帶來創新價值與改變,成為嶄新時代不斷進步的動力。

 

Displaying 唐獎教育基金會於20121220成立.jpg
唐獎教育基金會於20121220成立


唐獎的設立,是華人以中華文化數千年涵養,面對當前社會發展,以新視野與新思維,所注入的實際行動與思考。為鼓勵世人重新省思永續發展的中庸之道,尹衍樑博士於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研究,不分種族與國籍,遴選出對世界具實質貢獻與影響力的研究者。

唐獎所設之四大獎助領域,考究的是21世紀人類所需要的智慧,並勉勵時代的先驅者以其學易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共同為世界文明而努力。「永續發展」表彰對人類在地球上永續生存與發展具開創性及卓越貢獻的研究成果;「生技醫藥」著重透過生物醫學或藥物研發,有效解決人類疾病,提升健康與生活品質;「漢學」指其廣義領域,重點在彰顯中華文化,促進人類內在的精神自覺;「法治」則基於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期待建立更為普及、完善的制度,以實踐人類及自然之共同福祉為目標。唐獎發軔於東方思想沃土,擬以其文化價值與精神和世界相互調和,乃人類智慧與全球知識的淬聚,期待成為21世紀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謙卑無私地推及每個角落,為世界之美好貢獻力量,展現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創造源遠流長的未來。

 

Displaying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JPG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

三、唐獎獎項、獲獎人及評選

唐獎自2014年起,每兩年頒發乙次,為四項獎助領域之得獎人提供新台幣4,000萬元獎金;並得依得獎人建議屬獎助領域之研究計畫,提供不高於新台幣1,000萬元之獎勵研究補助費,經基金會董事會同意後,由本會直接獎助進行研究計畫之個人或機構。未來運作順利,考慮每年辦理一次。每屆單一獎助領域有兩位以上得獎人時,由得獎人均分該獎項之獎金。

一世紀前諾貝爾獎視當時之需求而設置物理、化學、醫學、和平等獎,引導世界知識創新及產業發展,舉世肯定。然面臨廿一世紀時代之變遷,產生更多人類須面對及解決之挑戰。例如全世界所關注之永續發展問題;因愛滋病、禽流感、癌症等新世紀的疾病發生而影響世人健康及福祉;東方文化及思維在中庸、融合所帶來世人重視之漢學;及對現今國際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悠關之法治等四項獎項均是國際尚缺但卻是廿一世紀尋找人類更好未來的重要大獎項,具有時代意義,以下是四獎項之內涵:

1.​ 永續發展獎

唐獎所獎助之「永續發展」獎項是表彰對於人類社會在地球上永續生存與發展具有開創性及卓越貢獻的科學與技術,包括工程與建設、能源、環境與生態等領域。

2.​ 生技醫藥獎

唐獎所獎助之「生技醫藥」領域,表彰具原創性之生物醫學及藥物研發之科學研究,對於重要疾病之預防、診斷及治療有明確之影響,以生技醫藥解決人類疾病的問題,有助於人類健康之增進。

3.​ 漢學獎

唐獎所獎助之「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等領域。本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

4.​ 法治獎

基於人生而平等之信念,個人,包括國家和國際組織,皆受法律之規範。唐獎提倡法律應兼顧正當程序與實體正義,為和平、人權、永續發展而奮鬥,以追求人類及自然之共同福祉為最高目標。唐獎所設置之法治獎,係獎助對法治理念或實踐有創新,進而對法治之實現貢獻卓著之個人或機構。

唐獎由基金會委託國內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負責評選,中央研究院肩負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以及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之任務。依人文與科技並進、基礎與應用並重的理念,中研院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學組,設有24個研究所及7個研究中心,全院現有265名院士中,一半以上在美國服務,超過80位美國國家院士,有8位院士及7位名譽院士為諾貝爾獎得主。中央研究院並敦請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前院長擔任總召集人,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包括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組成四個獨立之評選小組進行邀請及評選工作,係採用邀請推薦制,由評選委員會邀請世界各國具尊譽之個人或學術機構推薦,因此,受推薦人均為已具有一定聲譽之個人或機構。

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表示評選是朝國際級面向考量,「中研院有全球獨特的院士選拔制度,目前260多位院士,都是通過嚴謹程序選拔出來的,且與其他學術機構不同的是,中研院並不把科學和人文領域分開,擁有相關研究單位,素質非常高,中研院可說是國際間的頂尖學術機構,也有充裕能力來評選四個領域的獎項。」翁院長表示,在思考唐獎的評選條件時,首要注重的是原創性、對社會的貢獻度、還有影響力。翁院長指出「原創性是指創新式研究,著重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新的定義是改變並帶來價值、貢獻。」影響力方面則是需要時間來證明,這些條件都是與諾貝爾獎的相異之處。若非李遠哲前院長及翁啓惠院長在國際具有崇高聲譽,及中央研究院長期累積國際聲望地位,實難於如此短期間延聘國際重量級評選委員,並能由國際著名人士及機構認同並推薦傑出候選人來進行嚴謹競爭之客觀評選程序,及選出最優桂冠獲獎人。

 

Displaying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與中研院翁啟惠院長.JPG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與中研院翁啟惠院長

四、國際尊譽人士看法及期望

為順利推動唐獎以發揮其設立價值,基金會特別在近期會同中央通訊社邀訪了相關領域國際著名之專家學者,他們也分別提出具前瞻之看法及建議,分述如下。

  1. 2001諾貝爾化學奬獲獎人野依良治博士表示,現代的災害很多是發生後不可逆之情況,而氣候變遷的問題可能引致後續數萬倍可怕的事。如此危機,實在難以純科學方式告知世人,現在懂科學的人知識是有限的,應該有更多超越領域的思考,以更大目標及夢想去看整體綜合現象;要去想百年後人類如何生活?年輕人要有考量未來的責任感。

西方教育重視菁英個人主義,注重競爭之角度。野依博士認為如何教育年輕人、如何合作,如何形成一個新社會是重要的。他認為人類生存應跨領域合作和交流,應融合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論在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皆是,如何做資源整合及活化很重要。如果為了搶資源而起紛爭,不放下競爭掠奪的觀念,人類很難繼續往前走。

野依博士認為最困難的工作是敎育下一代,日本太仰賴學校,應有好的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在日本,好的大學難進,致有菁英教育,使年輕人無法看見社會及世界之需求及方向。野依博士最後表示:如何教育年輕人對社會貢獻是困難的,期盼唐獎成為世界尊敬的獎,能引領未來研究及教育年輕人,如何透過東方圓融整合宏觀,加上西方分類專精,東西融合,為未來世界之永續發展找出解決方案,成為年輕學者瞭解並想要努力獲得的奬。

 

尹衍樑董事長於20140224拜訪諾貝爾獲獎人野依良治博士(左三)及安藤忠雄(右二)

 

  1.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夏普 (Phillip Sharp)以「永續發展」與「生技醫藥」獎項為例,稱讚唐獎不單單強調學問上的重要性,更聚焦現代與實用層面,對現今社會影響更為深遠。

此外,今年69歲的夏普認為,舉辦唐獎是非常棒的事情,讓台灣「獲益良多」,除了在過程中讓世界了解舉辦國,也讓寶島在國際舞台上更受重視。即使諾貝爾獎「把門檻設得很高」,夏普期望唐獎也可以達到相同標準,他認為,接下來的100年,唐獎也將如諾貝爾獎一樣,累積貢獻社會、傑出表現人物的名單,除了優秀的科學家,也將激發出更多創意。

 

Displaying 1993年諾貝爾獲獎人夏普(Phillip Sharp)訪問唐獎基金會.jpg
1993年諾貝爾獲獎人夏普(Phillip Sharp)訪問唐獎基金會


  1.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暨俄羅斯工程院院長古塞夫 (Gusev)表示諾貝爾獎比較著重基礎科學研究,如化學和物理等,但工程學科對人類和周遭環境的影響更直接,古塞夫指出,唐獎的「永續發展」獎項表彰對於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具有開創性及卓越貢獻的科學與技術,包括工程與建設、能源、環境與生態等領域。「此獎項非常難得,而且對人類未來福祉有很重要貢獻」。古塞夫認為,如何選出讓眾多學者都信服的研究,會是唐獎一大挑戰。但他高度肯定唐獎開啟一道門,「讓未來100年學者都思考永續工程的議題」。

 

Displaying 俄羅斯工程學院院長古賽夫訪唐獎基金會.JPG
俄羅斯工程學院院長古賽夫訪唐獎基金會


  1. ​剛於今年1月17日獲得有「諾貝爾獎前哨」稱號的沃爾夫 (Wolf Prize) 化學獎的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研究領域橫跨化學與生物科技領域,在生物有機化學及醣分子科學有重大貢獻。

翁院長指出首屆唐獎得獎者將影響唐獎的格局高度與信譽,所以在評選時,是朝國際級的面向思考。翁院長也對於唐獎的徵選推薦過程感到欣慰,他認為在國際學術界間的宣傳十分廣泛,所以辦理提名的過程十分順利,且被提名者也多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翁院長也期勉,除了頒獎之外,唐獎教育基金會和唐獎得獎者在頒獎之後的角色更重要,是促進研究、教育、宣傳、加強國際與台灣學術間交流的平台,期望唐獎能對台灣、全球產生正面、深遠的影響。

 

Displaying 唐獎董事中研院翁啟惠院長.jpg
唐獎董事中研院翁啟惠院長

 

  1. 美國國家工程院長莫特博士 (C. D. Mote Jr.)表示,唐獎選擇「最不尋常的」社會學領域,把「漢學」和「法治」設在4大獎項之中,「根本地顯現出台灣的文化與信念」,除了讓大家知道台灣人所重視的內涵,也鼓勵更多人朝這些領域努力。

現年77歲的莫特認為,唐獎不侷限科學方面的傑出發現與認識,比歷史悠久的諾貝爾獎「更加複合與複雜」,更著重在實際作為,包含創造與傳達。

他補充,唐獎也囊括橫跨各種領域的「永續發展」獎,政策、健康、工程、建築,甚至是財政金融都在評鑑範圍內。此外,莫特說,台灣可以從舉辦唐獎的過程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報酬與回饋」,就如同瑞典與諾貝爾獎之間的關係一樣。

 

Displaying 美國國家工程院莫特(C. D. Mote Jr.)院長讚唐獎設法治及漢學獎與眾不同.JPG
美國國家工程院莫特(C. D. Mote Jr.)院長讚唐獎設法治及漢學獎與眾不同

 

  1. 國際著名漢學家法國法蘭西公學院魏丕信教授 (Pierre-Etienne Will)表示他心目中最值得獎勵的漢學研究,絕對不是從意識型態出發的觀察,而是非常嚴肅的從全球視野看中國問題,讓中國有更好的發展的專業學術研究。他說,這麼一個學者或者研究團隊,對中國思想史有綜觀古今的掌握,不論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的歷史沿革,都了然於心,且能放在全球角度,嚴謹思考,替中國未來設想一條或多條可行的道路。

對首屆唐獎漢學獎,魏丕信表示他很樂意看到台灣有此雄心,願意設立切合時弊的四大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這些項目,恰好也是他身為明清歷史學者,綜觀中國近代和現代史所關注的議題。

 

Displaying 國際著名漢學家法國法蘭西公學院魏丕信教授 (Pierre-Etienne Will).JPG
國際著名漢學家法國法蘭西公學院魏丕信教授 (Pierre-Etienne Will)

 

  1.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前院長李勃曼教授 (Lance Liebman)表示,法治和經濟運作關係密切,唐獎法治獎若能喚起世人注意這議題,將有助於提升各國經濟發展。

李勃曼説,台灣、韓國、印尼等在民主發展過程中,要建立公正、公信的司法體制,避免貪腐,決策公平,絕非易事。他說,法治在人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作為的司法系統和經濟穩定成長,密切相關。

他表示,唐獎的頒發不能解決所有困難,不過將能使現代國家的法治獲得國際關注,更重要的是,獎項能鼓勵人民對法治的運作和公益,做更多深刻的思考。

 

Displaying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李勃曼前院長(左)及德國哥廷根大學前校長史塔克教授(中)訪唐獎基金會.JPG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李勃曼前院長(左)及德國哥廷根大學前校長史塔克教授(中)訪唐獎基金會

 

  1. 重量級法學學者德國哥廷根大學前校長史塔克 (Christian Starck)認為,唐獎表彰法治領域的成就,對於國際建構和強化憲政體制,將是一大激勵。

史塔克指出,共產主義傾頹後,許多國家面臨體制轉型,法治問題不只在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也存在於歐洲,例如烏克蘭的國家體制就面臨危機,唐獎此時表彰法治領域的研究,無異於獎勵各國建構和強化憲政體制。

指導過多位台灣知名法界人士的史塔克教授說,從長期觀察,台灣法治有長足的進展。他表示,1976年以哥廷根大學校長的身分首度訪台,猶記台灣當時仍是威權統治,他與現任司法院院長翁岳生、許宗力、李建良等人展開學術交流,留下深刻的印象。從40年前的訪台經驗到今天,史塔克認為,從憲政和法治層面長期觀察,「台灣有很好的進步。」

史塔克表示,台灣設立的唐獎表彰「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等四大領域,放眼歐美無類似獎項,獎勵對象也是當今之世必須嚴肅面對的議題,基於這點,相信唐獎前景可期。

五、唐獎之前引— 獎章及証書徴選及製作

為尊崇獲獎人及推動文創設計產業,及讓世界及國人經由頂尖設計師的巧思,深入瞭解剖析唐獎四領域之精神,使融入設計中,並宣告於世。唐獎教育基金會特別以國際高額獎金委託台灣創意中心舉辦獎章國際設計競賽,及証書國人設計競賽。奬章為重214公克,直徑6.6公分之9999成純金所製造,係由世界各國設計相關組織所推薦61位傑出專家,經國際評選委員會精挑十位大師,進行最後設計及模型製作,以角逐50萬美元之首獎。證書則是為了提振台灣的設計軟實力,「唐獎證書設計競賽」是唐獎獎項中,唯一一項針對台灣設計師及設計新秀所舉辦的徵選設計競賽,自去2013年12月徵件以來,獲得台灣設計界、藝術界、文創等領域的熱情響應,報名人數湧進近600人次,共同競逐頭獎100萬元的獎金,在初步嚴格把關及篩選之後,最後共計245件作品參賽,再從中挑選出15件精英作品,晉級最後的決選。

首位國家文藝獎美術類設計得主林磐聳教授表示,此次舉辦的獎章證書徵選競賽,對於唐獎、國際設計界與台灣設計界具有非凡的時代意義,「尤其當10年後、甚或百年後再來回顧唐獎,獎章及證書將成為唐獎得獎者的共同意象,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記憶」。實踐大學官政能副校長對於此次唐獎獎章、證書徵選競賽也感到十分肯定,「以唐獎的角度而言,獎章及證書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若未來唐獎有紀念博物館,絕對是相當重要的收藏品;對台灣設計界來說,藉由這次比賽帶動台灣的設計能量並持續的發酵,在累積10年、20年後,可以看出時代變遷,也將成為豐沛的設計能量。」唐獎獎章及證書分別於五月20及21日由國際委員會評選,並於5月22日公佈頒獎。國際最具權威之徳國紅點(red dot)組織創辦人及CEO Peter Zec 受邀參加獎章評選,他於頒獎典禮致詞表示在這樣的決選過程當中,對評審團而言最困難的,就是在這麼多優秀的作品當中評選出佼佼者,找出脫穎而出的作品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我認為每一件作品都獲得金獎的實力,只是在評選過程中,看到作品之間有些微的差異。

 

Displaying 國際10大設計大師參加唐獎獎章頒獎典禮.jpg
國際10大設計大師參加唐獎獎章頒獎典禮


Dr. Zec表示唐獎獎項是國際間最高的榮耀,所以對設計師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去展現唐獎的內涵與精神,特別是東方與西方的結合,透過設計的方式把這個最高榮耀給彰顯出來。這次我們透過了10位設計師看到了10種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展現唐獎的精神,所以這真的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Displaying 國際最具權威之徳國紅點(red dot)組織創辦人及CEO Peter Zec 受邀參加唐獎獎章評選.jpg
國際最具權威之徳國紅點(red dot)組織創辦人及CEO Peter Zec 受邀參加唐獎獎章評選

 

他表示獲得獎章金獎的深澤直人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當中,找到了一個象徵與符號,並將它當成設計元素,這個符號代表了生命、科學、與生生不息,這個符號就是螺旋(Spiral)。此外,深澤直人也從東方元素中找出了龍的象徵,整個龍的盤旋型態也象徵了力度與力道,因此我們看到,深澤直人將兩種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並且運用雕塑的手法來設計製造這次的獎章,最後的成品,就是一個開放螺旋的形狀,而不是封閉性的設計,這樣的手法十分令人驚喜並且難以預料。透過這樣的手法打造出屬於唐獎獨樹一幟的獎章,我們覺得十分的精采並且令人期待。深澤直人的理念就是少就是多、簡單就是美,用簡單卻驚人的設計,卻能夠凸顯出唐獎的精神,所以說評審團一致認為,未來在各媒體上看到這個獎章,馬上就能想到唐獎與它的內涵。這個設計是非常有原創性及代表性的。

 

Displaying 唐獎獎章得主深澤直人與作品.jpg
唐獎獎章得主深澤直人與作品

 

金質奬章獲獎設計將由基金會委請中央造幣廠進行精密製造,對於擁有國際一流造幣技術經驗之中央造幣廠也是一項高難度旳挑戰,經由高科技設備及高超技術,才可及時打造出世人矚目之唐獎奬章。

 

Displaying 深澤直人在頭尾相疊的圓盤重疊處留下零點一公分的間隙堪稱經典.他說絕對要有這縫隙才能表現人類知識開放而非封閉的概念.jpg
唐獎獎章(深澤直人作品)

 

Displaying 深澤直人在頭尾相疊的圓盤重疊處留下零點一公分的間隙堪稱經典.他說絕對要有這縫隙才能表現人類知識開放而非封閉的概念.jpg
深澤直人在頭尾相疊的圓盤重疊處留下零點一公分的間隙堪稱經典.
他說絕對要有這縫隙才能表現人類知識開放而非封閉的概念

六、唐獎奬章和Yin's Spiral 巧妙呼應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最經典的創新發明就是在2003取得之尹式螺箍(Yin's Spiral)專利,尹氏螺箍是尹博士的代表性發明,獲得歐洲、美洲及亞洲等全球11國專利,並提供給許多國家免費使用,讓螺箍適用於方柱, 具有提高混凝土圍束、提高柱韌性及耐震能力、且約降低45%勞力成本、減少30~50%箍筋成本及縮短50%工期的顯著效益,對營建產業有極大的貢獻。有鑑於此,尹氏螺箍成為台灣建築柱箍筋極佳的替代作法,台灣混凝土設計規範並在民國100年正式將尹氏螺箍(多螺箍)納入其中。這是節能減碳、增進安全、節約資源,呼應永續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之重要創作。

 

Displaying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經典創新發明就是在2003取得之尹式螺箍(Yin's Spiral)專利.JPG
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經典創新發明就是在2003取得之尹式螺箍(Yin's Spiral)專利


碰巧的是,經國際獎章評選委員會九位委員全票通過,深澤直人以基因形狀、宇宙星河及東方昇龍等之螺旋意象所設計之唐獎金質奬章竟和創辦人尹先生11年前發明的尹式螺箍(Yin's Spiral) 相互輝映,蔚為巧事美談。

 

Displaying 深澤直人以基因形狀宇宙星河及東方昇龍等之螺旋意象所設計之唐獎金質奬章和唐獎創辦人尹先生11年前發明的尹式螺箍(Yin's Spiral) 相互輝映.jpg
深澤直人以基因形狀宇宙星河及東方昇龍等之螺旋意象所設計之唐獎金質奬章和唐獎創辦人尹先生
11年前發明的尹式螺箍(Yin's Spiral)相互輝映

七、唐獎週活動

唐獎週活動之舉辦是為尊崇獲獎人,介紹獲獎人之成就,啓發世人瞭解四個獎項領域之發展及獲獎人貢獻之影響,也藉此活動使世人更瞭解知識創新、文化尊重、國際知識交流等之價值及重要性,並啓發年輕研究者或學生對追求知識發展之重視及投入。唐獎週之活動包括歡迎酒會、音樂會、頒獎典禮、晚宴、獲獎人演講及大師座談會、唐獎榮耀暨獎章證書展等,邀請海內外貴賓、各界代表參加,包括年輕研究人員及學生,選定台北市具有東方文化氣息之地標建築物舉行,搭配2016台北設計之都宣導,將可帶動國際矚目及台灣之觀光旅遊。獲獎演講及大師座談會則排定台灣各地舉辦,使國人共同參與學術饗宴。各項內容也經由媒體及網路轉播,與網站紀錄之公佈以與世界共響。以下為各項活動舉辦辦之時間、地點。

唐獎週系列活動規劃:

活動一:唐獎榮耀暨獎章證書設計展
中正紀念堂(9月1-28日),高雄科工館(10月)

活動二:故宮唐獎周書畫選萃展
故宮博物院(9月17、20、21日

活動三:歡迎接待酒會及故宮文化嚮宴
故宮博物院(9月15日)

活動四:唐獎音樂會
國家音樂廳 (9月16日)
國家交響樂團(NSO)及東方樂曲合奏

活動五:唐獎頒獎典禮
國父紀念館(9月18日)

活動六:唐獎晚宴
圓山飯店 (9月18日)

活動七:獲獎人學術演講
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共4(9月19日)

活動八:大師座談會
北中南共4(9月20-21日)

八、結論

唐獎之定期舉辦,使世界更注意到台灣在啓發及推動知識發展的參與及貢獻,在評選及舉辦唐獎週期間有無數國際著名之專家學者,包括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及各國學術機構院士們蒞臨台灣,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並經由唐獎獲獎人之成就來搭建世界與台灣學術界及產業界合作之橋梁,啓發引領各領域之重要科研方向,並激發年輕研究人員及學生追求知識之興趣。誠如中研院翁院長表示,「舉辦唐獎對台灣的意義深遠,會帶動這些領域的研究發展,且都是台灣當前十分需要投入的領域,唐獎的舉辦將能帶給莘莘學子方向的引導,也會帶來人才的回流。」他認為,今年9月份的唐獎週對台灣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是呈現台灣各方面亮點給國際認識的好機會,也是將台灣介紹給國際的契機。」

唐獎能落實推動係基於尹衍樑創辦人的善念及捐贈,有賴於中央研究院運用其崇高學術地位辦理評選,及唐獎教育基金會結合各專業夥伴公司團體,並在政府各機關協助下,使此定位為國際超然公正的民間NGO,積極有效的為人類推動此一任重道遠的使命,惟有步步為營、努力耕耘的建立聲譽,始能發揮基金會設置目的及達成為人類謀福祉之目標。

 

 

首屆得奨人已於6月18-21日公佈,得獎人名單如下:

 

首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
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
2014 Tang Priz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Gro Harlem Brundtland

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
詹姆斯.艾利森 與 本庶 佑
2014 Tang Prize in Biopharmaceutical Science : James P. Allison and Tasuku Honjo

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英時
2014 Tang Prize in Sinology : Yu Ying-shih

首屆唐獎「法治獎」得主
奧比.薩克思
2014 Tang Prize in Rule of Law : Albie Sachs

 

 

(相關資訊請詳參唐獎網站:www.tang-prize.org 網站。後續唐獎周資訊請詳看本網站。)

觀賞Peter Zec致詞完整影片:http://www.tang-prize.org/Film.aspx?F=52&CNID=254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