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43 期 焦點人物

學與思-取得視野的寬度與高度

洪如江

洪如江教授 簡歷

現職:臺大土木系名譽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碩士

 

在一次通識課程中留影 洪如江教授(民國95年)

一、 考進臺大

高中時期(民國40 ~ 42年),興建中以及計畫中的西螺大橋、中橫公路、石門水庫、等等工程建設,響徹雲霄,土木工程相關科系,成為年輕人報考大專理工類組的第一志願。

當時的台大,集大陸遷台的最優秀學者,加上日據時代所培養出來的少數本省籍學術精英,共組最堅強的教學與研究團隊。台大土木系的教授們,學術成就與實務經驗都很豐富。我們這一班新生,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中進入第一流的台大,第一流的土木系。更幸運的是,當時錢思亮校長的政策,把最有教學經驗的傑出教師派到一年級迎接新生。

民國40年代,台大總圖書館,好書不計其數,必須去搶借出來,用最快的速度看完,再去搶借另外一批。許多好書,還了之後,再也借不出來;管理員說已經被查禁。薩孟武教授(當時法學院院長)的兩本好書,把梁山泊領袖宋江說成是流氓,又說西遊取經的領袖玄奘信任豬八戒而壓抑孫悟空,因此難逃查禁的命運。

當時的台大,在殷海光教授的引領之下,一直是台灣自由思想的搖籃。許多土木系大一的同學,包括我在內,即使功課壓力沉重,也一定要旁聽殷海光教授的「理則學」(Logic,或譯邏輯),聽他的演講,讀他寫的書與發表在報章雜誌的文章。晚間的演講,多次突然停電,大家就在講堂外的空地請殷老師繼續講下去。建立邏輯思考的能力,是專業課程之外的另一項重大收穫;也首次感受到「取得視野的寬度與高度」在學與思的重要。

二、 軍事訓練

大學畢業之後,兵役體格檢查,列為丙等,緩役兩年。由陳師克誡教授推荐,在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從事土壤力學試驗及鑽探工作一年多,轉往營造廠擔任工程師。畢業後第三年,兵役體格檢查乙等合格,進入空軍預備學校接受入伍訓練,然後在工兵學校接受專科訓練,再分發到空軍總司令部設施工程署規劃科上班。科長陸德璲先生對個人在土壤工程的經驗有所了解,派往南沙群島太平島從事地質調查與測量工作。一個少尉預備軍官,能夠乘風破浪,前往中國的最南疆,南沙群島,讓空軍總司令部的許多將軍們羨慕不已。一年半的軍事訓練,鍛鍊體魄,改善健康,學習參謀作業,獲益匪淺。

 

服預官役中,在南沙群島太平島測量(民國49年)

三、 再進臺大(任教、出國進修、及社會服務)

民國50年退伍之後,承台大土木系土壤力學實驗室主管吳根彰老師的推荐,系主任虞師兆中教授的接納,擔任土壤力學方面的助教。

在台大擔任助教期間(民國50年8月至53年7月),由於盧師衍祺教授的督促,得到台大地質系阮主任維周教授的同意,到地質系旁聽,從大一的普通地質學開始,到大二的礦物學,大三的構造地質學、岩石學、野外地質學、大四的X-光技術、粘土礦物學、等等,都參加上課、實驗、與野外實習。三年的地質學訓練,學會從寬廣的「時」、「空」背景去觀察大地,應用到土木工程。

民國53年8月,以年資及論文晉升講師。鑑於石門水庫工程建設所需要辦理的土壤三軸壓力試驗,都必須將土壤裝箱空運美國辦理,亟欲購買一套精密的土壤三軸壓力儀,但經費不足。趙師國華教授適時捐出新台幣10萬元,加上研究計畫申請到的儀器費用數萬元,向英國買到一套帝國學院式(Imperial College Type)三軸儀,於民國55年開始用於教學,研究,並對國家重大建設(例如達見拱壩基礎的斷層泥三軸壓力試驗)從事服務工作。從此之後,多數大學及機關的土壤力學實驗室,皆援台大之例,請准指定廠牌,換裝帝國學院式三軸儀。從此之後,所有土壤三軸壓力試驗,不需要再委託外國辦理。

民國56年9月至58年8月,獲國家長期科學委員會補助,帶職帶薪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以下簡稱KCL)進修兩年。KCL是英國國教(Anglican)所創辦,也是倫敦大學之中校規最嚴的學校,禁止抽菸,學生到校,多打領帶。鄰近的倫敦政經學校(LSE)則是倫敦大學之中最前衛的學校,常是學生街頭運動(大遊行)的司令部。在KCL土木系受教於導師Gibson教授,主修「土壤力學」。第二年,除了論文研究之外,導師Gibson教授了解本人曾經有地質學的基本訓練,推荐前往帝國學院旁聽Ramsey教授的「構造地質學」,Knill教授的「工程地質學」,Bishop教授的「堤壩」,Skempton教授的「第四紀沉積土特性」。當年帝國學院的「土壤力學」講座、「構造地質學」講座、與「工程地質學」講座,名師如雲,讓個人在地質學與土壤力學這兩方面,有更深入與更寬廣的認識。在所參加的課程裡,都沒有教科書,最多只有參考書;教授只講他研究或發現的新知。問當地同學,得到的答案是:「讀參考書是學生的事」,「教授不販賣二手知識」。而且,上課不是唯一教學的方法,經常安排實地考察。印象深刻而且比較特殊的包括「巨石陣」(Stonehenge,2500BC-)、羅馬人在英國所建的「百里長城」、泰晤士河防潮閘工程、等等。

 

英國進修期中,在巨石陣(約2500BC開始建造)中留影(民國57年)

 

由於學校(KCL)離皇家歌劇院很近,放學回宿舍途中,到歌劇院買張後段票,票價跟看場電影一樣。因此有許多機會欣賞歌劇、芭蕾舞劇、與古典音樂的演出。英國人習慣,暑假必須出國旅遊,否則見不得人。入境隨俗,參加青年自助旅舍協會(YHA),暑假前往挪威、瑞典與丹麥自助遊覽,順便拜訪大名鼎鼎的挪威地工技術研究所(NGI)。兩年進修期滿,通過論文口試,獲倫敦大學頒授「哲學碩士」(M. Phil.)學位。

民國58年8月回國後,進行土壤力學實驗室的換裝工作。其中,土壤三軸壓力試驗中孔隙水壓力的量測,改用電子式自動量測及記錄儀器。民國59年8月升任副教授。

民國60年8月至62年7月期間,借調中央大學理學院任兼代系主任,籌設土木系。民國62年8月起,積極為台大土木系大地工程組建立岩石力學實驗室;除教學研究之外,積極為國內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服務,例如翡翠水庫壩址岩心之岩石力學試驗。

民國64年11月至65年11月再度獲國科會補助赴倫敦皇家礦業學校進修一年,為地質系訪問學者(Academic Visitor),在工程地質學組進行合作研究。民國65年10月27日被倫敦地質學會(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選為會士(Fellow)。

民國65年12月初回國後,先在台大土木系大地工程組岩石力學實驗室充實工程地質教學研究器材,民國80年中成立工程地質學實驗室。並撰寫「工程地質學」講義,在台大土木系講授。多次應邀在工程界演講,希望土木工程師重視「工程地質」。

民國72年起,擔任國科會企劃處大型防災研究計畫坡地組召集人,協調各大學多學門學者積極投入本土之坡地災害防治研究。個人也參與部分坡地災害的勘察與研究,以研究成果提供各界參考,並撰寫論文發表於國內外會議、書刊。
民國72年元月,地工技術雜誌出刊,擔任總編輯之餘,開始連載工程地質學大綱,並在民國80年3月由地工技術雜誌社(後來改為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一書。接著,連載地工照片,民國88年出版工程地質的影像一書。

 

從事坡地災害現場勘察(民國70年代)

 

在雪山隧道開挖之前,有機會採取「四稜砂岩」標本,請技術人員磨出夠水準的光學薄片,親自在土木系工程地質實驗室中以偏光顯微鏡觀看其顯微組構,並拍攝其顯微照片,以了解雪山隧道四稜砂岩段的施工困難。研究成果(包括四稜砂岩顯微照片)發表於地工技術雜誌,並收集於工程地質的影像一書(民國88年出版),多次應邀公開演講。民國86年,台灣地工界朋友,創立「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被選為首任理事長。

從土壤力學、岩石力學、工程地質學、到大地工程學,有點兒像200萬年前的「匠人」(Homo Ergaster),在東非草原中站起來,成為「直立人」(Homo Erectus),取得視野的寬度與高度。至於知識的深度,自有更傑出的前輩、同輩、與後起之秀,挑起重擔。

民國88年921地震發生後,嚴重坍方及土石流災害遍及全台;納利颱風(民國90年9月15至18日)豪雨災害,台北市的坍方及土石流災害也很嚴重;這時,各界才對進20年來國科會推動大型防災研究計畫的先見之明感到佩服,而該計畫所培養的學者專家以及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也發揮極大的功能。資深學者專家所帶領的新一代學者及年輕學子(研究生,研究助理),也因為勘災、調查、及後續研究的心得,紛紛登上國際會議的舞台,新的期刊論文也大幅增加。本人除了發表多篇論文,多次應邀在國內外演講之外,與中央大學的李錫堤教授及現在本系的林銘郎教授應邀為美國地質學會的專書,災難性山崩(Catastrophic Landslides, 2002)一書,撰寫其第4篇:草嶺大崩山。民國89年2月1日從台大退休,曾與多位同仁合開「坡地災害防治」一課多年。

一生從未攻讀博士學位,卻在民國95年5月榮獲中央大學頒授名譽工學博士學位。

四、 退休後最艱鉅的一戰 - 通識課程

民國93年4月應清華大學劉兆玄教授邀請協助製作多媒體通識講座課程「人與自然」之中的一講「工程與自然」。

民國93年之秋,應東吳大學劉校長兆玄博士邀請擔任「工程與人類文明的生與死」通識講座。幾經商討,擬定課程大綱,編寫講義,分別於民國94年春季與96年春季在東吳大學講授各一學期。

工程與人類文明這一課題,因此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在中央大學開授「工程與文明」核心通識課程;今年起已經由吳瑞賢教授接棒。在台灣大學開授「土木工程與世界文明」,目前還在繼續之中;林美聆教授與高聰忠教授多次相助,合開本課。也多次應其他大學、學會、技師公會與政府機關邀請,演講相關課題。

通識課程,自編講義及簡報檔,每學期更新,上網由學生下載閱讀。考慮到城市已經是工程與人類文明之中重要的一環,因而也播放公視「城市的遠見」影集中的「新加坡」、「巴塞隆納」、「巴黎」與「柏林」部分,相當受到學生喜愛。免期中考,以實地調查(工程與文明相關問題)報告取代;並提供兩節課時間,由6至8位學生上台報告。學生在實地調查與報告的製作,都非常認真,相當值得安慰。

在這些通識課程之中,探討人類文明的興衰與生死,很像是在開打有生以來最艱鉅的一戰,但也可能是美好的一戰。到目前為止,所看過的文、書、與影片,遠超過以往所看過的總和;卻還有不足。

在台大土木系任教近40年,不乏出國進修、開會、勘災、參觀重大工程、旅遊的機會,到過幾十國。但是在「古文明」這一塊,卻是一大缺口。因此在接下東吳大學通識講座這一重任之後,立即有計畫地安排參訪事宜。民國94年以來,考察過希臘、埃及、馬雅、吳哥、以色列、約旦、絲路(新疆 — 西安段)、中國古都(河南地區及西安)、與外蒙古。參訪所需經費,東吳大學通識講座經費是最大的支持(約50%),台大、台大土木系與台大土木文教基金會共約提供25%的支持,家庭約提供25%的支持。此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也邀請參訪北京、趙州橋、南水北調工程、長江三峽水庫(重慶 — 宜昌間大小三峽)及大壩工程。還有許多親朋好友,聽到開這種新課,也提供非常多的照片與資料。個人衷心感激。「杜風」連載「土木工程就是文明工程」12篇短文,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水利」雙月刊刊登6篇短文,算是序曲。

 

考察希臘邁錫尼(Mycenae)古文明的工程(民國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