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41 期 焦點人物

平凡學思淡歷程

陳清泉

陳清泉教授 簡歷

現職: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學歷:美國西北大學土木碩士

 

陳清泉教授

 

一、少小窮鄉未受苦

在二次大戰的煙霧中,出生於戰亂的臺灣,當時受日本統治,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在臺灣虎尾小鎮上小職員的家裡,於社會不安定各種物資絶對缺乏的環境下,郤受到收入微薄的父母及外祖父母等的疼愛呵護,毫無挨餓或受苦的感覺。台灣光復後因家父續在警察界服務,在臺灣省最貧窮的雲林縣內許多鄉鎮派出所服務過,如虎尾鎮、北港鎮、元長鄉、牛稠灣村、口湖鄉、四湖鄉、土間厝村、三條崙村、永定村、褒忠鄉、埒內等地方均有我家的足跡和記憶。少小時念過的學校有虎尾國小、元長國小、牛稠灣國小、北港國小及北港初中等。

這段日子雖然住的都是薄板牆的木屋,用的都是簡陋家俱,没有玩具,只有自製的紙褶玩具及簡單木作品,粗茶淡飯難有豐衣足食的日子。當時早逝的祖父是為佃農,到家父身為警員,已無地可耕。我就不像鄰居農家小孩需要到田裡做小工,或店家小孩需幫著看店。所以我少小時沒有什麽大志,只要能有學校好念就好,當時也只管上下學讀書做功課,下課玩躱避球等,所以少小時在校名列前茅也不足為奇。這時段因年少,也就不知道也不會過問什麽世間苦難或世界大事。回顧歷史,這段時間世界局勢變化很大,如: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戰爭相當慘烈,日本投降,台灣光復,二二八事變,大陸變色,國民政府撥遷來台,...。換言之,天下大亂無所知,少小窮鄉未受苦。(註:以上所述時在1937 ~ 1953)

 

與父母弟妹派出所宿舍前 (1961年春)

 

二、年青市井怎知足

高中進入省立嘉義中學時,寄居在嘉義市中心,一位無名氣而少有病人的潦倒醫師遠親家,因為收入不佳,所以非常節儉到讓人覺得小氣,讓我種下對醫師這行業有點擔心的陰影。一學期過後,即轉寄到溫馨大方的經商的遠親家。但好境不長,不幸的是一埸無情火,導因於某人汽油漏入水溝中,也許另一人無意投下煙蒂而起火,把原來美好木造房子燒毀。火災後於是與他們的三個小男孩擠在一間四個塌塌米(日式草蓆)大的小房子,共同挨過数百個日子。週一到週六每天步行半個小時以上才能上下學是高中三年來的正常活動,因此練成不怕走路;這也許是默默中讓我日後喜歡參加網球運動所打下的健身基礎。雖然在嘉義都市中,有許多店家和電影院花樣百出,無奈身上少有分文是經常的事,不可能進去打發時間。當時也沒有什麽打工機會,所以打從心裡想,似乎只有好好讀書依序上進,才是我唯一的出路。而且若僅讀到高中也無一技之長,實難以謀生。古人說:「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顔如玉。」這些古語無奈地深層地影響了年輕時期的我。總算上天不負窮苦的鄉下仔,高中畢業時獲得名列前三名而免試保送臺大土木系。

三、豐盈土木長相助

在民國40年代,仍處於鞏固復興基地隨時反攻大陸的時代環境中。這時期石門水庫的興建,自民國45年起到53年竣工(1956 ~ 1964),給國內一股土木工程熱潮和希望。當時土木工程師待遇為工程科中之冠,當時臺大土木系是工學院最熱門的系,有幸進臺大土木就讀,是無上的光榮。所以一開始到臺大來上課就立下決心,要專心成為一位土木工程師。但是到底我中學受的基礎教育並不深厚,大學前兩年的課程表現受到許多挫折,並不能算是非常優異。到大二下學期起與後來均成為名教授的黃鍔、吳漢津、郭德盛、陳秋薰、陳發華等好友同一寢室,而有了共同互相砌磋砥礪的機會,同時也與後來都有顯著成就的陳慶霖及王光等成為好友,大家都有了顯著的表現,大大地增進了學習的興趣,更是堅定地走上土木工程的人生旅程。

臺大土木研究所初創於民國49年(1960年),也是我大學畢業的那年,很自然地成為第一屆的應試生。當時臺大研究所入學考在暑假中,報名時我因預官受訓已到台中車籠埔陸軍基地受基本訓練,不得出來親自報名,所以特別託外系的同學代為報名,當年土木所分為結構、力學、水利及環工等四組。我事先疏忽,未說明清楚要考那一組,他就看我的名字,都是與水有關,所以自作主張而為我報了水利組,其實我當時準備的是結構組。還好兩組相差的只一科,好不容易請假出來應試,只好硬著頭皮應試,結果當年只錄取十個人,我很僥倖地是其中一位,考取的是水利組。但為先行服完預官役而保留學籍,而與第二屆碩士生一同入學,不過也申請到助教,兼為研究生。因此必須修三年才能畢業,與第三屆的碩士生一起才畢業。所以與第一、二及三屆的碩士生都有機會認識。很榮幸地於碩士學程完成之後,於民國53年第一學期起即被升聘為本系講師,正式成為本系教師的一員,由此結下與臺大土木系長相左右無法斷絕的緣份。在母系長年不斷孕育及益助下,我也跟著默默地平淡又平穩地成長。

 

參觀橋樑工地(2011)

四、樂教於學永不古

在臺大教書是一件有尊嚴、具挑戰又可自我成長的事業。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直是我精神上莫大的支持力。經本系許多教授等老師們的教導與訓練,以及同學們的自我學習與磨練之後,真的可以驗証了「教而得天下英才」,是為教書人最大安慰,也應該是大學成立的目標。

民國60年之前,個人因才疏學淺指導研究生數量很少,且授課教學為一般學科及水利相關課程,如水工試驗、工程圖學、水力學及工程數學等。學術研究大多為國科會支持的有關河川輸砂問題等水利相關研究,外界委託研究則很少。但由於我對房屋結構設計一直具有高度興趣,於下班時間額外地協助在工程實務界的好友,分擔一些樓房結構設計工作,從人工計算尺運算到電腦軟體應用尚能依時代更新而可上手。遂於民國59年接任本校總務處工務組主任,負責管理全校營建修繕等工程事務,也因此對工程實務漸所瞭解。當時最大的工程就是教育部新建工程,因建造在原臺大中山南路東側的校地上,經費則由中央撥入臺大代為興建,地上建築物再交給教育部使用,因為是榮工處承造,當時管理則很簡明。隨即由國科會補助出國進修一年,則於民國60年6月起到美國西北大學土木系,進修結構力學。然由於當年政府退出聯合國,國內外相當紛亂,於是經過四個季學期,修滿所能修的博士課程,確實填補了我從大學起即一直夢想要學習的結構力學各課程。但囿於時勢及家庭經濟限制,不得不回國繼續任教,幾經內心爭扎提出技術論文而取得結構碩士,我可以說是博士學程的中輟生。該技術論文翻成中文發表後榮獲中國工程學會的論文奬,並因而被升聘為教授,大大地鼓勵我往後努力在對結構力學教學及研究的發展。授課範圍拓展到工程數學、結構學、建築結構設計、房屋建造、結構系統、結構穩定等。除須充份準備教材外,確也從年青的學生中,學到許多新知識和新思維,而改進授課內涵及方法,而體驗到「教學相長」的深遠意義。

 

小家庭的成長(2006)

 

自民國65年起曾參加中正紀念堂新建設計的顧問工作,感受到國內重大工程的起步的艱辛及設計者與施工者的配合協調的重要。於任臺大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之時期(民國69 ~ 74年),依國情需要開啟超高審查的作業,至今尚擴大審查單位並維持推行中,為我國高樓建築結構的設計品質管理作業略盡棉薄。續於台灣營建研究中心主任任內(民國74 ~ 77年),配合推動反循環樁、鋼筋籠、預鑄工法、混凝土長擘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應用,及地下連續壁等新工法,以及營建工程相關試驗及研究。於民國77年之後未兼任行政工作,專心繼續任教授,至民國91年屆齡退休,而為名譽教授至今,所指導結構組碩士生及博士生,合計七十餘人。

 

畢業50週年同學會(2010年)

 

近來常見到許多以前的學生今已有相當成就,已成國家的棟樑,社會的中流砥柱,深為感動。正如:「江山代有英雄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有莫大的安慰。近年來,有感於先進們對土木工程投入畢生心力而對人類文明的提昇具深遠貢獻,及對土木文化資產維護的關懷,因而竭力協助土木水利學會編輯「台灣土木史」並推動土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等柔性建設工作,仍在繼續奮鬥中。謹以下面一首詩,期能鼓勵土木界的老中青朋友,以作為本小文的結語:

「土木繁衍萬事榮,

 工程濟世裕民鴻,

 文明永續風華重,

 建設優文化益弘。」


 


作者小檔案:陳清泉,字渙之,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臺大土木學士,臺大土木碩士(水利組),曾任臺大土木系講師、副教授及教授,曾於美國西北大學進修土木碩士(結構力學),民國91年8月退休為名譽教授。本短文可說是:「少小窮鄉未受苦,年青市井怎知足,豐盈土木長相助,樂教於學永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