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
   
友善列印

 

天人合一,土木工程師的最高境界—專訪臺大土木系顏清連名譽教授(1/5)

採訪‧撰文 張國儀

會成為土木人,顏清連說,這是件很自然的事。「這要從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談起。」他的老家位於台南市的安南區,雖然在行政轄區上的確是隸屬於台南市,但事實上它的位置卻是曾文溪和鹽水溪之間一塊偏遠的低窪地區。說起老家,顏清連從書桌上拿起報導去年八八水災的土木水利期刊,翻到一頁古老模糊的地圖,「在歷史上,一百多年前,這塊地方叫做台江內海。」他指著字跡不甚清晰的地圖說:「這是1736到1759年之間的地圖,而到了1823年(清道光三年)時,歷史記載,這個地區來了一次大洪水,很多曾文溪帶下來的泥沙就把台江內海填平了成了陸地,河道也改了方向。」他說,有學者推測,1823年這場洪水的規模應該不小於去年的八八水災,甚至更大。「我的老家就是住在這個海被泥沙填平的窪地上,很靠近現在的四草濕地生態公園。」他說,小時候村子裡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窪池塘,而每戶人家的房屋都蓋在池塘旁墊高的基地上。「小時候小孩子不懂這些,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要這麼做,不過小學時的記憶中,每一年或兩年就會淹一次大水,後來慢慢長大就聽人家說,因為會淹水,所以就把基地墊高。」顏清連回憶,當時因為沒有自來水,家門前的池塘就成了蓄水池,而到了冬天,南部少雨,水塘乾涸,村民們就在池塘中挖井取井水使用,堪稱功能多元又完備。

不同於一般的求學歷程
顏清連初入小學時,臺灣仍處於日據時代,他清楚記得自己是在1944年入學,「那時規定很嚴格,一定要滿六歲才能入學。」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小學一年級的他最常做的事就是躲美軍的空襲。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光復,但一時之間百廢待舉,學校教育也處於半停頓的狀態中,「所以我們就去私塾,念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不過都是用臺灣話念,當時叫做漢文。」在他的記憶中,小學一年級是模模糊糊的一年,經常都處在跑空襲的緊張狀態中。漸漸地,學校回復正常運作,顏清連接下來的小學生涯也並沒有太多波瀾,就這樣平順地畢業。然而在面對初中入學考試時,他選擇了進入職業學校就讀。「因為家裡在種田,那時候就想,考職業學校,一方面可以學一點種田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考慮到畢業之後可以有個工作。」就這樣,顏清連考取了臺南農校初級部。

農校的初級部並不分科,國文、英文、數學等基本科目都還是要學,不過與一般初中的比例卻有差異,「因為我們還有很多農業相關的科目,比方像是,作物、園藝、農藝、測量、灌溉,而且我們還要下田去種東西,另外還有畜牧、農產品加工等等課程。」就這樣,三年很快地就過去了,顏清連升上了農校的高級部,也面臨了專業科目的選擇。「那時候一共有農藝科、畜牧科、農業土木科三科,原本家裡要我去學種田的東西,希望能夠種得更好一些,但是我想,土木也不錯啊,那時候農業土木最主要學的就是灌溉,加上小時候生長環境裡的蓄水池塘、基地墊高等背景,我就決定要念農業土木了。」他說,回想起來,在農校高級部三年裡所學的科目其實與大學的土木系很類似,像是測量、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水力學、結構學、鋼筋混凝土都有,「但都是很皮毛、很簡單的東西。那時候也學三角、幾何、解析幾何、微積分,連微積分都有,但也都很淺顯。當然其他像是國文、英文有都還是有的。」顏清連說。

高農的三年也很快就過去了,1956年畢業時,他一心想要找份好工作來做,「那時候很多農業土木科畢業的人都是去臺灣省水利局工作,不過要先經過一個就業考試,而我很幸運通過了,被分派去水利局報到。」然而,也是在畢業那一年的暑假,顏清連考慮繼續求學的可能性,於是去參加了大學聯考。「那時候在想,大學要選什麼系好呢?結果發現台大有個農工系,跟農業土木很相近,後來也很幸運地考上了。」他輕描淡寫地說,其實自己成績也沒有特別好,不過,相信這背後必定有著令人敬佩的堅持與毅力。

隻身外地,進入臺大
考上臺大農工系的顏清連,於是放棄了水利局的工作機會,隻身前往臺北這個陌生的城市,「不要說臺北,我可以說從來沒去過外地,就這樣一個人跑來,一切都很生疏。」當時的農工系分為農業機械組以及農業水利組,自然而然地,顏清連便成為水利組的一員,他解釋道:「在高農學的大部分是灌溉,也就是如何把水引到田裡去、如何節約用水等等,有時候也設計一些小的結構物,就這樣一路走過來,從高農的土木科一直到台大農工系,都是學水利。」他說,其實他也沒有要特別選擇水利這個專業,回頭思量,他認為關鍵就在於高農時他選擇了農業土木科,「如果當時選了畜牧科,那現在就不一樣了,分岔點就在那裡。但我相信那個選擇跟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是有關連的,所以,對我來說沒有那種要選什麼的困擾,一路就是很自然。」顏清連微笑著說。

人生的第一個遺憾
就讀農工系的大學四年中,顏清連修習的許多課程都與土木系重疊,也因此與土木系擁有相當密切的關係。1960年,他大學畢業,同年,臺大土木研究所成立。1961年服完兵役,他順利考進了土研所水利組,成為第二屆的學生。在這個階段中,在水利專業領域給予顏清連指導的老師有兩位,一位是大學時代便教授他鋼筋混凝土學的盧衍祺教授,另一位則是當時水利界的老前輩徐世大教授。談到此處,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研究所中教授明渠水力學的盧衍祺教授經常指定學生們閱讀各種期刊文章,其中之一是由美國土木工程學會出刊的水理學期刊,當時顏清連讀到一篇文章裡頭有一個英文單字叫做 “computer”,令他大開眼界。「那時候我們沒有人知道什麼是computer,但是照那個文章的描述,computer一定是很神奇的,很複雜的東西也可以很快算出來,但那個時候台灣可能還很少人看過computer,所以就算到處去問也沒有人知道。」顏清連露出微微的笑容回憶,在農工系時他曾經用過「計算器」(calculator),個性細膩的他於是開始細細說明這個現在鮮為人知的機器:「這個計算器是機械式的,上面有好多個鍵(key),每個鍵都可以從零拉到九,你要一百的時候就拉1-0-0三個鍵。上面也有加減乘除的鍵,要相乘的時候,你就把那個乘的鍵拉一下,接著會發出鏘鏘鏘鏘的聲音,最後『叮』一聲,答案就出來了。」他笑說,「當時覺得這一台以馬達來驅動的機械式計算器已經很先進了呢。」

然而,一年後,由於申請到國外的獎學金,顏清連便離開了臺大土研所,前往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土木系攻讀碩士學位。「我們那個年代跟現在不太一樣,當時大家只要拿到獎學金就一定會出國去。其實我也沒有特別想要出國,只是跟著大家一起申請看看,申請到就出去了。」但是,顏清連之後回想卻說:「這件事是我人生中第一件比較遺憾的事,不是後悔,而是遺憾沒有把臺大土研所讀完再出去,好像做一件事情沒有做完。」接下頁

1 / 2 / 3 / 4 / 5

 

 

 

 

 

 

 

 

 

 

 

 

<連絡我們>
Copyrightc 2009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4342 傳真:(02)273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