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
     

藉擴大內需培養國際競爭力—專訪工程會副主委陳振川教授(1/2)

採訪‧撰文 張國儀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目前看來,各國專家學者都抱持著不甚樂觀的態度,普遍認為,經濟低迷的狀況仍會持續。在全球不景氣的衝擊下,臺灣政府也積極從各個層面來推動擴大內需的政策,期望藉此刺激國內經濟的成長。公共工程,向來就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建設項目,在這一波擴大內需的政策中,更是備受矚目的一環。且聽去年隨新政府走馬上任工程會副主委的臺大土木系陳振川教授分析,未來的土木人該如何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臺灣還需要公共建設嗎?
很多人都會想,臺灣就這麼大,房子蓋得滿滿,道路四通八達,還有必要、還有空間進行建設嗎?關於這一點,陳振川說,其實這是大家觀念上的誤解。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評估顯示,臺灣的公共設施,在2007年的國際排名中僅在二十一名,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是有一段落差。「過去大家看到的大多是道路鋪設,也就是交通方面的建設比較多,所以以為已經蓋了很多了,但像是污水下水道、軌道運輸、河川環境的整治、水資源等等,與先進國家比起來,絕對不敢講我們臺灣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陳振川解釋。不過,他也說,過去七、八年,臺灣的公共建設數量的確開始減少。在過去十年、二十年間,高科技及電子產業不斷高度發展,儼然成為臺灣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產業,而相形之下,工程產業就被視為傳統產業,不受重視。但是,陳振川說,實際上工程產業是個相當龐大的群體,他也提到,像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是以一個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營造業與工程顧問業的,「因為這畢竟是個火車頭產業,日韓兩國對於國際市場的開闢都非常積極。」

以日本為例,由於他們的公共建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所以目前也是透過擴展國際市場的方式來發展他們的工程產業。「日本人絕對不是只看到要讓工程人員有口飯吃,他們看到的是後面的整個工程產業鏈、生產鏈的問題。」由於營造產業牽涉到材料、機具、設備等層面,背後有的其實是一個產業鏈,所以,當一個國家把工程業推上國際舞台後,連帶地,也把背面的整個產業鏈一起帶了出去。這,就是一個更全面的看法。陳振川也提到,過去臺灣並沒有以產業鏈或產業整合的角度來看待營造與工程業,甚至很多人把機具、設備等產業也看作傳統產業。然而,金融海嘯重創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回過頭來,大家都了解到,一定要透過擴大內需的機制,來把基礎的公共建設做好,繼而讓工程產業技術走上國際舞台。陳振川說,由歷史來看,當年的十大建設,也是因為遭遇經濟危機而進行的擴大內需舉措,並且時間證明,這樣的建設帶動了之後臺灣的經濟起飛。土木工程是與國家民生有關的產業,而在目前全球情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不得不透過擴大內需的公共工程建設來強化自己的國力,唯有先厚植國家的基礎,才能有向國際競爭的能力。

要做得好,更要做得快
行政院在去年底(民國97年)通過了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的條例,未來四年將有五千億的預算投入公共建設,陳振川說,這是一筆外加的預算,因為平均說來,國家每年也都還會有四千億的公共工程預算。此外,愛台12建設中,預計八年一共將投入四兆的經費,不過其中的一點三三兆將由民間來投資。「預計今年(98年)會有兩千億的民間投資進來,再加上98年度一共編了九百多億的公共工程預算,今年的公共建設經費可說是相當龐大。」陳振川解釋,這次振興經濟的方案與過去不同的地方是,過去在執行公共建設的預算時,有些工程的時間會拖得比較長,比方說,一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可能要五、六年才能完工,但是現在行政院不止要求工程要做,而且要做得快,「因為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像是失業問題,行政院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這樣才能發揮擴大內需的效果,時間拖越久,效益就越差。」陳振川說。因此,行政院列管了十大重要工程,希望在四年間能夠儘速將之完成。這十大重要工程包括了:軌道工程、公路建設、桃園航空城先期建設、高雄港埠擴建、都市及工業區更新、老舊橋樑整建、防洪治水、老舊校舍整建、污水下水道、農村再生。這些工程也包括了921大地震後需要補強的中小學校舍、國道一號高速公路五股至楊梅段四十公里長的道路拓寬,以及捷運、鐵路工程等等,全部都要在比過去更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對工程界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陳振川說,「首先,是工程界有沒有足夠的執行能量(capacity)來做這些工程,不只要做,而且還要做得快,不只要做得快,而且還要做得好。」他也提到,這筆「額外」的經費,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先向子孫借來用」的錢,對於所有參與建設的人來說,都應該要謹記在心,一定要建設出符合使用需求,並且耐用的公共設施,切勿造成無謂的浪費才是。不過,他也說,面對任何重大的挑戰,難免會出現問題,所以政府、民間、學術界,必須全力合作,整合出一個可以去執行的工作團隊,不但要能發揮功能,也要盡量減少風險和問題的發生。

國際化這條路,勢在必行
陳振川就過去幾十年間臺灣在公共工程技術上的演進歷程,也做了一番說明。他說,臺灣工程的發展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最早是十大建設的時期,可以說是比較基礎的公路建設,第二階段是國道二號的興建,其中應用了新技術及許多新橋樑工法,另外,這個階段還包括了捷運工程,其中包含了機電系統、軌道工程的創新發展。第三階段則是捷運後續工程與高速鐵路的建設,以及甫完工的國道六號,這條高速道路使用了許多新材料與技術,應用了高橋墩的作法,並且在設計上考慮到環境與生態的問題。「每一個階段,工程界經過歷練,水準都向上大幅提升。」陳振川肯定的說。他也提到,臺灣即將在今年簽署GPA並立法通過,屆時公共工程將開放國外廠商進入臺灣市場,但相對的,國際間每年也有十二兆的市場可以讓我們參與投入。「但問題是,人家能進來,我們能不能走出去?要走上國際,就完全看我們的競爭力夠不夠了。」陳振川語重心長的說。他認為,臺灣正好在面對一個國際化的轉型階段,如果工程界可以面對這樣的挑戰,把工程做得又快又好,絕對可以大幅增進我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簡單地說,這次擴大內需的公共建設計畫,其實肩負了時代性的任務。臺灣工程界是不是能夠像當年的十大建設一樣,給臺灣帶來經濟起飛的甜美果實,就要看大家的認知與努力程度是否一致了。陳振川說,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是我們該去檢討、反省、整理的時候,也是我們去做基礎建設的時候,做好這些基礎建設,等到經濟恢復時,臺灣就有足夠的國力與他人競爭。「我們要把這樣的挑戰,化成提昇自己的機會,這是時代所賦予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陳振川鄭重的表示。

人才求精,不求多
目前臺灣由於擴大內需的政策而開始積極從事公共建設,但是,十多年來土木領域的學子人數衰退,投入工程領域的人才似乎也沒有科技產業來得興旺,這個時刻,我們在工程方面的專業人才夠不夠呢?對於這個問題,陳振川的看法是,目前社會發展的型態,是求精而不求多,個人能力的提昇,遠比增加人數要來得重要。「我們不可能像中國大陸或是其他的開發中國家一樣用人海戰術。」陳振川說。在臺灣,目前有很多公司都努力在展創新技術,力求運用頭腦與智慧來提升工程技術與能力,像潤泰集團,大力推行自動化、技術創新、整合電腦管理技術,政府部門也應積極整合與提昇,這些都是未來臺灣要站上國際舞台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陳振川認為,目前的情況,要把公共工程做得又快又好,絕對沒有辦法用傳統的方式來達成。他也說,可以預見未來的四到八年,土木系畢業的學生將會非常忙碌,但是,重點不在於招收更多的學生來為工程界增加人力,而是要提升工程人才的品質。「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和產業,也可以懷抱這樣的想法,因為臺灣的國土不大,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工程產業一定是要走出去的。」陳振川表示。(下一頁

1 /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