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88 期 焦點人物

安然 (上)

徐德修

成功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土木工程技師
結構工程技師

 

 

 

 

因緣

從來沒有想過要在台大土木系的刊物上寫什麼文章。突然接到呂良正主任及廖文正教授來函邀稿,我有些錯愕。對土木工程發展、土木工程教育系統與教育內涵不能說沒有一點看法,但是,我憑什麼身分來插手在台大土木系的舞台上呢?我想了一下,覺得可以連上這條線。家兄與我都是在土木工程的領域中受教的,他的專門領域是環境工程污水處理方面,我則進入了結構工程組。更重要的是,家兄徐德元是民國53年台大土木系畢業的!不只一次,他跟我提及他的大學同學汪群從校長、茅聲燾教授;由於我留美進入普渡大學,他當然提到他的大學學長孫錦德教授、楊祖佑院士、丁承先教授等人,在我留學期間,他們都對我照顧有加。家兄在選組時,一定有過掙扎,他有很好的化學根底,他對力學也很有興趣,大學時代的幾門力學課程給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最後,他選擇了環境工程組。雖然如此,他留下了不少結構工程方面的資料,現在,我手邊還有一些他留下來的虞兆中校長的論文抽印本。家兄大我三歲,因為早讀、跳級,我生在下半年,就這樣,我們的學齡差了六年!從小,就覺得家兄很偉大,他進了台大機械系,後來轉到土木系,很自然地,我就覺得台大土木系很偉大。

 

家兄徐德元,民國53年畢業於台大土木系的高材生

 

寫這些,表示台大土木系跟我是有因緣的。家兄早逝,於民國八十二年元月因腦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不治,我寫了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哥!天家再見。」〔1〕

哥哥早逝,否則,他一定很有機會登上《杜風》版面。現在,就讓我來出這個風頭吧!

 

家兄徐德元,在西北大學,別人稱他「小孩」,他則自稱「老夫」。

 

有人說:「『自然』就是『美』!」一件事情若要用「美」字來形容,只要看它的過程是否「自然」。一件事情,在結束時,若是沒有遺憾,就可以讓心裡「安然」。我將這些「因緣」牽起來以後,讓這篇稿子給我帶來「安然」的感覺。

其實,家兄不是唯一的牽連因素,我還可以再說一段因緣:我的二女兒徐升善是民國九十五年台大土木系畢業的!台大宿舍、台大校園提供她美好的生活環境,交到不少好朋友。她很用功(一如她的大伯),四年中,充分利用了台大的學習資源。她跟我分享了不少就學點滴,包括冬天窩在圖書館裡夜讀的經驗、土木系的諸多課程上課點滴等等,令我佩服!畢業一年後,赴美,進入Temple大學足部醫師專業就讀,四年後,順利畢業,目前就職醫院擔任足部醫師(Dr. of podiatry)的工作,且已成家,在她新婚時,我寫了一篇祝賀、勉勵的文章〔2〕

小女的生涯發展令我深深體會土木工程系的教育是非常基礎性的,土木工程系的教育提供投身其中的學子有多元發展的機會。

家兄與小女都是台大土木系的系友,所以,台大土木系和我是脫不了關係的!

 

以女為榮。徐升善於民國95年畢業於台大土木系。

基礎性的教育

科技發展是越來越多元化的,在工程教育的領域裡,我們也經歷了多元化的過程。追本溯源,多元化之前,一定還是有單純的領域基礎的,土木工程確實是「工程之母」。追溯自西元前2550年的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我們就嗅到了土木工程的氣息。

在工程教育科系設立之初,土木工程科目就是主要的內涵,為了與軍事工程有所區分,早在18世紀就有了civil engineering 這個名詞。美國內戰結束後,各大學紛紛設立了土木工程科系。〔3〕

僅僅在土木工程的領域裡,我們也經歷了多元發展這一回事。民國五十年年底,中國工程師學會為了紀念學會成立五十年,發行了一部《近半世紀來工程發展概況》的巨著〔4〕,集合一百八十六人執筆,洋洋二百三十萬字。暢論五十年來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全書分為十五篇,宏觀介紹舉世半世紀來(1911-1961)的工程發展概況,這十五篇介紹的領域依次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農業工程、測量工程、機械工程、造船工程、電機工程、電信工程、礦冶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航空工程、核子工程、軍事工程及太空工程。

在土木工程中以十七章分別談論工程材料、結構分析、水力學、工程地質、施工設備、混凝土工程、土壤工程、橋樑工程、高壩工程、隧道工程、建築工程、鐵路工程、公路工程、港灣工程、機場工程、市鄉計劃、及衛生工程等專門主題。在水利工程中以八章分別論述流域開發計劃、灌溉及排水工程、防洪工程、水力發電工程、水運工程、水文調整及研究、水工模型試驗及水力結構設計等主題。測量工程則以四章專門討論大地測量、地形測量、攝影測量及地圖印製等主題。

民國六十三年,配合中國工程師學會已編印之《中國工程師手冊基本類》,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出版了《中國工程師手冊土木類》〔5〕

可以一提的是:在它們裡面,都沒有提到資訊科技的發展對土木工程領域的影響;營建管理則是新增的領域。

從60年代到現在,又是50年過去了,這50年中,對科技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大概就是資訊科技了!以我自己所接觸的結構工程領域而言,不難體會資訊科技帶來的衝擊。這個發展過程其實是很自然的,發展過程自然,我們就要以安然的心態來接受它。

「工程之母」是自然發展過程中突顯出來的現象,萬萬不要以它為標榜自我形像的台階,好像自己多了不起。它只不過顯示出土木工程是基礎性工程罷了,土木工程教育塑造具基礎發展潛力的人才罷了。我們要安然處之。

教育從業的特質

創業、事業、產業,這三者,我比較偏重於將教育歸類於「事業」這一環。創業強調的是創新跟研發;事業著重於造福人群;產業講究的是生產獲利。教育既然是事業,它一定是賠錢生意,國家、社會、百姓都應該認清這一點。教育從業人員的犧牲就是努力培育下一代,放棄自己獲利的念頭。自古以來,教師被戴上「清高」的帽子,既如此,清高,才能「安然」。

無可諱言,研究(研發創新)顯然是大學的另一項特質。沒有一位大學老師不會越來越感受到研究的壓力,如果這項壓力影響了將自己應該在教育事業上付出的努力,大概就是過分的將教育事業偏向於創業了。

即使把大學視為產業單位,它最重要的產品應該就是莘莘學子。若是僅講究生產獲利,像目前各大學強調的建教計畫的執行,它確實是一種社會服務,但是,若將追求它的慾望高過了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感,多少也就有損「清高」這一頂帽子。

我想要談的,仍然是我們要追求「安然」。既然投身大學教育工作,退休了的我,可以安然嗎?

研究工作熬出論文帶來地位

這幾十年來,我真的要謝謝國科會,並不只因為給了我不少研究專題,讓我有一點經費補助學生、購買研究設備,更逼得我持續的在思考中。老實說,不是沒有一點研究成果,但實在沒有什麼輝煌的耀眼成績。研究過程當中,當然出產一些論文,這些論文給我帶來的好處實在不小!它們讓我能夠順利升等,賺得了學術地位。慢慢地,我覺得,我應該做一些能夠展現出實際對社會有貢獻的研究。我一心想要回饋栽培我的單位,一個是國科會,一個是成功大學。我的研究很自然的轉向了結構防震阻尼器的研發方向。這一點,容我在產學合作研發的段落中繼續敘述。

我申請了幾個專利,本來一心想要賺一點錢,回饋國科會。技轉過程不是很順利,國科會後來也無心賺這種錢,讓渡給國科會的專利根本沒有使上勁兒。最後,專利的轉讓授權讓成功大學獲得一點小小的利潤。實在不大,無法滿足我的初衷。我只能說,指導出了一些教學相長的研究生,算是我對社會的回饋吧!

因為研究工作,令我持續思想與接觸,我想,這就是大多數的大學教師從研究方面獲得的好處吧!不能說這個好處不重要,少了它,還稱得上是大學教師嗎?

我的博士指導老師姚治平教授曾經不只一次對我說:「我不相信一個不作研究的人可以在大學裡教得好書。」姚教授是一位極其重視教學工作的人,他曾得過學校的優良教師獎,但是,他並沒有因為教學工作而輕忽了他的研究工作。

我從國科會取得的最後一個研究計畫是「結構模組化分析設計整合執行之研究」,它是一個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相關的研究案。執行這個研究案使我的眼界再次大開!觸摸到資訊科技對工程發展上的影響,也更深入體會到土木工程教育所面對的挑戰〔6〕

研究,讓我們懂得更多、看得更廣,大學的品質靠它維持,靠它提升。

結構防震消能液流阻尼器的研發

為了消能減振,飛彈發射器都裝有消能阻尼器,消能阻尼器也常見於日常生活中的周邊設施中,何妨將此消能裝置使用在結構建築的防、減振工事上?眼見歐、美高價出售這種裝置,我覺得,為什麼我們不能研發本土化、自製的結構防振消能液流阻尼器呢?它的理論不難,就是要把它做出來!累積了許多年的研究計畫專題,我們研究團隊從理論進入實驗,由小而大,先進行模型研發,進入小型及大型的實尺寸實驗。除了謝謝國科會提供研究計畫,特別要謝謝中興工程社透過建教合作計畫持續的補助我們研究經費,最後,我們完成了180噸的足尺寸液流阻尼器的動力試驗。對我而言,我覺得,在退休前能夠在這項研發工作上告一段落,適足以安然矣!在產學合作項目上,沒有交白卷。

雖曰安然,其實心願仍未得逞。因為有了本土開發的液流阻尼器,顯然達到了壓低歐、美產品價格的目的,這一點,私下深感欣慰。但是,幾年來,並沒有很成功的將此本土產品實際推廣應用,對國科會、對成功大學、對中興工程顧問社等單位沒有達到具體回饋的初衷,是有一點遺憾。雖曰遺憾,身處杏壇,這個沒有賺到錢的遺憾,似乎也讓自己維持了清高的面貌,也就「安然」了!

(下期待續)

 



李永峰博士與他所設計的液流阻尼器測試實驗〔7〕

參考資料

  1. 徐德修,哥!天家再見,基督教論壇報,第1408期,民國82年3月28日─4月3日。
  2. 徐德修,寫在女兒出嫁時,基督教論壇報,第3395期,民國101年6月6-8日。
  3. ”History of Engineering”, http://a2zcivilengineering.blogspot.tw/2012/09/history-of-engineering.html
  4. 近半世紀來工程發展概況,中國工程師學會編行,中國工程師學會五十年紀念會,民國50年11月14日。
  5. 中國工程師手冊土木類,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民國63年。
  6. 徐德修,土木工程教育之未來挑戰,土木水利,第卅八卷,第四期,民國100年8月,55-61頁。
  7. 李永峰、侯建元、徐德修,足尺寸液流阻尼器特性之認證測試及應用設計,結構工程,第卄一卷,第三期,民國95年9月,116-128頁。

 

 

 

 

徐德修教授 小檔案

學歷

美國Purdue University土木工程博士(1977)
美國Purdue University土木工程碩士(1974)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1970)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系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附工校務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
財團法人成功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
財團法人成大土木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考選部工業技師檢覈委員會委員
考試院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及普通考試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理事長
中華耐震技術發展協助會理事
中華民國地震工程學會理事
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編輯
中華民國力學學會理事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