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78 期 特別報導

海外謀職的心理建設與具體行動

王華弘

明新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 副教授

 

台灣經濟成長率持續低迷,青年人就業市場前景並不樂觀原因很多,短期間恐怕也很難有巨大扭轉的契機。土木工程最熱門的就業地區,除了新興國家全力開發基礎建設造就廣大就業機會之外,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借助研發創造技術也有人才的需求;而台灣在長時間高度開發至今,正也在國際現實環境下,夾在這兩者之間,因此青年學生面臨有限的選擇,應當思考如何突破此一困境,為個人及家庭開創新的思維及視野。鼓勵青年學子朝海外執業謀職,固然有加速人才流失的疑慮,但是若朝正向思考,其效益乃是間接為國內產業薪資結構升級培育人才的另類作法;並且透過個人與國際接軌,由點連成線再擴大成全面的變革,最終造就國家產業的進步,為後人舖設一條成功的康莊大道。

 

 

海外謀職好難!?

現今海外謀職之所以困難,首要肇因於我國在外交上遭到打壓與孤立,同時我國缺乏國際的友邦支持,再加上國人習性不擅於投入國際組織運作,以致在台灣坐井觀天,就連訓練人才的機構或是培育國際化眼界與訓練的資源也嚴重不足。就青年學子個人而言,對其他相似背景競爭者的積極作法和強烈動機認識不足,並且缺乏對於潛在僱主對受聘者的期待觀察,和自己所能在專業上提供的貢獻和價值認識不清,最後是對於追求的理想工作,其職務所需執行工作的範圍、權利與義務的拿捏、和該項職務所應當具備的職能和基本訓練毫無所悉,這才是一般青年學子裹足不前,視海外謀職為畏途的最大障礙。這一篇文章是寫給所有對於前途憂心的年輕人,在預備畢業求職之前,應先要具備的幾項基本認知。在本文結尾也提出幾項具體推薦的實際作為,盼望從個人過往在海外任職所見所聞,加上過去十年在國內不斷關注青年工程師發展的實際狀況,能夠造福新一代工程師,開創更美好開闊的願景和出路。

真正取得一份專業的工作職務,先撇開「機會」或「時機」,這些人力無法抗拒的因素,其實成功之道是有跡可尋的。任何一個雇主在職缺即將產生之前,其實已經對於將要僱用的員工,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專業素養,甚至是人格特質都有特定的期待及設定。從所收到成千上萬的剛畢業學生履歷中,雖偶有驚艷之作,但大部份千篇一律。想從這些無法辨識能力的基本資料中,遴選進入口試的階段,其實對雇主而言風險極大,且非常耗費時間和精神。絕大部份的專業職務,若不是透過工作伙伴、組織成員、或是公司主管的引薦,一般是很難雀屏中選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新聘人員需要配合既有的團隊成員,在許多角度彼此互補,甚至連性別的平衡、背景的相稱、到溝通及服從的配合度,都需要與現有組織文化與企業發展方向作綜合的多元考量。藉由熟識的人引薦,降低新進人員與既有團隊之間的落差,同時,因為推薦者的輩份和可靠,如同具名為新進人員背書,增加雇主的信心。因此,九成以上社會新鮮人所嚮往的理想工作,都是透過人際網路而得的。

台灣所訓練出來的國立大學畢業學生,幾乎都能夠達到業雇主所期待的基本職能,只是在自信心、動機和心態稍有需要調整的空間。相信幾乎每一個大學任教的老師,都不定時收到從大陸或印度等國家,毛遂自薦擔任研究助理或是博士後研究者的求職訊息。這些企圖在浩瀚的同儕中,為自己創造機會的主動、在字裡行間流露的自信,是台灣學生所欠缺的。因為這些背後的動機,很多是在社會階級的底層,或是看透以勞力收入永不得翻身的困境中,反正無所損失,抱著試試又有何妨的心態。社會新鮮人如果想要能夠在專業上貢獻所學,以專業技術造福人群,進而在國際社會受到尊重與榮耀,則選擇一份海外工作,或許是能在財務滿足之外有更多收穫的選擇。

 

 

出國前先想想

回到現實的層面,許多國際的大型公司,其實都是不斷以併購、或是交插持股方式經營,本質上是一群分佈各地的「本土公司」,卻使用一個商標,透過彼此交換業務訊息和人力資源,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在台灣,所謂「國際」大型企業集團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徒有國際知名的店面;但是台灣人腦力成本低廉,泰半淪為代工、或是大量製成輸出,在付出與所得之間,仍不受到客觀衡量後的尊重與待遇。同時,謀求海外職務之前,也應當意識到許多國際公司之所以保持旺盛的競爭力,就是仰賴不斷地淘汰,和捨得裁減部門和員工,因此工作時間雖不似國內工時長且有彈性,但壓力大,需不斷在專業上終生學習持續精進;並無國人所習慣的輩份、倫理或是人情世故的因素。因此持平地說,赴海外謀職必須適性發展,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一旦在台灣工作越久,赴海外工作水土不服的狀況越發嚴重,更不用說隨著結婚、生子、甜蜜的負擔,使得未來勇敢踏出台灣尋夢多了更多考量。總括而言,赴海外求職的真正定義是賺取一份與自己在專業努力上等值報酬的機會(不只是薪資而已,也包含對專業的尊重和肯定),再加上未來仍有不斷看漲的機會與行情。思考海外謀職之前,仍應立定人生平衡的價值,在金錢、地位、婚姻和家庭之間作綜合的考量,因為許多單身赴海外工作,常常伴隨著婚姻延誤或家庭失和,再不然就是膝下空虛、晚景堪憐,就像許多各國外交領務人員一般,這些也都是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可預期的後果。

常見的迷思

在談到實際海外求職的作法之前,還需要針對國人幾項錯誤的認知再作澄清。一般普遍的誤解,認為赴海外求職需要具備碩士或是博士學位,甚至先考取技師證照,將專業學習的成果,透過各類的競賽、證書或憑據來佐證自己的能力。然而在國際上,許多合適的工作能力,卻不都是藉由這些有形的證據來判斷的。近幾年因為IEET加入華盛頓協定後,國際間開始承認台灣的學歷,故以國立大學畢業證書加上全都是A的表現,或許是不錯的開始;但諷刺的是,許多歐、美國家,私立學校畢業生的成就,較公立學校更佳,故國立大學的背景未必是個賣點。國人常以為用傲人的在校學業成績,就一定有較優勢的機會,也是不甚正確的期待。海外謀職就像是男婚女嫁一般,公司在尋求匹配的新人,成績不佳固然與好工作絕緣,但成績好仍需要擅於證明自己的能力方能克竟其功。技師或各類參訓證明,僅僅在深入瞭解求職標的工作範圍內所需適度即可;不是證照數量越多越獲青睞。簡單地說,過與不及都沒有益處。在國外常常看見博士畢業學生,降格以求屈就許多只需要碩士程度的工作;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許多碩士畢業生,屈就大學畢業程度即可的工作。因此對於畢業後,學業成績、各類證書在國內幾乎是個人價值肯定的根據;但在國際上謀職需謹慎,過與不及,都可能與理想工作失之交臂。

提升自我,停、看、聽

具體地探討赴海外謀職,提升獲選的機率至少有以下三項實際作為可供參考。首先,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創造機會,畢竟機會是不會自己找上門的。而且請銘記前面已經描述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理想的工作,是透過各種人際網路引薦而得。若是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公司求才訊息、人力仲介、或是各類傳媒所取得的徵才廣告,不是泰半寫得十分籠統,就是長時間公開,你我都看得到,數以千萬人亦垂手可得。雖未必全是詐騙廣告,但是不少是公司在作市場人力素質調查,或是另類向同業宣傳的廣告。許多公司長期和傳媒及仲介簽定合約,以釣魚方式收集履歷,雖然沒有正式官方統計,但是社會新鮮人以此類方式謀職成功的案例少得可憐。因此,透過長時間所建立的人際網絡尋求第一份工作,不但是符合邏輯,也並不違反倫理的首選。每一位有興趣或意圖在海外尋找工作機會的社會新鮮人,需在畢業前至少一年,甚至越早開始越好,建立自己的國際人脈網絡。一旦接近畢業才開始不是不行,只是急就章、炒短線的作法,常給人現實的印象。況且在缺乏長時期互動的觀察與信任,推薦者不但缺乏動機,某種程度也會間接有負擔失敗的壓力、與所推薦者其就業表現難以掌握的風險,因此表面虛應了事,謀職者期待破滅,最後受傷還是自己。

作為一個社會新鮮人,最直接面臨國際化工作機會的第一個媒介,便是自己在校的老師。許多學校老師無論是否留洋,一定在過去養成的背景中,有同學、同事或是親屬在海外任職,當自己的學校老師瞭解個人赴海外求職或是發展,表現出強烈的動機和意願,很少會冷漠以對或坐視不管。若果真有,也只能檢討自己的表現,可能讓老師沒有把握或缺乏信心。除了學校老師之外,凡是認識自己,特別是在專業上瞭解工作能力的親屬、朋友、過去的同學或甚至同學的親屬、朋友及人際網絡,都需要逐一檢視,並且不放棄為自己作適度的宣傳。許多離畢業還有一段時間的同學,好消息是,在沒有求職時間表的壓力之下,越早開始構築未來海外謀職的人際網絡,便有越好的機會找到值得從一而終的工作。透過參加國際海外遊學團成為交換生,投入國際志工行列,擔任國際組織社團、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參加展覽、國際合作計畫,與國內的國際學生互動,都是建立謀職管道的基本功夫。不必等到學位完成或是功成名就,畢竟以一個在校學生出發,可以用柔軟的身段與國際友人互動,不致給人有帶著野心的突兀,甚至放眼未來,多多與自己同樣層級的國際學生友人交好,培養友誼,假以時日,機會自然水到渠成;不必攀龍附鳳,一味只想直搗黃龍,想要馬到成功。建立人際網絡需要時間的醞釀和友誼的昇華,切忌差別待遇或好高騖遠與現實脫節。

現今網路無國界的世代,資訊的流通與透明,提供這一代年輕工程師無遠弗屆的謀職空間。將自己適切地放置在求才者能夠找到的網路行銷方法,也是需要及早開始佈局。最重要的就是透過規劃讓自己賣相更佳,加上強化與心儀公司之間專業素養需求的契合度,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就以人人稱羡的國際機構優渥的薪資和待遇而言,許多職缺看似背景包羅萬象,但是真正符合資格的卻少得可憐。例如,亞洲開發銀行公告:氣候變遷專家(Climate Change Specialist)、社會安全促進者(Social Safeguard) 或是成效評估(Portfolio Management Specialist)等職缺,聲稱具備碩士學位的工程或是經濟等背景、學歷及相關工作經驗均可申請,但實際錄取者的專業背景卻遠高於求才公告中的資格限制。一方面在台灣既有學術教育研究機構,甚少與名稱符合旨趣的科系,就連相關工作機會、實習經驗都不足,自然可以想像,不是謀職者不夠優秀,乃是個人學、經歷的整體組合,與求才要求方向大相逕庭。以新加坡為例,近年來因為內需增加,亟需土木工程師,但是工程師需熟悉英國設計規範經驗,或是該公司位在馬來西亞分公司人力需要支援,需具備熟悉回教背景和語文技巧,這些都使得如一張白紙的台灣社會新鮮人益形缺乏競爭力。因為社會新鮮人不知道許多「經驗」,是有計畫按步就班地建立起來的;赴海外謀職者需趁早鎖定目標方向,深入追蹤、探究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建立人脈時逐漸聚焦,並且長時間記錄特定雇主之發展動向。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為謀求特定工作量身訂作履歷,則事倍功半;取得夢寐以求的工作,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人力仲介並非都是惡者,但是許多付費的仲介,其壓榨的手腕及窮追猛打的拚勁常教人吃不消;而由雇主負擔的仲介,相對也剝削自己在職場的談判籌碼,而且透過多重管道,可能會使雇主礙於和仲介之間的合約限制,導致自己無法受聘,這也是需要注意之處。因為假設個人履歷已在仲介處存檔,當未來透過其他管道取得面試或錄取機會時,雇主可能面臨該仲介索取報償的糾紛。基於上述理由,謀職者需徹底瞭解仲介聲譽,並且在簽約時明確掌握各項但書及條件。切忌病急亂投醫,枉費人力、時間和金錢。在求職網路上登錄個資也需謹慎,畢竟有洩漏疑慮的個資登錄網頁恐會成為詐騙等犯罪的工具。建議由國際組織機構或知名公司的官方網頁上個人謀職帳戶著手,並及早鎖定並逐漸瞭解公司期待,進而趁早「創造」合宜的履歷和印證工作能力的經驗。

 

 

創造個人優勢及價值

在創造個人獨到的競爭力上,社會新鮮人需要明確瞭解工作內容以及雇主需求。一般而言,所有的雇主並不會對社會新鮮人在專業強度上有過高的期待,或是在初始任職的時候給予重責大任。許多國際公司非常瞭解台灣人才素質精良,人品及個性平易近人,惟獨在語言溝通、表達及寫作能力稍有不足;若是能夠往具體證明個人能夠獨立在海外生存,並具備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同時呈現出強烈的學習意願和接受挑戰的勇氣,面臨各項困難能正向思考並解決問題的抗壓力,將能大大為自己加分。問題是如何在個人的有限學經歷中(特別是沒有工作經驗的先決條件下),表現出上述的特質?因此打造個人符合業主期待的履歷,是需要格外用心訂作的。簡單舉數個例子,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國際志工,前往個人未來預備投入的海外職場,為個人創造融入當地生活與人文背景的經驗,並配合學習相關語言或專業培訓,拼貼出符合執行某特定工作範圍內所需的技能。以東南亞國協或世界衛生組織所期待之新進人員,需具備國際經驗或甚至特定國家之語言,而文化背景的認知更是最基本的要求。培養自己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充分瞭解不同國情間的社會差異,將是適應海外生活最基本的認知。若是能夠一個人在孟加拉生活或旅行一個月,間接證明自己對適應任何變動條件的韌性,也可作為說服雇主相信自己環境適應能力的絕佳例證。

大企業好,還是小公司佳?

社會新鮮人謀職,往往一心追求大型國際公司,或習慣透過ENR排名、網路上或是專業雜誌上的廣告,「感覺」公司符合自己的理想。大公司確實因為制度健全、資源豐富、享譽國際,並且常常在國際間承攬重大規模專案,能夠進入大公司,對未來再謀求下一份工作時,將有更高的優勢,並且因公司的知名度高,容易在國際上受到同業相對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可想而知,許多與自己一起競爭的新鮮人,也是用同樣的認知出發,自然而然競爭也強。但是國際大型公司也要看地區,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公司,可能在自己有興趣的地區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或是當地的分公司規模並不大。也有部分是當地的中型本土公司,經原來的資方主動帶槍投靠或遭大型公司併購,其組織文化尚未與國際型大公司完全整合,未必能享有大公司相等的待遇及制度。在大型公司工作,常常因分工細膩,剛入門的新鮮人在龐大計畫下,僅分擔極為專門的一項任務,未必有機會以較高的角度,完全瞭解計畫整體,且大型工程專案動輒數年,可能進入大公司三年,只能參與一項計畫專案,且不得一窺全貌,這些都是謀職者當有的心理準備。相對的,規模較小的公司待遇彈性大,在用人的時候常常更需適才適所。因為許多國際上規模中型的公司,都以專業特色經營,員工之間也因為執行專案規模較小更能彼此互動。且對新鮮人而言,學習全方位的專業機會比在大公司任職高,但同時也要看公司主管的風格,而有不同的風險。總而言之,未必一定要以進入大公司為首要目標,也不盡然規模公司小就都不好,公司規模越小、競爭門檻雖低,但人際成份影響越大。

 

 

國際化是接納和包容的深度

最後,建議社會新鮮人謀求海外職務,需廣博接受新知,對於全球經濟變動、政治、外交情勢的掌握,或是各類文化、語言、風土民情都要涉獵,最重要的是人脈的拓展,不僅和相同專業背景的朋友切磋,更要建立工程學科之外,通曉財經、法律、文學、歷史、政治、外交的網路,讓自己有全方面的新知刺激。因為國際化是接納差異和包容與自己不同背景、性別、種族、文化和意見的深度。同時,聘用的雇主也在找尋能夠尊重每一個團隊成員、融入既有組織文化的新血。一旦踏入職場工作之後就會發現:不是考試分數高的都很好相處;溝通表達的能力、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處事圓融的人際關係常常遠較社會新鮮人的專業素養來得重要。畢竟專業是可以再靠進修升級,而經驗也將隨著年齡和機運逐漸成熟;但是製造專業素養或累積技術經驗,卻是先要能使自己被團隊接納作為開端。

以上全文所述相同的邏輯和方法,也適用於那些想在國內謀職、或已經在職場上工作,想要轉換不同的專業跑道、或是在同樣的專業領域,想要進入一個新的區域經濟體、甚至是在公司裡替未來找尋新的工程專案機會。為自己創造機會、建立豐沛的人際網路、合宜的形象包裝、網路行銷客製化具體經驗、廣泛涉獵新知和開擴的心胸,都會是一生受用的心法。最後,相信任何一個已經在工作的人都會同意:若是自己早知現在工作狀況如此,當初絕不會單單只花時間在專業求精;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多在語文能力上紮根,多在溝通、表達及寫作上累積能力,並且趁早建立多元的人際網路,為自己開拓通達的道路,才是能享受生活、樂在工作、獲得成就的關鍵!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