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46 期 國際交流

另一種的選擇—德國暑期交換之旅

陳嘉荃

土木三

 

2011年在學期尚未結束的六月初,我便拖著兩大箱行李、背著後背包,踏上了我交換學生生活的首航。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的我,第一次離開所處的文化圈便是遠赴歐洲德國烏爾姆大學(Universität Ulm)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暑期交換,這對我來說無疑是個既冒險又堅定的選擇。

 

第一次校外教學到Bodensee遊船

 

從六月初到七月底,橫跨了台大的期末與即將升大四的暑假,當同儕們正專注與期末考奮鬥的同時,我正忙著融入當地的生活與兼顧台德兩邊的課業和考試;當朋友們一個個進入各大公司實習或是準備研究所的時候,我仍悠閒地沐浴在歐洲不同城市的陽光底下;我曾經質疑「這樣看似對升學助益不大的旅行究竟值不值得我去冒險?」但是當我再次回到台灣的天空下,我知道這個答案在我心底從頭到尾都是肯定的!

 

參與法蘭克福4000m跳傘壯舉的勇士們

暑期交換學生計畫介紹

台大與德國烏爾姆大的暑期計畫在我轉進土木系之前便有所聞,限定理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社會科學院經濟系院等各學院得推薦一名學生參與,且因為是台大的姊妹學校,所以有提供學雜費上的優惠。此外,與烏爾姆大學的交換計畫是在暑假舉行而不會佔用到正規的一整個學期,所以成了我既想如期畢業又希望體驗交換生活的首選。

 

烏爾姆大學總是充滿著裝置藝術內的一隅

 

許多人一聽到來德國交換最擔心的莫過於是德語能力上的要求,不過暑期交換計畫在課程上主要是以語言學習為主,每天早上都有充實的德語課,下午可以依照興趣選修歐盟文化課或是物理實驗,因此即使是沒有學過德文的人也可以放心申請,況且在當地生活學起來也比在台灣一傅眾咻來得事半功倍!

在德國烏爾姆的日子

剛開始來到德國的第一天便是場震撼教育,從城際間的交通到拿到了宿舍的房間鑰匙、一疊介紹文件跟地圖,一切食衣住行育樂都要靠自己去探索,充分地發揮個體的獨立性與自由度,這與團進團出的遊學團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在到德國交換之前,配合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我已修習了德語、德國文化與德國文學等課程,因此即使是第一次投身於德國這樣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我也可以適應得十分迅速;不過,這一大半功勞也要歸功於來自各國一同參與這項計畫的朋友們與我在當地念書的室友們的協助。

 

2011 Summer Program全體學員

 

烏爾姆對台灣人來說算是比要陌生的城市,卻是個坐落於多瑙河畔經濟繁榮的大城市,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邦的首都斯圖加特與巴伐利亞首都慕尼黑的中央。烏爾姆人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位於市中心的德國第一高塔烏爾姆大教堂(Münster),第二高塔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科隆大教堂,而第三高塔則是在漢堡的聖尼古拉教堂(St.-Nikolai-Kirche)。如果要我給烏爾姆一句形容,那便是「勝過海德堡紅頂且充滿傳統德國氣息的城市」,在這裡有著德國南部特色的整齊紅屋頂建築群,卻沒有海德堡被觀光客踏平的街道與嘲雜,反倒可以感受到歐洲城市本身熱鬧的活力與安詳的氣息。

 

德國教堂第一高塔:Münster

 

由Münster頂俯視烏爾姆市的紅頂風光

 

由於德國的緯度較高,所以即使是在南部的烏爾姆白天依舊持續到下午九點多,雖然大大地拉長了認識一個城市的時間,卻沒有拉長商店開門的時間,平日商店七點便歇業,週末則是連超市都沒開,這倒是讓習慣台灣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的我剛開始有些不太適應。但如果因此就認為烏爾姆一到星期天就像個鬼城那就錯了,市中心的咖啡座與啤酒屋(Bier Garten)常常人滿為患,週末就是親子朋友同遊的日子,這就是德國工作歸工作、休閒歸休閒的態度。

 

烏爾姆的傳統活動NABADA,於誓約日的多瑙河畔

 

德國這樣一個愛好大自然的民族,在城市發展的時候也都會盡量保留原有的森林與綠地,烏爾姆大學便是坐落在山林間,每天從市中心坐公車上學都可以看到媲美電影「暮光之城」森林般的美景映入眼簾,課堂休息時間不再是像在台大趴著休息或是待在走廊上,而是跟同學到建築物外圍的空中走廊談天,遠眺大片的草原與一旁森林,享受陽光灑落的溫暖與微風吹撫的涼意。每每抬頭望向那一望無際的天空便能理解為什麼畫作裡的大自然是那般地壯麗,夕陽餘暉的天際可以被渲染成粉嫩的葡萄紫與橙橘色的交織。生活在烏爾姆,親近大自然不再是週末假日有閒暇時間才做的休閒活動,而是生活本身、是一種態度,有的時候我也會做個三明治便來到多瑙河畔看天鵝、看人划獨木舟,或是到森林公園慢跑、散步,明明在台灣一刻也靜不下來的生活步調,來德國後卻像是重新洗牌一樣,讓人再一次體認到什麼叫做「生活」,也再一次地認識自己。

 

烏爾姆的多瑙河畔風光

在德國與鄰國的日子

如同我們這個計畫的主持人Dr. Lücker所說的:「You have to learn how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study and having fun.」把握了平日充分體驗當學生的在地生活,假日則就當十足觀光客的準則,我常常大清早便搭上火車前往德國其他城市或是鄰近的國家遊玩,也曾和同學一起租車從德國法蘭克福開車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正如同許添本老師曾經講過的「德國就是什麼都剛剛好」,不論是依靠什麼樣的交通方式要到哪裡去旅行,幾乎都可以給你一種暢行無阻的便利感,加上歐盟無國界的特色與歐元單一貨幣的福利,這片土地就像是在呼喚你去認識她一樣,深深地吸引著我每週都四處去遊歷,即使如此還是覺得遠遠不夠!

 

與Summer Program主持人Dr. Lücker合影

 

此外,德國本身算是信賴度較高的國家,所以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是上下車並不需要事先驗票,在治安上除了國際城市如法蘭克福、柏林等,都非常良好與純樸。許多人對於德國人的印象不外乎是守紀律、準時、冷漠、歧視黃種人,但是我要鎮重澄清這絕對是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與不實傳言,雖然我不敢說我很了解德國,但是我到訪過的德國城鎮絕對不少。方向感不是很好的我,在旅程中拿著地圖迷路的經驗不少,往往我還在跟地圖奮鬥時,就有德國的熱心居民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或是在火車上跟我用德文來個會話練習。

 

德國高鐵ICE

 

在台灣的親戚朋友聽到我獨自旅程的經驗常常驚嘆「你怎麼敢自己出去旅行?」,但是我認為只有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才是真正人當地人接觸的開始,就像是某次我到德國國王湖一個人旅行的時候,便在沿途結識了也來爬山的德國一家人,還一起攻瀑布頂呢!回程在路途上聽來自北部漢堡的人講述他的家鄉多麼美,還叫我一定要去看看;在火車上,跟對面座位的乘客聊烏爾姆人的口音與當地氣候,跟隔壁的老奶奶說台灣與德國的差異等等,這都是旅行上意外地收穫!

 

有如人間仙境位於國王湖後方的Obersee

與同學相處的日子

今年正好來參加計畫的學生幾乎都是跟我一樣,剩差不多一年就可以畢業的未來工程師,有來自加拿大、巴西、新加坡、中國與越南的學生,國際班的好處就是可以迅速地建立友誼,跟他們聊天、交換想法與玩樂是我的一大享受,也讓人大開眼界、重新去評估原有的價值觀與思考自己對於人生的追求目標。

 

午飯後大家都喜歡坐在草皮上曬太陽

 

在國外求學的這兩個月,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學會「開口」,不僅僅是開口說英文或是德文,或是進一步地在課堂上或是朋友間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應該更積極地去善用資源、為了未來充實自己,就像是我的同學們就會主動跟老師們表達希望可以參與學校的體育活動、有工程參觀或是在德國企業實習的機會等等,所以我們就有了與其他大學生一起上體育課、到Audi生產線的額外參訪以及與當地人力仲介溝通的機會等等。當然也可以鼓起勇氣去敲大學裡國際事務處的門,跟經驗豐富的老師來個促膝長談之類的。另一個該學會「開口」的則是開口笑、讚美與關懷,與尊重個人色彩的歐美同儕相處,讓我可以更加地有自信去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與表達自己的看法,當個直率的現代女性,也學習去直率地表達對人事物的欣賞。

 

征服第一高塔

挑戰4000m跳傘!

回到台灣後的日子

每次看著台北的天空,就會想起烏爾姆的天際,不禁覺得自己非常地幸運可以有這個機會參加今年的暑期交換計畫、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人們,也十分地感謝上學期台大各科老師的包容,讓我能夠在學期結束前就提早離開到德國去參加這個計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再出去多看看這個世界、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與文化!

 

Ich liebe Ulm! (咖啡店內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