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
     

《土木工程即文明工程》(III)

土木工程與人類主流文明的誕生 -- 灌溉工程部分

文/圖: 洪如江

「生活」與「安全」是人類最重要的兩件事,本文先談生活,尤其是最重要的糧食問題。
為生活,發展廣義農業,包括耕種、畜、牧、等等;但以耕種最為重要。耕種,最初靠天(下雨)吃飯。引水灌溉之後,引發「第一次農業革命」,獲得餘糧,分工開始,社會階級形成,城邦興起,人類主流文明從此誕生

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四大古文明:今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的兩岸及其三角洲、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長江流域及黃河大三角洲,都是因引水灌溉的便利而興盛。

除上述四大古文明之外,灌溉工程也是許多大、小規模文明的生、死關鍵。

中國四川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秦朝李冰父子建設(約250BC)至今,成就了成都平原的文明至今不斷,號稱天府之國。

中國新疆省吐魯番,以高溫、乾燥著名,幾乎無雨水可用。但因開挖許多地下隧道及豎井,稱「坎兒井」者,引天山之水灌溉,竟將沙漠變綠洲,盛產葡萄等多種水果而聞名於世。目前,吐魯番地區尚有1600條,長達3000多公里的,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系統。

吳哥古文明的興盛,主要在於湄公河的水流特徵與灌溉工程的成功。湄公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沿寮、越邊界流入柬埔寨,在豐水期間,在金邊之北水分兩路,主流向東南流入越南經湄公河三角洲入海,但另一支流向北轉西北流入洞里沙湖(Tonle Sap,長約160公里,寬約60公里),(圖一);洞里沙湖在枯水的時段,水域面積只剩4分之1,而浮出4分之3的濕地,可供種植稻米,其量極大。近年的研究,推測吳哥古文明全盛時期曾經自大湖引水灌溉,但筆者還無法在現場看到充分證據。另外的水源來自東、西二湖(East Baray與West Baray,皆引暹粒河水),每湖可蓄水容量達5,000萬立方公尺,合計近一億立方公尺的蓄水量,已經相當可觀,且暹粒河水尚應有季節性補注。吳哥寺(小吳哥,或吳哥窟)護城河寬達190公尺,除防衛功能之外,也有蓄水功效,可能達百萬立方公尺。吳哥古文明的滅亡,一說為暹羅(今泰國)軍入侵;但暹羅軍大肆掠奪之後迅速回師暹羅境內,應該尚不足以造成吳哥古文明的滅亡。更可能是小乘佛教盛行,出家為僧侶者太多,灌溉系統缺人維修,導致農產品不足以維持龐大人口,人口逐漸移往國際貿易及工商業日益發達的金邊討生活。筆者在今(民國96)年10月初赴吳哥考察時,其東湖已經完全乾涸,其西湖的主要取水口及灌溉渠道像是新建者,當地導遊解說是由棉共(Khmer Rouge,1975~1979,又稱波布政權,Pol Pot Regime)新建,導遊本身也曾經被棉共強迫參加此一工程。如果導遊說法正確,則西湖在棉共(1975~1979)重修之前已經長年失修。

圖一 柬埔寨洞里沙湖與吳哥位置示意圖(洪如江繪)

民國94年5月,筆者赴蒙古共和國訪問,在成吉思汗故鄉蒙古故都「哈爾和林」考察時,見其完善的灌溉渠道,判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並非全靠遊牧本領,農業生產養活大量人口,提供其基本國力的一部分,甚至於大部分。

1930年,「烏山嶺引水隧道」、「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次第完工,形成一個嘉南農田水利工程系統(設計及監造者皆為八田與一技師),灌溉雲林、嘉義與台南地區數十萬公頃的農地,形成台灣最大而且最重要的「農耕文明」;其主要關鍵工程有三(由上游至下游):(1)一條長達3公里多的隧道,自曾文溪引水(稱為東口) 導入烏山頭水庫儲存;(2)土壩,壩頂長1273公尺,壩高56公尺,所形成的水庫蓄水容量1.67億立方公尺;(3)嘉南大圳網絡,其幹線部分長約80公里,支線長度數倍於幹線。嘉南農田水利工程系統,使雲嘉南平原成為台灣最大的穀倉,提供台灣最大的產值至1970年代,逐漸由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角;而土木工程建設也轉向交通運輸、能源、及重工業的土木建築部分。

中國黃河大三角洲,雖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筆者假設中華文明的誕生為多源),但因洪水氾濫成災及河流改道過於頻繁,人口及財經重心逐漸轉向長江流域以及更南方的地區。中國周朝以後最強盛(或最耐久)朝代的首都,皆不在黃河大三角洲,漢唐在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在北京,南宋在臨安(今杭州)。

結論
灌溉工程,不但是人類主流文明誕生中最重要的工程,也是人類主流文明誕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皆發源於大河流域,功在引水灌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大河文明」。

中國四川省的天府之國,中國新疆省的吐魯番,吳哥古文明,以及台灣的雲嘉南平原,也皆因灌溉工程而興盛。

灌溉工程失修或灌溉水源不繼,可能造成糧食短缺、饑荒、甚至於一個文明的衰落或滅亡。吳哥古文明之滅亡,原因可能不只一端,但灌溉工程失修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在工業化國家,農業生產的產值佔國家總產值(GDP)的比例雖然偏低,但人類的糧食還是靠農業生產,灌溉工程系統的維修還是極為重要;落後的國家,尤其是某些缺糧的非洲國家,新建灌溉工程仍然極為必要。

參考文獻
洪如江 (民國95年2月),「土木工程與人類文明」,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土木水利,33卷1期。
經濟部水利處(2001,今之水利署),台灣水之源:台澎金馬水庫壩堰簡介,發行人黃金山,總編輯吳憲雄,編輯田巧玲、江明郎、謝文元。
台灣省嘉南水利會,故技師八田與一先生生平事略。

世界灌溉工程集錦 (攝影:洪如江

中國四川灌縣的都江堰 註:第一代都江堰由秦朝署之李冰(太守)父子所建(約250BC)
中國新疆土魯番「坎兒井」地下灌溉渠道現況 (吐魯番地區現有坎兒井地下渠道1600條,長3000多公里)
中國新疆土魯番「坎兒井」地下灌溉系統將沙漠變綠洲
成吉思汗故鄉,蒙古故都哈爾和林的灌溉渠道
由吳哥西湖(Western Baray, 8kmX2km, 庫容5000萬立方公尺)堤頂向下拍攝灌溉渠道 吳哥西湖(Western Baray, 8kmX2km, 庫容5000萬立方公尺)出水口下游及灌溉渠道首段近照
吳哥西湖(Western Baray, 8kmX2km, 庫容5000萬立方公尺)出水口上游及湖面 台灣雲嘉南平原灌溉系統的源頭:從曾文溪取水的烏山嶺隧道東口
台灣雲嘉南水利系統中的烏山頭水庫及土壩
吳哥「洞里沙湖」(Tonle Sap, 160kmX60km)近滿水時的湖邊及船屋
吳哥「洞里沙湖」(Tonle Sap, 160kmX60km)近滿水時湖域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