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
     

陳惠發教授 - 我的生涯與省思
謝尚賢教授之讀書有感

文:謝尚賢

最近有幸讀了陳惠發(Wai-Fah Chen)教授的新書:「My Life’s Journey – Reflections of an Academic(我的生涯與省思)」,受益良多,覺得陳教授在書中分享的許多經驗、省思與建議,很值得正在及想要從事教育與學術研究者參考與學習。而陳教授對於即將完成學業的莘莘學子們,也給予了許多中肯與受用無窮的建議,非常值得年輕朋友們參考。我記得第一次見到陳教授是在1988年,他到我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參加一個有關結構穩定研究方面的會議,後來因碩士論文研究為與鋼結構的半剛性接頭(Semi-rigid connections)有關之議題,又因此閱讀及參考了許多陳教授及其學生的論文研究成果,知道陳教授不僅是一位溫文儒雅的老師,更是在學術研究上有卓越貢獻的學者。沒想到我與陳教授的緣份不僅於此,在康乃爾完成博士學業後,我又有幸參與陳教授在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所主持的大型研究計畫,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更近距離地觀察與感受到陳教授在教學研究上的認真與熱情,及對學生的細心指導與關愛,自己也受到陳教授許多的指導與照顧,一直感念在心。以下謹以自己閱讀的一些感受與心得,向大家介紹此書。

陳惠發教授新書封面

陳教授在書中以自身的經歷,述說著他們那一代從戰亂中成長、飄洋過海求學、在異鄉打拼事業、到安居異鄉並培育下一代的故事,讓我們更能理解那一個時代的留美學生們所面對的處境,與他們在家庭、事業、及生活上的辛勤耕耘,也更能體會文化、社會與教育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在閱讀中,我不禁擔心起臺灣目前提供給年輕世代的成長環境,在文化傳承、社會環境與價值觀、及校園教育各方面,將會怎麼影響我們的下一代?

陳教授在過去的四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共發表了約600篇的學術論文,其中有超過一半是發表在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還撰寫及編輯了數十本的專業書籍,可見其在學術研究與著作上之用功與傑出貢獻。因為他的傑出表現,他也獲獎無數,並在1995年及1996年分別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及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而在2003年,美國鋼結構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AISC)亦頒給他終生成就獎來肯定及表彰他的成就與貢獻。陳教授在書中描述了他求學成長的歷程,及如何從他的專業基礎,配合時代的進步與掌握研究的機緣,一步一腳印地在學術領域中學習成長並做出具體貢獻,非常值得有志學術研究者借鏡與學習。陳教授也培養了56位博士,並一直還與其中許多學生保持良好聯繫,甚至有密切的學術合作,尤其在學術專書的編輯方面。在書中,陳教授特別用了兩章來說明他從一些明師處所學習到的種種,及這些學習如何影響他的教學研究與他對學生的指導,字裡行間流露出陳教授對老師們的敬佩與感念,還有他將這份恩情傳承給他的學生的溫暖真情。他也讓他的學生將自己的成長與經歷分享給年輕的讀者朋友們,一方面展現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模式,而陳教授也分享了他對「成功」的定義,非常值得大家參考;另一方面,陳教授也藉此感謝他的學生們讓他的學術生涯能更豐富與寬廣,處處可見他對學生們的關心與熱心提攜。

陳教授還分享了他對未來世界發展,尤其是工程領域方面,的觀察與看法,並對即將完成學業的工學院同學們,分享了幾點他在生涯中所學到的金科玉律:

  • If you do what you love to do, you will be successful.
  • You must be a life-long learner in th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e.
  • You must be flexible in your career choice to be successful.
  • Keep things simple for your engineering work to be useful.
  • You must be willing to take some risk.

陳教授在書中以他的經驗來說明以上幾點為何重要,非常值得年輕朋友們參考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