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
   
友善列印

 

淺談日本兩百年住宅政策—專訪校友施義烈先生

採訪‧撰文 張國儀

2010年1月號的「建築師」雜誌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日本的『二百年住宅』政策」的文章,投稿人正是臺大土木系友施義烈先生。投入工程建設業界多年,並且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這樣的背景使得施義烈對日本的建築產業動向有著相當的關心與認識。這一次,藉由日本將「永續住宅/建築」的概念立法一舉,施義烈希望能介紹臺灣的學者及產業看見另一個市場與可能性。

發展「二百年住宅」的背景因素
日本在戰後開始了經濟的發展,都會開發興盛,許多年輕人都必須離鄉背井到大都市中謀生,而由於都市地狹人稠,大部分外來打拼的年輕人都只能擁有一小方居住的空間,但日本人對於居住有著極高的品味,他們追求的是獨門獨戶的居住品質,就算上班必須通勤兩個小時也不以為苦。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再加上行政資源的逐漸短缺,日本人對於居住的想法漸漸有了改變。「以前大家都喜歡人口分散,但後來因為經濟的關係,還有能源的問題,慢慢就發現這樣不行。比方說,政府為了鄉下的少數幾戶人家,就要開馬路、拉電線、拉電話,再加上地震發生時,鄉下地區的救援難上加難,這種種問題都讓日本政府慢慢轉向集中於都市的開發。」不過,隨著都市越完整開發,人口越是集中,這時又帶來另一個問題:天然災害發生時,又該怎麼辦?那麼當然就是房子要夠堅固才行。而隨著隔震與制震技術的發展,這一部分的問題似乎已經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保障。

此外,環保議題近年來越見熱烈,也越來越刻不容緩,如何節能減碳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問題,而環保產業也應運而生,各式各樣的光電板、發電機,以及綠建築都紛紛問世。然而,即便有了隔熱建材與太陽能板,但如果使用這些環保材料的房子本身無法持久,一切的努力其實都是白費。「根據各種研究顯示,房子拆拆蓋蓋所帶來的污染,過程裡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足以抵銷各種試圖保護環境的努力。」施義烈說,也因此,「日本朝野一致認為,斧底抽薪的環保政策,就是建築物的長壽命化。」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二百年住宅」。「二百年只是象徵而已,其實就是『永久住宅』。」施義烈說,早在多年前他就開始注意到日本人的百年住宅概念,「像日本就有所謂的『居住學』,也就是研究怎麼樣可以讓人住得比較舒適,這部分就跳脫了傳統的土木工程,而是以人為主。這個領域日本一直有人在深入研究,我很早就注意到了。」

不但安全,也要安心
說起日本人對於建築物的想法,施義烈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到日本去,常會看到他們的工地掛了一個布條,上面寫著:『安全、安心』。這很有趣喔,因為你到百貨公司,也會看到『安全、安心』的標語,甚至連到學校都看得到。這四個字真的是說出了日本人居住概念的精髓。」施義烈解釋,安全,大家都能明白,「也就是地震來了房子不要倒、人住在裡面不會摔倒受傷,但是這個『安心』兩個字就很妙了,這兩個字其實就代表了『永遠的安全』,也就是sustainability(永續)的觀念。而這個觀念,也主導了日本整個消費市場。」長年身為經營者角色的施義烈,對於市場導向相當留心。

SI(Skeleton & Infill)構法
在日本的二百年建築中,最大的突破就是「可檢修」與「可改裝」的要求,而這裡面最重要的觀念就是:SI(Skeleton & Infill)構法,「也就是裝修設備和結構體要徹底分開。」施義烈說,這個觀念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已經應用到建築物上,「我那時候就說服業主要這樣做,結果非常成功,為什麼?因為這樣房子就不會漏水,也就是,不把水管埋在混凝土裡面。」談到這一點,施義烈有感而發,他說他一直不理解,全世界只有臺灣會把漏水管埋在結構體裡,「而且從結構的觀點來看,我們都知道不應該減少柱子的斷面,但現在柱子、梁裡面都穿那些管子,根本就是一種錯誤。就是這一類的錯誤導致我們的建築物都不會好。」此外,施義烈也提到臺灣建築的另一項陋習:「我們臺灣人的觀念就是希望空間越大越好,所以柱子越做越細、鋼筋密度越來越高,高到混凝土根本流不過去,流不過去,就只好加水打混凝土,但是加了水以後,水泥裡的沙都流出來,最後裡面只剩下石頭。」施義烈說,這樣打出來的混凝土,一拆模之後乾淨漂亮,大家都很喜歡,但其實品質是非常糟糕的。「我們以前打混凝土,絕對不能加水,以臺灣這種鋼筋的硬度,一加水一定外層會出現蜂巢,所以後來我做的時候就訂一個標準,主筋外面的保護層可以有蜂巢,但是鋼筋裡面絕對不可以。」施義烈說,當時為此做了很多努力,「除了要請結構技師來修改之外,還要說服業主把柱子放大一些。」

以施義烈的觀察,臺灣過去沒有注意到管線配置的問題,造成許多建築物都會出現漏水的狀況,「因為水管配在我們樓板裡,你這一樓漏水就是樓下遭殃,你自己反倒無所謂,而且根本無法修正更改,這講起來其實真是莫名其妙的錯誤。」施義烈說,也因此,他從以前就非常注重大樓管線,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維生系統的問題,「通常建議業主修改之後,所有問題一下子就都解決了。」此外,施義烈也提到日本人規劃的永久建築的方式,「他們的作法是將地板墊高,讓管線走地板下面的空間,包括通訊管線也是,「這樣就會讓房子的結構與裝修設備全部分開,很多問題就會解決,但是可能會犧牲一點高度,可是這犧牲的結果會很好,像是隔音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立法、認證與規範
嚴謹如日本人,在使用國土規劃的觀點去推銷宣傳百年住宅發現成果後,便積極推動立法,而立法後,也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認證機制,在這個認證機制中除了有結構的劣化對策(包括水灰比45%以下、保護層的厚度制訂,以防止混凝土的中性化、維修、可變、節能等等),也規範了維修保全計畫、居住面積,以及與環境景觀的搭配。「而立法之後,接下來就是制訂很多優惠,像是租稅、貸款等的優待,這樣一來業者推動起百年住宅就更理所當然了。」

以經濟觀點來看百年住宅
此外,施義烈也提出,我們可以用經濟的觀點來看待百年住宅,「如果大家的錢都拿去繳房屋貸款,那就沒有消費能力了,可是如果你的房子是百年住宅,那貸款期限就可以很長,每一期的貸款數目就會降低,比如說本來一個月要交六萬,現在可能只要四萬就,這樣消費能力就會出來。」施義烈也說,「現在的房屋貸款變成看人的年齡而定,而不敢去看房子的壽命,這對經濟也會帶來影響。」

建材的開發搭配
兩百年建築所要求的綠建材雖然在造價成本上稍高一些,但施義烈認為,一旦普遍使用之後,價格就會下降,「因為建材廠商也會跟上腳步,這也是市場機制的一部分,如果這一類建材有需求,建材商就會配合需求來開發,屆時成本就可以壓低。」施義烈認為,建材的開發一定會搭配著房屋的永續性一起向前進。

結語
在「建築師」雜誌上刊登日本百年住宅的文章後,已經陸續有人致電來向施義烈詢問相關的問題,施義烈表示,目前臺北的房價普遍偏高,雖然價格高有許多因素,但是,「這麼貴的房子究竟有多長的壽命?這才是大家應該要去省思的問題。臺灣的房子蓋好沒幾年就開始老化,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購買者也有很大的影響。」他說,希望透過自己對日本百年住宅的具體介紹,能引起相關學者專家的興趣,進而投入研究,並且也提供建築工程業界人士一個參考的指標,尋思未來住宅的永續性趨勢。

 

 

 

 

 

 

 

 

 

 

 

 

<連絡我們>
Copyrightc 2009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4342 傳真:(02)273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