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
   
友善列印

 

紮實的功夫最了得—專訪臺大水工所黃良雄主任 (2/3)

採訪•撰文 張國儀

研究貢獻
黃良雄將自己最有貢獻的研究大致分類為三,第一是臺灣第一代的隔音牆,「因為我自己做聲波,再結合土木,隔音牆就成為一個不錯的課題。」他說,當年一平方米的隔音牆要價一萬多塊台幣,經過研究之後,黃良雄發現,其實用木板釘起來的簡易隔音牆,與使用多孔吸音材質的隔音牆其實效果相去不遠,「所以後來你可以看到簡陋的木板隔音牆四處可見,節省了不少經費,這大概可以算是一個成果吧。」

第二個具有實務貢獻的研究是河口計算。黃良雄表示,一般說來,成大進行了許多關於海岸的研究,而台大則是進行了許多關於河川的研究,但是河口的研究卻乏人問津。「因為做河口你要懂河川又要懂海,這一向是台灣水利界海洋與內陸交界的灰色地帶,但恰好我的背景既有河川又有海。其實河口蠻麻煩的,但我們的確做出了一些成果,包括臺灣很難計算的頭前溪跌水我們也算出來了,最近我們也把這個計算應用到石門水庫去,把淤沙的傳輸也算進去,做得還不錯。」黃良雄說。

第三個則是地層下陷的研究,「這部分是我們比較得意的貢獻。」因為公家單位主動尋求黃良雄的協助,於是他花了十年的時間與心血,帶著學生一起進行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地層下陷問題。雖然地層下陷牽涉到固體力學的變形以及流體力學的一些運動,對於既懂固體力學又擅長流體力學的黃良雄來說,似乎不算是毫不相干,但一接觸到問題後,他便發現,某些理論並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我面對的是臺灣實際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將理論經過一些處理才能運用,真的很辛苦。」黃良雄一面說一面翻著手上的資料,他指著一張「濁水溪沖積扇地層下陷潛能區示意圖」說道:「這張圖是我們第一個幫水利署畫出來的,在這裡可以看出彰化和雲林地區的下陷潛能,所以如果高鐵沿著八卦山脈的話,就沒有地層下陷的問題,不過目前都還好,都還在掌控之中。」

談地層下陷問題
在此處所談的地層下陷問題,純粹是由過度抽水所引起的沈陷,而非大地工程中所講的壓密沈陷。「我們的經驗是,想要讓下陷回復的話就是灌水,彈性體會回復,但實際上講起來,我沒看過回復超過10%的,換句話說,已經可以當成是完全不會回復的了。」黃良雄說。也就是說,地層下陷幾乎可說是不可逆的行為,唯一能做的只是在下陷區填土補救而已,「那也只是把它墊高啊,但問題是很多地方已經不能用填的方式來處理了,因為很多建築物已經陷在下面,像是林邊鄉,很多人家一樓是不打算用的,直接變成地下室。所以說,這種問題發生了就是沒得後悔了。」黃良雄說。

談起地層下陷,黃良雄也說起台灣地層下陷的歷史。「早期臺灣貧窮,就養殖草蝦,不過草蝦不能只有淡水,必須淡水和海水拌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就在海邊的地方開始養殖,一發財就走了,留下的就是陷下去的地方。所以說現在很多沿海地方變成下陷區,其實是很無辜的,但是沒辦法,已經發生了。」他搖著頭說。此外,黃良雄也提到,高鐵當初規劃的路線如果是沿著八卦山脈,那麼地層下陷對其所造成的安全顧慮就會少得多,「現在當然是還沒有發生問題,但是高鐵附近的區域都要很小心地管制,嚴格規定多少距離之內不得抽地下水,那真的是不得已啊。有些人幾代都在那附近種田,現在為了高鐵要經過,就不讓人家種了,講起來是沒什麼道理,但是國家總是有自己的政策。有人說那就把高鐵站設在八卦山附近,然後在周邊規劃道路,可是在人口少的地方,道路的附加價值低啊,但如果是通過雲林周邊幾個已經成形的小市鎮,那麼以後就還有發展的空間,這些都是政策上的考量。」

談到這裡,黃良雄說,他研究地層下陷十年的感想是,台灣的土木研究沒有跟上建設,「當時是高鐵已經決定要蓋了,但是地層下陷的知識卻還沒有跟上來,還停留在很粗淺的層次。我最早看地層下陷的報告,也只看地下水,然後統計它與地層下陷的交互作用如何而已,但事實上土層有好幾層,不是那麼簡單的。另外像是結構和地震方面的問題,我們也是在921之後才開始補強、才開始進行研究,之前的知識也不夠。」然而,將過十年的努力之後,黃良雄認為,目前台灣在地層下陷這方面的知識,基本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問題了。也因此,「我的興趣就漸漸轉移到地震上面去了。」黃良雄說。

地震與水利
其實,早在921之前,就有人發現地震來臨前,井水會產生波動的現象了。黃良雄說,早期研究地震,會認為與水利沒有太大的關係,「不過後來研究發現,就訊號來看,地震的頻率較高,潮汐波浪的頻率較低,這用數學是可以預料的,但是要做預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這與地震震波的頻率、井的管徑大小,以及不同地質的波傳效應有關,其中的關連相當複雜,但至少我們知道有這樣的現象存在。」黃良雄說,這在在都表示地震方面的研究,不只結構,水利專業也可以投入,「我們水利組有很多老師做得很不錯,現在臺大土木系水利組在臺灣水利界來講,我想我們大概是數一數二的,雖然我們只有十一個人,不像成大、海洋大學、中山大學等等,是一整個水利系的規模,所以我們競爭起來還蠻辛苦的,大部分同仁都是一個人當兩個用,我們很少教授只有一項專長的。」黃良雄說,因為自己是應用力學背景出身的,相較之下要轉換比較容易一些,但他看到其他同事也都非常努力地在打拼著,更讓他肯定臺大土木水利組的實力,「至少水利組這幾年在臺灣的水利事業裡面,大概就海方面比較平淡,其他陸地上的水利問題幾乎都碰過了,連土石流都做了。」此外,他也提到,臺大的教授要切入水保局主管的土石流業務,其實相當不容易,「除了有中興水保系之外,早期臺大的老師們比較重視研究,切入業界的時間較晚,也是一個原因,所以說像是大地組在做土石流的林美聆老師、陳榮河老師,以及水利組的劉格非老師等人,都是非常努力的。」黃良雄稱讚地說,「在水利界以層面來講,我們是最廣的,而在學術界的表現,當然也不遑多讓。」接下頁

1 / 2 / 3

 

 

 

 

 

 

 

 

 

 

 

 

<連絡我們>
Copyrightc 2009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4342 傳真:(02)273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