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
     

八八水災的省思

撰文 謝尚賢

記得夏季之初,電視裡說今年的颱風草上只有一個摺痕,或許今夏的颱風會較去年為少時,心裡還在盼望一個比較不受颱風影響的暑假。沒想到,今年第一個登陸臺灣陸地的莫拉克颱風就帶來了破紀錄的雨量,造成空前大災難。看著電視上一幕幕被土石流或大水沖毀與淹埋的殘破滅絕景象,及一群群頓失親人與財產依靠的流離失所畫面,實在令人心酸難過及為他們的未來生計擔憂。

雖然此次災難主要是導因於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巨大雨量,但也突顯出我們一直以來在防救災方面的準備與應變上,還有許多急需改善的地方。在災難發生之初,救災工作分秒必爭,沒時間問為什麼會有災難,爭執與究責也都無濟於事,重點應是如何群策群力,發揮出每個人最大的力量來進行救助。救災工作告一個段落後,為了在下一個災難來臨時,能從此次的教訓中,學習反省出更好的防範與應變之道,因此,這些日子裡,各界也都提出了許多對現況的檢討與建言,從國土規劃的整體性思考,到防救災的組織、制度、法令、執行等層面,還有防災工程、生態環保等議題,都非常值得省思與參考。而身為一個土木工程師的教育工作者,在此也想對工程與教育兩方面的省思,分享一些個人的觀點與感受。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臺灣的居住環境相對是屬於天然災害的高危險地區,有頻繁的地震及颱風的威脅,加上土地狹長且中間有高山,降雨從山上流入海洋的時間短且流速湍急,不僅水資源的留存困難,更屢屢造成河川環境的嚴重沖刷及土石流災害。多年以來,靠著許多工程的手段,大多數的我們得以在臺灣安居樂業,然而工程建設也有其技術限制與成本上的考量,在面對超過其原設計所能承受的巨大天災時,我們也只能透過撤離等避難方式及各種災害救難方式來將損害降至最低。現代的工程師已體認到,以「人定勝天」的傲慢來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只會帶來更多更大的災難,因此,這些年來,如何能順應環境來建構一個與大自然環境及其生態和諧共處的「永續工程」觀念,已經成為主流。尤其是在此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的時候,過去兩三百年才會發生一次的極端暴雨狂風事件,正以更頻繁的次數降臨全球各地,如果大家再不積極正視環境生態議題刻不容緩之重要性,情況只會更加嚴重。如果我們現在努力做,也得等好多年才能看到一些成效,但若我們還是為了小眾短期的經濟利益而繼續破壞環境,所留給後代子孫的「債」,將不是任何金錢可以償還的,且將帶來許多無法彌補的災難損失。

從此次的救災行動裡,我們看到了臺灣民間力量的光明善良與純樸熱情,但也看到了一些知識份子的傲慢與許多弱勢團體的無奈,身為一個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讓我思考我們的教育該怎麼調整,才能教育出具有領導與整合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人性關懷的同理心、及能隨時反省而以學習的心態面對挑戰的工程師。我總覺得,我們今天的社會,就是過去的教育所帶來的結果,而我們期待未來有一個更進步和諧的社會,就必須從今日的教育做起。學校的教育雖是重要的一環,但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也都是不可或缺且必須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才易見效。我們今天的教育環境,一方面太偏重學校教育,另一方面又因僵化的考試制度而太偏重書本上的死知識。如何讓學生們在學了書本上的知識後,能有更多的機會去經歷知識的活用與實證知識的價值,應是除了因應知識爆炸而增加新的課程項目與內容外,另一個亟需好好思考與設計的課程與學習環境改革方向。

此外,土木工程是一個需要高度團隊合作與系統整合的工程領域,尤其是土木工程建設的規模通常很大,投資鉅,工期及生命週期都長,分工複雜且需整合的領域多,相關從業人員遍佈社會各領域及各階層,因此彼此間的溝通協調能力非常重要。而且,雖然每個工程都會有負責領導與整合的工程師,但土木工程的成功靠的並不只是少數的領導工程師的智慧與努力,主要還是得靠所有工程師們集體的智慧與努力。如何加強我們的工程教育,提供同學們一個可以體驗集體智慧與團隊合作的學習環境,也是一個應該持續努力的方向。

在此次災難的檢討聲浪裡,工程師及其所從事的工程難免受到質疑,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衝擊著工程專業的信譽。但在臺灣目前的政治生態環境裡,許多學者專家為避免成為鬥爭的工具,常選擇沈默或小心翼翼地發表比較不會引起爭議部分的專業看法。私底下,我的朋友也會問我一些關於工程是否導致此次土石流災難的問題。我必須誠實地告訴他們,有些問題我並沒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只能說說我的直覺與感受,我想,世界上的事,很難說都沒有關係。以科學的渾沌理論來說,一隻蝴蝶拍拍翅膀都與全球的氣候有關,因此土木工程要把關係與責任完全撇清,從科學的角度看,很難,但有時要說到底有多大的影響,更難。但從政治與法律的角度看,即使是很難,卻還是想知道其對土石流的貢獻有多大。雨量超過想像地大當然是主因,但當地與附近的土木工程還有居民的水土保持作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過政治操作常是不需也不會要去理性探討這些的,只是希望能從中證明自己的對與正義,及別人的錯,然後從中獲取一些利益或能打擊對手。因著每個人不同的動機,及動機外不同的包裝呈現方式,加上複雜的前因後果與人際互動關係,便構成了一個複雜的議題。因此,我不覺得此類問題有簡單的答案。不過大家若都能理性的思考反省,並能體諒他人之苦與包容世間本就存在的無常與不完美,大家都共同承擔一些,或許可以得到比是非對錯更多的結果,及大家都能接受的理解與共識,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共同從目前的困境中走出來,繼續往更好更進步的未來努力。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