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
     

大地工程,順應與善用的藝術—土壤力學篇 (3/4)

採訪‧撰文 張國儀

我們的大學生—反省與負責
對於現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林美聆的看法是:「我們的學生都非常有潛力,但是品格的教養稍嫌不足。」她提到,在美國留學時,她曾經擔任大學部學生實驗課的助教,過程中與美國學生之間的互動,讓林美聆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林美聆沒有收到一位同學的報告,於是向他詢問,這位同學說,他已經把報告拿到林美聆的辦公室去,只不過因為沒有人在,所以他就把報告從門縫下塞進去了。林美聆隨即想到,可能是夜晚來打掃辦公室的清潔人員誤以為地板上的東西是垃圾,於是清掉了。當她向這位同學提出這樣的看法時,這位同學的第一個反應是立刻向她道歉:「對不起,這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把報告交到妳的手上。」而我們的學生,林美聆的觀察是,大部分人不太有反省與檢討自己的能力,並且缺少負責任的觀念。拿上課這件事來說,林美聆認為,一個學生的責任就是要去上課、去學習,儘管有人會認為去不去上課是個人自由,但林美聆認為,除了自由之外,個人還有義務與責任,「上課,這是身為學生該做的事情;準時交作業,這是學習的過程應該要負的責任,所以我覺得,能夠自主地盡到自己的義務,這就是負責任的表現。」此外,林美聆也提到,常常在實驗課時,會看到有同學什麼都不做,把工作都丟給同組的組員,「這就是很不負責任的表現。」此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學習如何與其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事,「但有些同學並不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同學沒有體認到自省與負責的重要性。」林美聆說。

我們的大學生—潛力有待自己開發
此外,臺大的學生潛力無窮,但對自身能力的開發卻仍有不足。「我們的學生都太過被動,如果只想著這門課可以過、可以畢業就好,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這是不足的,因為其實你可以做得更好,也可以在這過程中摸索,看看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林美聆說,有些學生會想去念第二個碩士學位,但原因並不是因為想念書,而是因為不想去上班、不想去工作,更不想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這樣實在太可惜了!」青春無敵,林美聆想對學生說,大學生涯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千萬不要等到三十歲時回頭來看,才發現自己白白浪費了這麼美好的時間,沒有好好去發揮自己的力量、沒有好好去開發自己的潛能,「在這段青春的歲月裡,你應該要去探索發掘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事、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之後,你一定會非常享受這段歷程。」很多學生到了大三、大四,才驚覺竟然就要畢業了,自己卻還沒有準備好未來該做什麼。「為什麼你會沒有準備好?因為你把前面的時間浪費掉了。」林美聆說。現在有許多學生念研究所,是當做大學的延伸來念的,林美聆認為,這不是唸研究所該有的動機和態度,「因為你擁有這麼好的機會,卻沒有學到專業領域該有的知識和方法,這就是一種浪費。」她鼓勵學生,既然進了研究所,就應該要把「天線」打開來,去接受各方位不同的訊息,「你會在這其中找到你真的覺得很有趣、甚至很有用的資訊,進而發現你真正想做的事。」林美聆形容,臺大就像是一間大型的百貨公司,裡面有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學生走進去,有點像劉姥姥去逛大觀園一樣,「但有的人連逛也不想逛,就找個咖啡座坐下來,在那邊耗,耗到打烊了就走出去,收穫非常非常少,實在太可惜了。」林美聆喟嘆地說。然而,社會急遽變遷,現在學生所接觸到的資訊太過豐富多元,確實不容易應付。「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有自己的時間去沈澱和思考。」林美聆認為,臺灣的教育並沒有訓練學生去沈澱和思考,「因為在這個教育體制之下,培養的就是讓學生去找題型、練題型、趕快解題,題目解出來就好,可是不會要學生去想為什麼這個東西會是這樣子…」這種形式的教育,會漸漸培養出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使人腦僵化。林美聆提到,她曾經讀過一篇報導,愛因斯坦的腦其實並沒有比其他人發達,或是比別人的容量大,但是他大腦內部的紋路卻是錯綜複雜的,而腦內的摺皺多,表示這個人的行為和思考是非常多元的,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種不同的作法。「如果你一直固定用一種行為模式在做事情,你每次吃飯只吃那幾樣菜、走路只走那幾種路徑,大腦就會自動把用不到的神經元給修掉,原來你的神經元可能有不同的路線可以連接,可是因為你老是走同一個路徑,所以其他神經元的連結沒有用了,大腦就會把它修掉,這樣下去,你的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簡單。」林美聆說。然而,要打破既有的固定模式,靠外力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靠自己才能做到。

給大學生的提醒—基礎很重要
陳正興也認為,現在的學生接觸的東西比較多元,加上時代潮流偏向應用性高的專業,所以許多學生進入學校,也是直接就想學習應用性高的科目,「但其實應用性的東西蠻容易學的,最重要的還是基礎,也就是原來的理論部分,不過現在的學生比較不願意花功夫去從基礎學起,就想直接學應用。用這樣子的方式來學習的話,就會變得是人家教你什麼,你就只會什麼,如果想要繼續往下發展的話,就會受限於對基本面的了解不夠,所以沒辦法自我學習或自我創造。」陳正興語重心長地說,「基本面如果很紮實的話,應用性的東西就比較可以靠自我創造出來,這樣才能真的走出一條路來。」他也鼓勵同學,在學校裡就應該把基礎的東西學得紮實,「將來出社會,等你想要再回頭去學像是力學這種基礎的學科,那不止是來不及,根本是連機會都沒有了。」

給大學生的提醒—追求心靈的滿足與理想的實踐
由於環境快速變遷,現在的學生接觸到大量的電玩、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等等,也因為外界的刺激太多,「他們的價值觀變得非常社會化,所以他們所重視的東西也跟我們不太一樣了。」林美聆說,「但是,我希望學生那種單純、具有理想性的特質,可以保持住,因為這是將來一個人能夠有所堅持、能夠為理想去付出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生沒有可以追求、可以實踐的理想,那麼這樣的人生也太沒有價值也太沒有樂趣了。」就林美聆的觀察,現在的學生與老師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會認為:「我去上你的課是給你面子」,林美聆不解地說:「我為什麼需要你給我面子?」儘管價值觀不同,林美聆對於教育的想法仍然是:「我們不應該過度去遷就學生的想法,因為這樣做的話,會讓學生無法學習到某些重要的核心價值。」

在一位國內大學教授的文章中曾討論到,我們的學生缺乏付出及延遲得到收穫的耐心,「因為大家都希望能立刻得到回饋,但是這種快速的回饋是無法讓心靈獲得滿足的。」林美聆說,唯有努力付出後所獲得的成果,才能同時滿足心靈上對自我實踐的追求。

1 / 2 / 3 / 4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