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
     

懷抱理想,開創自己
訪問虞兆中校長
[訪問記錄]

本文係訪問記錄,原載1985年12月12日「臺大工訊」,轉載自虞兆中校長之著作集《臺大與我》

大學四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是自我成長歷程的轉捩點,過去傅校長即曾賦予大學以宇宙的精神。所以大學教育不惟是追求真理的學術殿堂,更要培育健全而身負使命的時代知識青年。工院人是這一代是菁英,尤其不容妄自菲薄,應該勇於拓展知識的層面,接受生活的歷鍊,更要懷抱一份為人群而努力的理想。誠如虞校長所言:「知識就是責任、才能就是責任、機會就是責任。」

你對通才教育的看法?
關於通才教育在我擔任校長時有兩所學校採取一些實際的行動來強調。一是清大,一是臺大。清大是理工學府,條件遠不如我們,沒有我們那麼多學院和學系,卻非常重視通才教育,我們的教授給他們很多支援。這並不是說其他大學沒有通才教育,大學課程本身就有一部分是通才教育。我反對教育標準化,教育部要搞通才教育,只提供一個方案,如此是行不通的。那方案接近我們的方案,我們是逐步推行的,教育部的作法卻相當硬性,即使在臺大都難照著做,別的學校更不用說了。通才教育應該是多樣化的,每所學校有其不同的背景、環境、和特色,不宜要求所有的學校完全一樣。舉個例子,交通大學從未標榜過通才教育,它自創校以來就是以工程為主的學校,但是否就沒有通才教育呢?它有的,只是從未標榜而已。

專門課程繁重會不會影響到其它科目的涉獵?
專門課程在各學系的課程中佔相當多的份量是應該。學校有異於訓練班,各門學問亦不可能是孤立的。何況教育除了知識層面之外,還有道德的層面。所以,讓同學有時間接觸別的知識領域,確有必要。工學院的學生修讀些文法方面的課程,文學院的學生修讀些理工方面的課程,不僅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對他們人格的陶鑄亦有助益。現在有些學校的有些學系規定要讀一些外系的課,就是基於這個理由,不然便得自己計劃安排了。

如何建立觀念以把握珍貴的大學時光?
所謂通才教育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人格教育,重視知識的廣泛接觸,另一方面是專業知識。有價值的人生應是有貢獻的人生,專業知識就是貢獻出發點。專業知識也許太多了,重要的是把握住基本東西。因為專業知識變動那麼快,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東西就是宗,所以能抓住基本東西,你將無懼知識的多和它變動的快了。

當年在大陸上,有兩所非常有名的大學,北大和清大,兩所學校風氣完全不同,一個是完全自由,另一則是很嚴格地要求學業。您認為學校應該讓同學自由發展?還是要有一股壓力來 Push我們?

壓力是應該有的,重要的是如何的一種壓力?每一學生的反應不同,任何制度對某些人合適,對某些人卻不合適,每個制度都有其長短處。個人發與興趣很有關係,若委屈自己,才能發展會打折扣。至於談到大陸上當年清大對學業的嚴格,其實北洋大學也許更嚴。北洋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它亦是以工程為主的一所學校。早期北洋大學規定一門課不及格就要退學,沒有補考。當時有一位美國籍的數學教授,他每上課,總是先把書翻開,告訴學生今天的教材是從那一頁到那一頁,然後把帽子放在桌上,他就伏在桌上睡覺了。直到下課鐘響才醒。可是考試的要求很高,也很嚴。因此那時北洋大學學生們的數學還真不錯。多少年來,不少美國人相當推崇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學方式,課程緊得不得了,逼學生逼得很厲害。他們把MIT抬得很高,MIT 是很不錯,美國有很多學校採取MIT那種模式,課業很重,逼的很嚴。不過也有作風不同的學校,像芝加哥大學鼓勵學生自動自發的探求學問。因為進它的門不容易,畢業取得學位亦不容易,所以它一直是美國的一流學府。以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喜歡芝加哥那種方式。總之,壓力是一定要有的,人都有惰性,人都需要鞭策。

大學生的關懷面應如何拓展?
每個人在空的座標上都佔有一個位置,你的位置便是這時代、這空間。在時間的座標中,你前面有人,後面也一定有人。你要承先後,這就是時代使命。空間也是一樣,德國人在德國,法國人在法國,各自為他的國家社會都有空間的責任。所以我們對於時空有關的知識應該有一些廣泛的認知。有人說我們知識都是以前的成果。不錯,因此二三十年來有很多人對於未來的研究認為應該強調。以前對於未來不免覺得很遙遠,可是現在步調快了,似乎一下就到目前,你怎能不關心呢?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怎樣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值得每個人常常思考,使自己有正確引導的方向而不致迷失。所以我認為多想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我接到一封在學同學的信,他說:「您講通才教育,其中有一點,要我們想,要常常想,的確給了我很大的示。」
西方社會有一個供人想的時間:做禮拜。禮拜天是他們想的時間。可以現有些改變,禮拜六是玩的時間,禮拜天是禮拜六延續,不再是想的時間了。現在大家都以忙為榮,似乎沒有不忙的人。說到忙,這原是一件好事,然而忙得連思想的時間都沒有了,怎能不過得迷迷糊糊,還談什麼有價值的人生呢?小學生都很聽話,看到地上有垃圾會撿起來,中學生變得丟垃圾,大學生果然也丟。即使不是大學生也不應丟,何況是大學生。這些都是不加思想的行為。有一次,我在畢業紀念我在畢業紀念冊上贈送了同學十二個字:「知識就是責任,才能就是責任。」其實還有六個字可加,即「機會就是責任。」一個白痴無責任可言,他可以隨便丟垃圾。能接受大學教育是難得的機會,你當然應該盡更多的責任,更不該妄自菲薄,更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

社會對工學院學生的期望?
我們的環境,一窩蜂的情形相當嚴重,所以我曉有一些學工程的同學,不一定適合學工程,他學別的東西可能更好。所以有些工學院畢業的同學到文學院去讀研究所,讀管理的更多,在美國也是一樣。
三年多前,我在史丹福大學的物理系的走廊上,看到擺了很多東西,有能發聲發光的,不過大多為靜態。我最欣賞一個杯子,杯底放個銅板。你從任何角度看,那個銅板都浮在杯口。我問他們,物理系擺設這些東西是為什麼呢?他們說:「物理是那麼有趣味啊!何必去學工程呢?」在美國一二年級沒有分系,所以要作廣告以招徠學生。柏克萊加州大學把普通化學這門課作一個相當特殊的安排:將一千六百名左右的學生分做兩班,每班約八百名,請十位教授負責這門課程,據說是最佳陣容,另由三十位助教指導作業和實習。我曾參觀他們上課的情形。問他們這樣的作法有什麼用意?他們說有兩方面,一方面給學生最好的教導為他們打下最好的化學基礎,另一方面是藉此吸引別的學生來讀化學而不必去讀工程。從這些情形可以看到反面的一個事實,就是多數青年有學工程的傾向,的確社會對學工程的需求量比較高,因此學工程的就業比較容易,也比較有發展的機會。

校長您給工院人的一些建議:
不要整天捧著書,多想想,要如何過以後的日子,價值觀要有較正確的衡量,要如何將視野於遠些放大些。那次我到美國訪問大學,終站是洛杉磯。離美返國那天,我上午還有一點時間,就趕去了加州理工學院看看,到那兒已經快十一點了,中午就在學校餐廳吃飯。那個學校很小,大學部八百多個同學,研究所八百多位研究生,教職員亦是八百多位,是個小型的學校,聲譽卻很高。進餐時,他們的校長來了,對我說臺大同學們在該校有卓越的表現,把臺大捧得很高。我問同學他們的感受,他們都非常愉快。他們說:「我們在此地,他們把我們看成未來的boss。」這句話令我好感動。可見在美國的有些學校裡的大學生是怎樣的被人看重。讀法律政治的人往往被看作未來的參議員,未來的州長;學理的人就可能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就是這樣看待你,大學生應被人如此看待,這才是一個應有的學校環境。我覺得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而自尊心的伸張必然強化他的抱負,提昇他將來的作為。大學生有學識,有才能更有責任,決不可妄自菲薄。一個人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大腦裏。有了抱負,就會有一股力量策勵他,使他邁向成功。

臺大如何成為國際上一流的大學?同學的自我期許如何?
臺大要成為國際間一流的大學,有賴於教授努力的地方較多,因為一個大學的地位是基於學術研究方面的成就。這需要學校多方面的配合。那次在美國我看了16所有名的大學後得到一個概念,美國好的大學中,沒有中國教授是不可想像的,沒有臺大人在那兒當教授也是不可想像的,愈好的學校這種情形就愈顯著,所以臺大同學的表現的確很不錯。但是很感概,他們讀大學都在臺大,而後來的成就都在別的學校,這當然與我們研究所教學起步較遲有關。所以我希望今後同學們的輝煌成就一樣能在臺大達成。最後希望同學們在大學期間多用研探的態度不要過分重視分數的得失,把握基本東西,放眼天下,懷有抱負,肯努力,有毅力,去追求一個成功的人生。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