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
     

從吊車砸人意外,看臺灣勞安現況

採訪‧撰文 張國儀

臺灣的勞安問題
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通常價格越高,品質就會越高,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正比,但是公司企業為了考量要能吸引消費者來購買,就必須取得價格與品質間的平衡點,因為價格越高消費者就越少。「但是,公安和勞安問題不能用這樣的心態(mind-set)來看待。」康仕仲說。他提到,在美國,一家公司只要有一件勞安問題發生,很可能就會導致公司關門大吉,這是因為美國公司的保險費非常高昂,萬一出了意外,等於公司之後所賺來的錢都要去繳保險費,完全沒有利潤可言。「就很像是醫生一樣,只要錯過一次,可能一輩子都不要做了。」然而在臺灣,工程公司要有生意做,靠的是標案,如果標不到案子公司可能就會倒閉。這兩者間的差異顯而易見。「對美國公司來說,只有零事故和一事故的差異,這就可以決定公司的存亡。」康仕仲說,「這就不太是經濟學的概念了,所以美國工程公司要無限制地投資在安全上,才能保持公司的存續。」

在美國,只要發生過一次勞安事件,公司就可能會開不下去了,但是在臺灣,出了事,可能花個幾千萬賠償,甚至是公司再換個名字重起爐灶就可以了,除了工程顧問公司會很在意勞安問題之外,工程施工廠商似乎對這一個部分還沒有太用心去關注。「現在大家一聽到勞安措施,第一個直覺就是『又要花錢了』、『只是增加我工作上的不方便』,而且許多經驗資深的工地工人會覺得「唉呀,不會發生這種事啦」,使得種種規範和措施都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的好處,只是徒增眾人工作上的麻煩,以及老闆成本上的增加。此外,在臺灣,雖明文規定了大客車駕駛一天只能工作若干小時,卻還是常常聽聞有司機超時工作的情況發生,這往往都是因為超時工作老闆願意提供加班費,才會有這種罔顧安全的情形出現。如果老闆有公安及勞安的概念,甚至是老闆本人可能因此遭受嚴重懲罰,那麼他一定不會同意讓員工超時加班。「重要的是要培養起大家對公共安全和勞工安全的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培養一定要跟利潤有關,因為從生意的角度來看,老闆只在意能不能賺錢,如果增加安全措施能夠保障老闆的獲利,即使需要增加成本來加強安全措施,老闆也一定會願意。」康仕仲說,「簡單地來說,公安與勞安的投資可以是無限制的,只要跟安全有關,應該就是要不計成本。」

這也就是說,要從管理階層開始,讓所有人都養成遵守公共安全規範的習慣,雖然在現場的工人可能會因為不能加班而少賺了一些錢而感到不悅,但是,天下絕沒有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安全的,不是嗎?康仕仲也提到,現在許多公安或勞安意外發生時,往往大家都會指責當事人沒有帶安全帽、沒有繫安全索,「但是更核心的重點不是那個人有沒有做安全措施,而是他所處的工作環境有沒有這樣的氛圍和概念,如果每一個工人都這樣做,大家一定也就會入境隨俗了。」康仕仲如是認為。

學界應更積極投入公安與勞安方面的研究
由於博士時期在美國求學,康仕仲接觸了許多美國大學的各種工程研究領域,他認為美國在工程研究方面的廣泛性要比臺灣要顯得多元。此外他也發現,因為臺大的教授很大部分都是從美國一流的大學中取得學位歸國,所受到的專業訓練感覺上一致性偏高,比較難見到差異。然而,美國second tier的學校卻有不少都在從事關於勞安方面的教育研究,「但是在臺灣就不是這樣,現在全臺灣沒有幾個人在做勞安,我們也沒有這部分的課程,但這是很需要的。我認為,我們的專業分佈應該是80%做一些主流的研究,但可能要有20%投入來做勞安方面的研究。」康仕仲說。目前在臺灣的勞安措施大部分都是自主檢查表,由使用者或監察者自己勾選是否有符合項目,採品管的方式,至於效果如何,康仕仲認為:「已經比沒有好很多了,當初推動做自主檢查表就已經是很大的一步了。」他說。不過,他認為這些措施都比較偏向管理面,「但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技術面來做,像是如何讓吊車的安全性更高,我們可以做模擬,針對操作的人做出各種情境設定的訓練,讓吊車司機在遭遇到某些狀況時可以知道當下該如何處理,就和飛機的模擬訓練一樣。」康仕仲提到,其實這也是他在做的研究之一,而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完成了一套吊車模擬系統“Erection Director”,「這套模擬系統是具有物理性的,也就是說模擬操作時如果撞到東西還會彈回來,而且吊索也會晃動,擬真度很高。此外,我們也有雙吊車的模擬。」他補充。

Erection Director吊裝模擬系統介面概觀 (圖片提供:紀宏霖)
(點圖可放大)

 

預鑄柱運送過程模擬 (圖片提供:紀宏霖)
(點圖可放大)

 

雙吊車協同作業起吊流程 (圖片提供:紀宏霖)
(點圖可放大)

 

透過使用Probabilistic Roadmap Method (PRM)路徑規劃方法, 我們可以即時地根據不同時刻的吊物位置, 規劃出提供吊手操作的參考路徑,藍色虛線違規畫出的簡單路徑,黑色節點(milestone)為PRM所使用之取樣點。 (圖片提供:洪偉瀚)
(點圖可放大)

 

使用erction director模擬單吊車吊裝大樑之模擬畫面 (圖片提供:洪偉瀚)
(點圖可放大)

工程之中,必有意外之事
在閱讀完多篇相關新聞的報導後,康仕仲深有所感的說,記者的觀念其實都不正確,因為「工程就是如此,一定會出現意料之外的事,沒有意外才是奇怪,重要的是每個意外都要傾向於安全側才行,例如就算東西掉下來也絕對不會砸到人,這也就是我們需要專案管理的原因。」他也舉了個例子,吊車的形式與大小各有差異,而全世界最大的吊車所進行的吊裝物件自然也跟一般吊車有所不同,康仕仲說明:「傳統方法是把所有零件一片片吊上去,而大吊車則是可以在地面上先把東西組裝好,再吊上去放置到定位即可,這樣一來我們就不用爬到那麼高的地方去組裝了,管理上也比較方便。」而這世界上唯一僅有的一台 超大型吊車,在來到臺灣的中油進行工程前,曾經在泰國發生過一場小意外。當時,大吊車正在將組裝好的龐然大物吊裝到定位前,只差一點點的距離就可以順利完成,沒想到這時機械卻卡住了,而龐然大物就這樣懸吊在半空中,無計可施。由於全世界只有這麼一台超大型吊車,能夠進行維修的技師也屈指可數,於是眾人只能耐心等待維修師坐飛機趕到泰國來,在那之前,幾乎沒有人敢闔上眼,深怕有任何閃失。在這過程中,施工廠商一定得事先做好安全管理,萬一吊裝的重物真的掉落,也一定要保證將傷害及損失降到最低。「所以,不是不能出問題、不會出問題,而是就算出了問題,也在管理者的掌握之中。」康仕仲說。

臺灣的勞工安全規範
依照臺灣勞工安全衛生法,執行起重機吊掛作業時,下方禁止人車通行,同時應設有警告標誌。此次意外發生時,該吊掛工程並未申請封路管制,很明顯已經違反勞安法。康仕仲表示,臺灣在工程方面的法律規範其實很嚴謹,只不過有太多不符合實際狀況的規定乏人整頓。「其實實際在現場操作的人都發現這些保守的規定根本沒必要,所以大家就by-pass,你問他,他就會跟你說:『嘿無效啦!』。」康仕仲也認為,其中的確有某些比例的規定是不符合現實使用的,「但為什麼還是放在那裡?就是因為沒有人去做研究、沒有人去討論啊!」他認為,問題又回到前面所提到的,臺灣鮮少有學者教授對勞安有深入的研究,但這些勞安規則卻都是學者在制訂,「大家為了以防萬一,當然就是把規定訂得越嚴格越好。」也因此許多規定僵硬且脫離現實,完全得不到施工廠商和工人的認同,當然更別說能遵照辦理了。

康仕仲的看法是,比較多人在做的研究,就會持續調整相關的規範,比方說混凝土的研究就是一種。「所以如果有人在做勞安方面的監測、實驗和研究,那麼我們就可以去挑戰那些保守的規定,並且提出實驗數據,證明某些規定的確應該修正或放寬,這是學校應該做的事,我們應該挑戰所有的規範,提出有科學根據的資料來佐證,我相信只要有證據,一定可以說服所有人。」康仕仲熱情滿滿地說。唯有將規範落實到實際的工程機具操作中,才能保障所有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1 /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