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
     

學生活動之延伸思考-康仕仲教授有感

採訪‧撰文 張國儀

還記得電子報創刊號中,提供讀者下載由學生製作的〈土木系刊〉嗎?各位是否滿懷期待地下載來看了呢?其中一篇報導題為:“Trileteral Students Activity-TSA 2007 Tokyo, Japan”,文章右側置放了一張充滿歡樂青春笑臉的大合照,讓整個版面看來很是神采飛揚。TSA是一個由臺大土木系學會與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聯合主辦的國際學生交流活動,希望能藉此增進學生的跨國界溝通能力,並培養學生建立更開闊的世界觀。從1993年至今,十四個年頭,TSA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年輕歡笑畫面與燦爛的回憶。只不過。在這些美好鏡頭的背後,還有更多值得大家更深入去思考的價值意義。


 

2007年的TSA,由土木系康仕仲教授率隊前往東京,在三天的活動過程中,康教授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學生的行為反應、以同業的身份與兩國教授對談,從中獲得了些許心得。

「我這幾天都和日本田島芳滿教授與韓國的YoungOh Kim教授在一起,有很多機會意見分享。我也參加所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只是被動的觀賞,除了在台灣兩次協助學生簡報練習外,我並無直接的參與學生的活動,任其發揮。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在專業上、表演上、人際關係上都相當出色,老實說超出我想像中的好。許多學生都修過我的工程圖學課,我覺得他們在TSA的表現比在課堂上的表現好得多呢!」康教授開心地如此表示。

除了讚許學生在課堂以外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之外,康教授在這一次的交流中,針對臺大土木在課程、競爭力及硬體設備幾點上,也有一番思索與建議。首先,是關於對學生英文能力的訓練。

儘管大家印象中的日本人英文很差,一聽到遊客以英文問路,就會連忙擺手搖頭落荒而逃,但根據康教授此次的觀察,日本學生雖然說英語時的口音較重、發音不甚標準,卻非常勇於表達,並不會因為英語說得不標準就怯場退縮。而韓國學生的表達能力、英語發音及文法使用,都具有相當的水準。與兩者相較之下,臺大學生便略顯遜色了。康教授於是詢問了日韓兩所大學在語言上的相關教育,發現東京大學聘請了一位以英文為母語的教師在系上教授會話課程,且其研究所所有課程(含碩士課程)皆以英語授課進行。而漢城大學則有四分之一的大學部課程採英語授課,研究所的比例則更高,學校方面亦提供英語課程給學生們修習。

一位七年前也曾參加TSA活動的韓國教授說,那時在台日韓學生之中,台灣學生很明顯是英文最好的。言下之意,不言可喻。臺大土木系的學生若不能在這一點上有所警惕、如果學校或系上仍不能急起直追,未來在國際化的競爭之下,我們的學生或許就只能節節敗退了。

在課程上,康教授則認為,系上同學在修課時,應該更重視工程與人文之相關議題。在這一次的TSA活動中,學生討論的內容大多集中在工程與人文的相關議題上,其中包括了都市規劃、防災、都市開發與保存之衝突、水利工程與環境保護等。康教授是這麼說的:「我發現學生從蒐集資料、討論,到最後找出共同結論,都表現得非常好。我覺得這些議題都是未來的土木工程師所必須要面對的,再加上本系即將改名,我覺得我們的大學部課程,更應該要增加這類的專題。從日韓的經驗看來,台灣不久之後必定要面對都市更新、環境規劃等議題。學生應該對這些議題有所準備。」

除了與學生直接相關的課程問題之外,土木系硬體設備的更新也深為大家所關切。康教授這一次參觀了東京大學土木館(工學院一號館),發現這棟建築物建於188 8年,歷史相當悠久,與臺大土木系館相比,絕對堪稱老而彌堅,然而,這一切並非憑空得來,東大花費了相當多的心思與預算來整建土木館,除了在1995年將原有的建築物擴建之外,並重新整修了舊系館的空間。康教授是如此形容的:「我待在那裡幾天的感覺是,他們現在的設計及空間運用都相當好。聽日本教授說,整個整建工作花了相當多年的時間來規劃設計。在本系新建大樓及整建舊大樓之時,似乎可以參考東京大學的經驗。」

最後,康教授也將視野放大,針對臺大身為一個組織的未來,提出了一些看法。目前日本東京大學之財務已完全獨立,而漢城大學也正在研擬相關政策,或許短期之內對漢城大學來說將帶來沈重壓力,但只要能轉型成功,日後在組織行政及財務規劃運用上,都能更具彈性,使教授及學校更有競爭力。對臺大來說,這似乎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