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
     

新加坡工讀記-2008


土木三 蔡鎮安

※關於我的實習
我永遠無法忘記,第一天上班在PTRC〈Protectiv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的會議室,與我的指導教授prof. Kusno的對話,對話的內容並不長,但讓我深感英文能力之不足。prof. Kusno是印尼華僑,並非如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說華語,講的英文也很標準,雖然我聽懂六七成,但每當要回答時,總有些關鍵字忘了如何正確說出,或者是發音並不標準,讓我覺得第一次見面,就給老師不好的印象。

我要做的工作是研究512四川地震的房屋受損情形,老師特別說他看不懂中文,希望我以中文文獻為主,再翻成英文對一群人做一個簡報。找了一些資料後,我很快的就將大綱擬好,但心中的英文陰霾卻始終揮散不去,而且也不曉得meeting是每週固定時間,還是要主動去找老師。就這樣第一個禮拜過去了,老師並沒有來PTRC找我,終於我鼓起勇氣寫e-mail給老師,老師也很快的和我約下次meeting的時間,果然要積極一點才有進度。

第二次meeting我帶著筆電,想展示我簡報的進度,但我依然很難用英文表達,老師看我很緊張還故意問我:「Do you think ASUS is better than ACER?」〈我是用華碩的筆電〉,然後還突然用福建話跟我對話,讓我笑了很久,老師的雙親都是福建人,所以會說一點福建話,偏偏我福建話也很不在行。老師說我的報告的方向很不錯,滿有感覺的。離開辦公室後,我抱著筆電,有了很多新的感觸,很謝謝老師的用心,化解我心中的緊張,也讓我知道自己在英文方面準備不足。

約有兩週的時間,我把心思放在閱讀地震的資料,畢竟對地震的了解有限,僅止於高中地球科學程度,要多讀點資料,報告才會更完善;在找川震的測站資料時,也發現一些問題,和老師約了第三次meeting後,我洋洋灑灑寫了兩面的英文稿,有我對資料的看法和問題之推論,希望這樣能避免前兩次的窘境,且我也認為,自己就像來這裡實習如何當一個研究生,所以遇到問題,我都盡可能的自己去找答案,即使找不到,也要有自己對這一個問題的想法。

此次和老師互動中,老師問我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讓我馬上明白自己的推論是有瑕疵的,留下一面半用不上的英文稿。但我覺得第三次meeting順利很多,英文稿讓我有事前用英文想過如何表達,也避免遇到專業的用字而不知所措的情形,讓我信心大增。prof. Kusno是很好的老師,願意花時間聽我說很破的英文,看見我疑惑的表情,也會很貼心的換另一種敘述,或用圖形表示,也不斷的鼓勵我,如他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Student here in their second year don’t understand these!」,讓我又對自己很有信心。

接下來的幾週,我不斷將報告中加深加廣,但也有遇到無法突破的事情,畢竟目前所學的專業科目還是十分不足。最大的瓶頸,應是找川震的各測站波形圖,我需要波形圖去了解在該地區的震度,進而去探討的建築破壞情況,我在中國地震局有找到資料,但如要看每一個測站的資料,則需書面申請,且要寄申請書到北京才行,很顯然這方法是行不通的,太花時間,成功率也很低,只好試試英文查詢,很快的在USGS〈U. S. Geological Survey〉中找到資料,也在IRIS〈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找到全球國際測站的資料庫,當然包含川震的測站資料和研究,讓我深深體會學術應該要無國界,還有中國的封閉性,有了這些資料簡直如獲甘霖,然而這只是開始。

測站的資料都會用一種.seed的檔案格式紀錄,IRIS中也有轉檔和閱讀此格式的軟體,但只有一個支援windows作業系統,而那個軟體轉出來的資料,看起來像亂碼,接下的的兩週,陷入實習期間最低潮的時期,也讓我體會到做研究時的苦悶,我除了邊用肉眼推估地震波形圖的最大值〈實際數值在.seed檔中才有〉,也邊試著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再去找其他網站,說不定也有測站資料、想辦法把筆電灌入Linux、去買一台MAC、在ptt的EarthScience版詢問版友等等,通通都宣告失敗或沒有太大成效,我覺得該是去請教老師的時候了,同時也帶著我用肉眼推估的波形圖數據和英文稿。

這次的meeting是最久的一次,和老師一起討論很有趣,其實我覺得我問的問題都不難,他都知道答案,但老師總是很小心的不要直接讓我知道;當我對問題的推論有瑕疵時,老師會只問一句:「How do you know that ?」,不過老師也給我一些提示,也指出我在結構上混淆的地方,離開老師辦公室時,真的是帶著滿滿的希望,因為我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了!研究的喜悅莫過於此吧!

回想那最低潮的兩週,讓我知道處理問題的重要性,和問與不問的拿捏,在一定時間內要交的報告,就不應該在小地方鑽牛角尖,且要定時和老師討論,不但可以增加對自己報告的認識,也可以了解不足點和維持進度。

八月初有一次和老師吃飯,其實還滿緊張的,因為語言的問題,不過我有盡力去跟他聊天,我們聊了很多,如為什麼選擇南洋理工大學任教、新加坡和台灣的交通狀況,老師的求學歷程等等,當然不可避免的,他也問了我很政治的問題,像是「你喜歡陳水扁還是馬英九」、「你是藍的還是綠的」諸如此類的,可能這就是外國人對台灣的政治印象吧!

八月中旬,我的報告完成了!老師在回信中告訴我他借了PTRC的會議室,要我邀請同學們來參加,而且他還寄信給學校的土木相關研究所,弄得我報告前超緊張的!我自己演練了很多次,總覺得不能丟台大土木系的臉。


簡報的時間悄悄來到,除了prof. Kusno外,還來了一位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員和一位研究生,另外就是四位和我一起去新加坡的同學。簡報的第一頁就拼錯字,還被老師糾正,不過後來有漸入佳境,隨著投影片一頁接著一頁,不知不覺自己就講了五十多分鐘,包含觀眾的提問與回答,英文簡報並沒有想像中的難,只要有心都做得到!

老師對我的簡報滿肯定的,同時也指出一些有待修正的部分。最後花了兩天時間將報告修正好交給老師,並回答在簡報當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整個實習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老師說大學生活除了學業上的努力外,也要好好享受在大學的日子,多出國看看,希望下次再看我,我會變得很不一樣。

※關於新加坡
在新加坡生活了整整兩個月,對於這樣小而強的國家,有了許多以前不曾有過的感覺。
很幸運的在實習的期間,遇到新國國慶,讓我深深體會到「國慶」的感覺,隨處可見飄揚中的新國國旗,國慶大典的看台門票一票難求,學校、街道上的氣氛等等,都可以深刻體會到全國的國民,一起和國家慶生的喜悅,讓我想起在新加坡博物館看到的影片,李光耀先生在新國獨立時的演說,四十三年前的感動能延續至今,讓外國人都知道他們以自己是新加坡人為榮。

新加坡大概有2.6個台北市大,人口約四百五十萬,其中約有一百多萬是外國人,人口組成方面,華人約佔八成,剩下則是印度人與馬來人等,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可以看到不同人種、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下彼此共融的的多元社會,最明顯的就是在捷運上,可見身著不同服飾的人們,印度人的沙龍金飾,馬來人的頭巾沙曼,華人的西式穿著,一個車廂內可以看到不同膚色與語言的差異,文化真的很不一樣,但彼此卻可以和平共處。雖然華人佔新國人口多數,但憲法定馬來語為官方語言,國歌是馬來語,現任總統也是馬來人,而公共傳播多以英文為主,學生們彼此交談也是用英文,或許就是這樣的包容性與社會環境,才讓外國人願意在這塊土地投資吧!我問過prof. Kusno為何來新加坡任教,他說台北也很好,但是對外國人來說,如果不會說中文的話,生活上比較難適應。

南洋理工大學是一間很好的學校,相當國際化,隨處可見一群人一起討論著什麼,從網站、報紙、校內刊物和學生事務中心,都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學校;學校的環境清靜舒適,只是離最近的捷運站要二十分鐘的車程,但整個學校如同新加坡本身,綠化的很好;宿舍的品質較台大也勝過許多;校內的餐廳價格,比起外頭約享有六七折的價位,但他們的學費比我們貴四到五倍;學校位於丘陵地,地勢起伏很大,校內交通都是以校車為主;圖書館的館藏相較少得多,資料也比較陳舊,且圖書館都很早閉館,週日還不會開館,這是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

新加坡的食物很多元,可以說想吃的,基本上都找的到,也可以吃到不是很道地的台灣食物,但是新國食物多半調味料放很重,東西偏油,蔬菜不多,冰品色素放很多,剛開始真的很不習慣,不過可以吃到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也是滿幸福的。

交通方面還算方便,多數景點都可由捷運和公車抵達,我們也見識到兩層巴士的龐大運量,捷運東西線〈綠線〉因興建較早,所以速度有點慢,常常搭到很不耐煩;計程車較台灣便宜一點,習慣上都是以電話叫車,用手招攬的較少,不過進城費要乘客自行負擔,夜間加成也是直接原價乘一點五倍;快速道路旁都有綠帶,想必在這開車心情一定會比台灣好,同時綠帶也有隔音、安全等功效,真的是很好的規劃。

在新加坡也認識了一些人,中國人很喜歡和我聊台灣的問題,例如「你贊成台獨嗎?」〈他們都是統一派的〉、「中華台北與中國台北有什麼差」、「台灣女生素質如何?」等等,不過也藉由聊天,讓我知道中國人的想法;新加坡人最常問「有沒有去哪邊玩呀」、「覺得新加坡怎麼樣」〈會一臉期待聽到好答案的樣子〉,也透過他們,知道新加坡的種種生活,其中跟計程車司機聊天最有感受,與回國後的計程車司機相比,明顯感受到兩個國家大環境的景氣問題;印度人和馬來人都很熱情,不像外表那樣的難以親近。

最後談談我覺得新國比較不好的地方。新加坡人普遍不比台灣人熱情與禮貌,很少可以聽到「謝謝」與「對不起」,店員收錢後,大概只有一兩成會跟你親切的說謝謝;搭乘捷運或公車時,大部分新加坡人沒有排隊的習慣,也沒有先讓車內乘客先下車的觀念,同時也缺乏讓座的美德,這都是在台北很少見的;此外,新加坡的無障礙設施也不普及,讓我很納悶,我問過prof. Kunos這個問題,他說「So you cannot see any handicapped outside. It is too inconvenient for them to go out.」,這真的讓我對新加坡的印象大大打折,或許「數字」是先進國家之列,但「水準」卻很難說;大家普遍都認為新加坡很乾淨,但人潮多的地方還是會很髒亂,這是無法避免的吧!穿越馬路、捷運上飲食、收費的廁所等等,這都是還沒來新加坡前難以想像的。

※感謝
這次的實習很感謝prof. Kusno的指導,系上與土木系基金會給我這樣的機會和經費,趙鍵哲老師和Ms. Chia的接洽,PTRC的同事的照顧,還有和我同行的四位同學的幫忙與扶持,在南大交換學生的台大學長姐們的關愛,和來台灣實習半年的燕萍學姐的意見,真的很謝謝你們!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