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
     

史丹福學習之旅(一):緣起與邂逅

文/攝影:謝尚賢

筆者今年有幸能到美國加州舊金山市附近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短期訪問研究,雖然才來這裡三個禮拜,但已對史丹福大學之所以成為全美及世界頂尖之學術殿堂有一些深刻地感受。由於在此校園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持續得到不少的啟發,忍不住想與大家分享一些學習心得,尤其是與土木工程領域相關的議題,另外,也想藉此逼自己把蒐集到的資料與一些思考整理出來,因此,有了寫此系列文章的構想。只是個人才疏學淺,思慮恐有不週,還請大家多多包涵指教,也希望此野人獻曝能有拋磚引玉之效,邀請大家一起來發表討論相關議題,讓土木工程未來的發展能更好。

 

首先讓我先介紹一下史丹佛大學。

其實,史丹佛大學的網頁(http://www.stanford.edu/about/)對其學校歷史與現況有很清楚地介紹及統計數字,我在這裡只是摘要整理一下,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與淺見,讓大家有些基本的瞭解,也有利我們後續的討論。非常建議大家有空時到其網頁閱讀更多的資訊,以更進一步理解這麼一個卓越的大學是如何被孕育與耕耘出來的。

史丹佛大學的誕生起因於Leland and Jane Stanford夫婦的喪子之痛。他們決定以把他人的小孩都當成自己的小孩來愛的方式來紀念他們不幸於15歲病逝的兒子,並把他們大部分的財產與土地(超過8,000英畝,與等於32平方公里多)都捐出來,開始籌建史丹佛大學。花了六年的時間,終於在1891年10月1日,史丹佛大學正式在加州介於舊金山(San Francisco)與聖荷西(San Jose)間的帕羅奧多市(Palo Alto)誕生了,從開始的僅有15位教授與559名學生,發展到現今約有1,900位教授及15,000名學生的高等教育明星學校,並已教育出許多位影響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人物(例如:已產生27個諾貝爾獎得主,四個普利茲獎得主)。
史丹佛大學的校園景觀與建築由著名的紐約中央公園建築師 Frederick Law Olmsted及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建築師Charles Allerton Coolidge所設計,融合了美國東岸的典雅與西岸的奔放風格,讓校園有一種獨特的陽光親和的學術氣質。配合絕佳的氣候條件(天天天藍,氣溫舒適,只有冬季會下幾天雨),與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亞洲崛起之後),加上原本西部的拓荒精神與自由開放的風氣,史丹佛大學造就了矽谷,並以源源不絕的人才支持其發展,而矽谷也持續回饋給史丹佛大學令人羨慕的榮耀與資源,並帶動了整個區域的創新與創業風氣。其中常被人津津樂道的創業故事有惠普(HP)、Google、雅虎(Yahoo)、思科(Cisco)、昇陽(Sun Microsystems)等公司之創辦,都與史丹佛大學有關。

史丹佛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是David Starr Jordan,原是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校長,畢業於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知道他也是康乃爾大學的校友,不僅讓我與有榮焉,亦更縮短了我與史丹佛大學的距離。突然記得在康乃爾大學就讀時,曾看到一篇當地的報紙文章,談到有關史丹佛大學雖然取經康乃爾大學的經營管理制度,卻青出於藍而成為西岸一所更耀眼的明星學校,現在終於明白這其中的關鍵連結便是Jordan校長。

史丹佛大學從一開始便打破傳統而實施男女合校,目前大學部的男女學生比約為1:1(總數約6,800人),而研究所的男女學生比約為16:9(總數約8,200人)。大學生中,白人佔約40%最多,其它則以亞裔學生的24%居次。研究生由來自94個國家地區的學生所組成,其中加州本地的佔35%,來自美國其它州的佔31%,而其餘的33%外國學生裡,以來自亞州的60%居冠(即佔約總數的20%)。要進入史丹佛大學就讀相當不容易,根據其大學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敢申請史丹福的學生裡,只有10.3%能獲准入學,加上其為私立學校,學費高昂自不在話下(2007-2008為美金34,800元),而所在地Palo Alto的房租與消費皆居全美城市前幾名(例如:最近在當地的報紙上看到,此地的房價高居全美第四),如無獎學金,絕非一般人唸得起的。

史丹佛大學有七個學院(Schools),分別為商學院(School of Business)、地球科學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工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人文與科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 Sciences)、法學院(School of Law)、及藥學院(School of Medicine)。其中只有三個學院(人文與科學院、地球科學院、及工學院)授與大學部學位,而約80%的大學生都是在人文與科學院,該院有27個系,師資也高達500多人。研究所的學生則以工學院最多(38%),其次為人文與科學院(26%),再其次為商學院與藥學院(都是11%)。值得一提的是,史丹佛大學是一個人文與科學並重的大學,其各個學院在全美國的排名幾乎都在前3名(根據今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所做的排名),是一所全方位的大學,而且他們非常強調人文教育,也以此自豪。這一點或可從筆者前些日子參加他們的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Department of Civi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的研究生新生入學訓練活動中窺出。記得當時系主任在介紹史丹佛大學及工學院時講了一句話,大意是說,史丹佛大學是一所有很強的人文教育而剛好又有很棒的工程教育的一所學校。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史丹佛大學目前正在進行一項5年43億美元(相當於約1300億台幣)的「Stanford Challenge」(史丹佛挑戰)計畫,希望能繼續教育未來的領袖人才及為全球所面對的最急迫的挑戰找到解決方案(continue to educate future leaders and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most p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相形之下,臺灣的5年500億大學卓越計畫真是相去甚遠,而且人家還只是一所私立大學,經費運用更比臺灣政府之公務預算要靈活許多,先天之資源差異,再加上後天的制度與社會問題,臺灣的高等教育真是令人憂心。

我覺得史丹佛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所頂尖的大學,不僅只是因為財務與資源豐富、氣候與地理位置佳、一流的師資與學生、高度的國際化等條件。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秉持一個投資未來的觀念,有一個想要引領風潮的遠大的視野(Vision)與拓荒精神,並且不僅能訂定階段目標與有效的策略計畫(Strategic Plan),努力朝目標前進,也有帶領大家一起進步的領袖特質(Leadership),這些才是其他大學難以超越史丹佛大學的地方。

或許你會覺得好奇,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下一次,我將與大家分享史丹佛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如何洞察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如何為土木與環境工程定義新的視野,及為自己重新定位的故事,或許你便會更清楚我的感受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