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8 期 學生點滴

實習心得報告
林同棪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楊亞衡

土木四

 

 

 

我的桌子

 

很榮幸的,我能夠在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一間極具規模的公司實習,有待人和善的副理與一群認真工作的大學長們,在視野與心態上都有長足的進步與成長。在此我分享這段時間的心得與感想。首先從實習所做的工作談起,再談我的所見所聞,進而思考實習的目的與意義。

實習的工作內容

我在實習期間被分配到結構部的國道橋梁耐震補強專案中,該專案係由吳副理負責,而我負責的工作主要有四項,第一是橋梁目視檢測表與基本資料表的整理與除錯;第二是橋梁原始竣工圖的蒐集與整理;第三則是結構部的一位學長,指派我幫忙一起蒐集與整理各橋梁補強工法的影片、照片與相關說明;第四是將公司蒐集而來的竣工圖上傳至國道橋梁管理系統(Bridge Management System)。前三份工作可說是專案後續推動橋梁耐震詳細評估與補強設計的前置作業和依據,而第四份工作,則是應業主之要求,參與了政府橋梁全生命週期管理的一環。這些工作的份量都不小,但多屬重複性質,需有很好的耐心,且諸多小錯誤都藏於細節處,亦須時時謹慎小心。

在談我對這幾份工作的想法之前,先分享我在大三下學期修習的一門工程實務課程之經驗;這門課希望我們能將校舍耐震補強的流程從頭到尾進行一次,選定了一棟簡單對稱的雙層建物,從目視檢測、初評、詳評、補強初步設計,乃至於經費的估算,皆須操作一次,並撰寫一份詳細評估報告書,當時我們總是急於計算、設計與操作ETABS軟體,對於舊有建物調查與建物之認識極為不足,忽略了目視檢測與初步評估的重要性,導致最後設計與跑分析時,總要一直跑到目標建物勘查,費時費事。回來談實習的橋梁補強專案,對於這些繁雜的工作,因上述的經驗,我多了一份耐心。正如吳副理所說,如果我們手上沒有最新的橋梁竣工圖,等於說我們對於橋梁自完工後業主所做的一切更動一無所知,對於橋梁的現況僅能從目視檢測中觀察,但無從比對是否有更動與改建,如若照此狀況進行分析與設計,最後極可能導致設計與現實不相符的窘境,故妥善的整理與費時的蒐集,是有其必要性的。

 

與總工程師合影(左一)、我(左二)、翊書(左三)、星慧學姐(後二)與其他一起實習的同學

實習的所見所聞

在實習的這段時間,有不少空閒的時間,於是多聽、多看、多閱讀便成為實習生最重要的工作。在公司的電腦中,結構部的資料夾裡,有許許多多教育訓練的資料,我利用空暇的時間,將裏面的資料如投影片與計算書等都看過一遍,看看做為新進的工程師需具備什麼能力與知識。我發現,做為結構部的一員,除了橋梁的基本配置、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設計及施工工法的理解與操作之外,大地工程的知識、BIM的訓練與簡報的能力也非常重要,都有請專人授課,由此我有三個心得,第一是大公司對於員工能力的培養不遺餘力,第二則是身為一個工程師,不論是大地、結構、交通、水利等都不可以偏廢、或認為以後必定不會碰到,此外面對新的科技要不斷嘗試與學習;第三則是面對人群要能清楚表達,闡述自己的長處與意見,這些學習絕對不僅限於學涯階段,而是持續不斷的,如海綿一般!

閱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但就印象之深刻與想法的成長上,透過觀察厲害的人、與厲害的人談話,更能有明顯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之感。在此,我分享我在TYLIN觀察並接觸兩位厲害工程師的一些心得,第一位是帶領我參與專案的吳明興吳副理,好像不少人叫他「興公」!感覺格外親切。我對於他的第一印象有別於一般工程師的嚴厲,他似乎多了幾分親和力,在開專案會議時,在嚴肅的議題上仍然能心平氣和;但另一方面,副理在與其他人討論時,又能思緒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立場,交辦我們工作或是聽我陳述問題時總是條理層次分明、理解迅速,讓我現在與他人說話陳述事情時,都會留神,儘量地清楚表達,先想好再出口,向副理效法與學習。

第二位厲害的工程師是TYLIN的總工程師彭康瑜,一個令公司員工敬重的工程師,非常幸運地,我與總工有兩次談話的機會,一次是自己去找他(當時超級緊張!!),另一次則是總工主動與所有的實習生談話,話語之間,又是另一番認識,總工非常健談,也樂於分享他的經驗與智慧,我歸結一下,大概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重點,首先他論及語言的重要性,從土木工程國際市場拓展的角度,告訴我們台灣土木工程界常面臨的困境就在於多國語言能力的受限,使得許多機會都無法把握,好比說公司拓展中南美洲的捷運工程市場,在台灣會西班牙語的工程師寥寥無幾,即使會,能夠與對方用外語談判又不失立場者更是十分難得,如此要如何與國際上的大型顧問集團公司競爭呢?他不時都會提到這個問題,時有很大的著急與對我們的殷殷期待吧!

第二個他所強調的,是年輕工程師常犯的一些毛病,以及該如何蛻變成一位優秀的結構工程師,他說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能夠從繁雜的計算與軟體分析中跳脫出來,利用對於傳力機制(Load Path)與結構系統(Structural System)通盤合理的理解與解釋,在適當的時間內做出最好的決定與判斷,掌握 “Design First, Then Computer.”的精神,切勿迷失與過度依賴電腦與計算機,而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否則在有限的時間中,花了大量時間在處理結構計算書中的一小段、一小行,而業主與施工單位所重視的、最重要的設計圖說細節與經費數量估算則草草了事,如此是無法設計與建造出好的橋梁與好的建築,我曾問總工「工程師與研究者差異何在」,上述所論或許正是關鍵,進一步說,總工認為工程師與研究者共通之處都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都要大量閱讀論文與報告找尋答案,但差別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態度,工程師必須在業主功能需求、時間與財務的壓力下,於複雜理論解實現前,在國內外規範的有限支持下,做出「目前」最佳的判斷與方案,解決方案可能有欠精確,但透過實務經驗與安全餘裕的適當調整,結構物依然能屹立數十載,耐風又耐震,如若執意於特殊題目鑽研,則過於鑽牛角尖,無法符合整體的最佳考量。最後總工開玩笑地鼓勵我們,做為一位土木工程師,要會的並不會太多,他至今仍會使用以前大學時的課本,可見理論變化不如其它科系快速,但好與壞的工程師如何分野,則端賴是否能體會計算與設計的差異,如能掌握 “Design First, Then Computer.”的精神並且實踐,代表你已經在一流工程師之列了。

除了與資深的工程師接觸,透過出公差,我還認識了一位在TYLIN待兩年的年輕工程師,他是台大土木所畢業的大學長,念結構組,從與他的閒聊之中,他得知了我對於念結構組亦有興趣,他語帶詼諧地說:「你念結構組不好啦,你看,我已經連續兩個禮拜為了手上的專案加班到晚上,很辛苦的!!你出來大多是到一些大型顧問公司,都一樣很操,沒什麼生活可言的。」雖說是半開玩笑的說,但只見在一旁公司的專職司機猛點頭,也說常看到許多工程師沒日沒夜,倒也呈現了工程師的另一面向,由此我又有另一層的體會,讀理工科系,確實很有可能會有這些情況,整天埋首於冰冷電腦與數字、理性思辨之間,人天生的感性無以抒發,生活難有品質等等,都是一種選擇與學習,該如做能取得平衡,卻也是現代人共同的課題,因為我始終相信,科技始終脫不了人性,即使土木工程已經與人極常接觸,但許多時候仍是在辦公室,紙上談兵,以人為本云云,並不是這麼容易領會與實踐的,人文與工程,有許多書與老師都有討論,我想我可以多多參考,多多思考。

實習的目的與意義

不論是公司的同事或是同學,總會有人問我實習過後是否有落差之感,坦言之是有的,原本總是想能操作軟體、有專人指導帶領等等,但我認為這種落差是正常的現象,癥結應在於實習時間的長短,總工亦曾提到這件事情,僅僅兩個月,實在很難讓我們完整參與一個專案,總在快要上手之際,便要匆匆離去。相較新加坡的新加坡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他們會派學生來TYLIN實習,但為期約六個月之久,如此公司才能較容易地安排實習生的實習規劃。但這並不表示我認為這門工程實務實習課程需要調整到六個月之久,而是心態與認知的問題,我覺得這門課的設計是非常好的,好比一個試金石,透過一段時間的投入,打開我們的視野,讓我們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想要繼續在土木工程投入心力,可以說,這次實習經驗是替我們決定是否要下一次的實習!所以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很積極地觀察工程師都在做甚麼、需要會甚麼,以及未來想要做甚麼,這對於職涯的選擇、在學校的學習都有積極敦促的效果,如果有學弟妹問我實習的目的與心態應如何,我定會如此闡述。

最後,十分感謝公司兩個月來的照顧,與學校提供我們這次的機會,使我受益良多,特別要感激吳副理耐心的帶領,還有一起實習的北科防災所的劉學長,使我實習多幾分樂趣、翊書每天騎摩托車載我與我一起上下班、明利姐對於我的疑惑解答、彭總工程師的智慧與開導,還有須多一起做事的同事與大學長們,謝謝你們!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