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2 期 焦點人物

我的學習生涯及人生規劃(上)

彭瑞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教授

 

 

前言

台大土木杜風電子報呂主任及廖教授來信,邀請我撰寫個人生平及對後進的期勉等,實在是令人誠惶誠恐,自己還是屬於學習的階段,怎麼有資格寫這些。推托不掉只好硬著頭皮、野人獻曝的來撰寫。由於個人所學不足,若讀起來沒覺得內容無聊,還請大家見諒。

一、做人態度及做事方法

我的做人態度及做事方法,深受父親與師長教誨的影響,以及工作經驗的累積。有些個人所遵循的行事法則,簡述如下:

  1.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前,必須瞭解做此事的目的及預期結果,確定後才做,否則不要做。
  2. 『做事講方法,需預先規劃並依規劃確實執行』:做任何事情講求方法,且需預先詳細規劃,製作成檢查表(Checklist),依照規劃重點及檢查表進行。規劃好之事,不輕易更改。
  3. 『日常生活準則,依循論語及孟子』:論語及孟子中提供生活上的準則供參考,可為個人待人接物依循原則。(什麼時代了,還來這一套。請大家不要笑。)
  4. 『大事處理準則,依循韓非子』:韓非子講求法、勢、術,大事處理依照此三項要點進行。
  5. 『遇爭議無法解決時: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結果以後自有公評。』:當討論事情有爭議無法解決時,就用此法則,不必急著有結論,待日後再看結果,尤其是做研究產生爭議時。
  6. 『存在價值』:四十歲後,必須有人生奮鬥目標。

1.1  家庭教育

我的父親是當年隨政府撤退到台灣的職業軍人,退役前在當時的陸軍供應司令部服務,退役時官拜上校。由於父親是軍人,需隨著部隊移防調動,所以我們家就搬來搬去。我在台南出生,最後因父親在龍潭陸軍供應司令部服務,舉家就搬到桃園中壢眷村落腳,因此國中前我一直是在中壢成長。

父親已過逝,享年95歲。父親對我做人做事影響非常大,我現在做人做事的態度,看得出都有他的影子。父親是雲南省箇舊人,箇舊產錫,父親家境還算富裕,師範學校畢業後,本來在小學教書,但當年因日本侵華對日抗戰,他不顧家人反對,投筆從戎投考陸軍官校,參加對日抗戰。父親受訓下部隊後進入74軍,和日本人作戰,從少尉一直升到不到30歲的團長,直到74軍(抗戰勝利後改為整編74師)被共產黨解放軍打垮為止。

我從小聽父親講74軍和日本人作戰的故事,他的軍長王耀武如何,什麼日本人碰到三五部隊很難打就避開,甚至孟良崮張靈甫師長如何被共產黨圍困自裁身亡等。國小以前還聽的津津有味,但到了高中時就開始懷疑,覺得是不是在吹牛。因為以前國慶閱兵時,都是什麼長城部隊之類的,從來就沒聽過什麼74軍。

出國後,在美國唸書時,接觸到一些大陸書籍,發現許多台灣沒有的資料。後來兩岸交流,有機會到大陸,我會到大陸書店買一些中共軍事將領相關書籍,這才發現父親沒有騙人。真的有74軍,真的有三五部隊(註:74軍由51師、57師、58師組成,三個師都有五,故稱三五部隊。抗戰時,日本師團遇三五部隊不打,因為不好打。),對日抗戰74軍真的有很輝煌的經歷;抗戰勝利後,整編七十四師居然是國民黨軍隊的五大主力之首(抗戰勝利後,國軍的五大主力為: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為什麼要講這些呢,因為父親從小教導我的做事方法,很可能與他在74軍裡所學有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物講的是「本末」,即因果關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做事講的是「終始」,做事的順序著重在結果是什麼,再決定要不要做。知道二者先後順序的不同,就對了。這是父親教導我做的解釋。

『做事講方法且預先規劃,依規劃進行』。舉例來說,父親要我沖洗窗戶,這還不簡單,拉條水管到窗戶邊沖洗就好了,這樣做會被罵。我必須先要觀察窗戶下方及左右,有沒有堆放東西,有就必須先移開,否則會被沖濕。移開後要放在那裡,以及如何放置也要想好,這樣等窗戶沖洗好後,所有東西才能歸回原位。另外水管噴出水量大小、沖水的方向,實際在沖水時要做適度調整,使沖水範圍的影響降到最低。

父親要我做事用腦子,我從小就是這樣被訓練。尤其是每年過年前家裡的大掃除,老實說唸書時我很討厭放寒假,每次放寒假過年前,別人家的大掃除一天即可,我們家的大掃除要作一個星期以上,每年都要洗門窗、家具、還有刷油漆。我最倒楣,每次都被父親指定跟他做,也就是這樣被訓練的越來越像他。我在大二曾擔任兩個社團的副社長(棋社及長虹吉他社),大三系學會同時擔任服務幹部及體育幹部,大四系學會體育幹部,研究所二年級擔任班代,航發中心時擔任康樂幹事,對於辦活動駕輕就熟;此外,學校裡也參加社團、許多運動比賽,對於時間的安排頗有心得,生活過的頗為多采多姿,這好像都和父親的訓練有關。

 

中興大學期間參加吉他社演奏古典吉他
中興大學期間參加草坪音樂晚會擔任主唱

 

中興大學期間參加校運田徑賽
(大三校運800 m、1500 m分別得第二名)
台大土研所期間代表土木系參加校運400 m接力賽

 

台大土研所期間代表土木系參加學校游泳比賽400 m接力得獎

 

台大土研所畢業時與父親於耶林道留影
服兵役時於東勢營區捉到兩條蛇

 

我也用父親教的這套做事講方法及預先規劃來教導研究生。我的研究生大多是作試驗,每個學生的試驗都需要預先規劃,以確保研究品質。當訂下研究生論文題目後,就開始和他們個別討論試驗內容,費時約三至六個月。接著製作料單,估算試驗材料數量,再來採購材料;規劃試驗進度、製作試驗程序表;規劃材料堆放位置以方便取料,進料,進行試驗等,這些工作我在旁指導,但全部由研究生自己學習處理。試驗時,研究生也需學習指揮工讀生。此外,平常也要研究生每次MEETING時記錄老師交代事項,並於下次MEETING時回報,要求耐煩,不要漏掉細節等。整個程序,我看快跟作戰差不多了。在這樣的訓練下,我發現能畢業的研究生,後來職場上工作,獨立作業能力就相較同期進公司的同事強,而能較快升上小主管。

我曾經想過,父親為什麼會這麼一套做事方式,不知道是誰教他的,一般人不會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後來讀的74軍相關的書籍後[1~5],發現74軍之所以戰鬥力強,原來有一套訓練方式。整編74師在山東省孟良崮被中共解放軍5個縱隊(相當五個師)圍攻,另四個縱隊打援,等於使用9倍兵力打一個整編74師,最後張靈甫師長及蔡仁傑副師長等四人彈盡源絕自裁身亡。顯示這個部隊戰鬥力確實不差,指揮官有氣節。

孟良崮戰役在張靈甫師長自裁身亡後基本上戰鬥已結束[1~2],中共解放軍清掃戰場發現斃傷國軍數目不合,趕緊加強搜索後在山谷中發現七千多人。這些官兵槍堂裡基本已無彈藥,但不走動、靜悄悄的等待解放軍撤走後,欲與後續增援的國軍部隊結合。部隊在大敗後還能如此冷靜未做鳥獸散,整編74師戰力強外、軍紀之嚴格,令解放軍高層驚駭。中共解放軍為瞭解整編74師戰力強的原因,特將整編74師全部俘虜審訊調查,分成九個專題寫成約十萬字之『蔣軍第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下發野戰部隊學習,甚至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亦發電報來索取。

父親投身軍旅對日抗戰,一直以參加74軍為榮。資料顯示[1~5],74軍戰力強的原因,除軍官榮譽心強、不怕死、戰場上總帶頭衝鋒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嚴格的教育訓練。74軍指揮官王耀武、張靈甫等將軍,都是非常注意新兵在思想及戰技上的教育訓練。我猜想父親的這些做事方法,應該是從74軍裡的教育訓練中所學來的。他用來訓練部下,我好像他的部下般也被訓練。我又不經意的將這些用於自己的生活中及研究生的訓練上,效果似乎不錯,這要感謝父親小時候對我的教導。

1.2 師長教誨

新竹中學趙之玉老師教導我從論孟中,尋求日常生活準則。趙老師是我高二班導師,也教我們國文。他教論語時,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我們論語中待人接物的道理。舉個例來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趙老師說,所謂孝,在於恭敬。你養一隻狗,吃午餐了,把裝狗飼料的碗丟在地上,腳在地上蹬兩下,小狗就搖著尾巴來吃。對父母,不可以這樣,這是不敬?後來我買南懷瑾的論語別裁[6]及傅佩榮解讀的論孟來看[7,8],獲益良多。生活上的準則,我從論孟中找,也教學生;上某些專業課程時,在適當段落,我也學趙之玉老師,將一些論孟的道理講給同學聽。

中興大學土木系顏聰老師教導我治學態度:大二暑假我就在顏老師負責的材料實驗室工讀,那時有參加顏老師的國科會計畫,幫忙作試驗。出國前,曾擔任顏老師勞委會鷹架計畫的專任助理,回國後又在顏老師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後來在朝陽科技大學及雲林科技大學服務時,陸續一直有參與顏老師的研究計畫。多年來近距離的觀察,顏老師治學態度嚴謹,數十年如一日,毫無懈怠,甚至連星期六都還在作研究、或聽研究生上台報告及討論。顏老師現在退休了,但你到顏老師研究室找他時,他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論文或計畫。我很幸運,有顏老師可以作為良好治學態度學習的榜樣。

台大土木系楊永斌老師教導我應有社會責任:我就讀台大土研所時,晚上在志鴻館研究生室作研究時,常見志鴻館另一側有一間老師研究室燈總亮著。有一次好奇過去看,原來是楊永斌老師在作研究,當時楊老師剛從國外回來,之後有機會我就會到楊老師研究室聊聊。楊老師常建議我,未來有機會應該到國外看看,拓展視野,講了許多他國外求學情形。此外,告訴我他的未來理想,也說在國外做好沒有什麼意思,楊老師想在國內作好研究,再與研究生共同努力,將所學貢獻給國家社會。

當時我聽了非常震撼,因為我原先的人生規劃是『賺錢』。先考上研究所,拿了碩士學位,再去考土木技師。畢業後到一個五專教書,晚上到補習班兼課,技師牌再租到營造廠(現在不可以),可以有三份薪水。這樣至少先做10年賺個百萬,之後再看看是開技師事務所,或是與人合資開營造廠。反正最終目的是賺錢。

為什麼楊老師會講國家社會責任,是因為楊老師來自戰地金門,國家民族意識較為強烈有關嗎?為什麼我只想賺錢?出國讀書雖然有過念頭,但是沒有仔細想過,因為家裡沒錢,大學成績也不怎麼樣。後來我接受楊老師建議,最後出國唸書,還請楊老師幫忙寫推薦信。我的博士論文因緣際會作鷹架相關議題,回國後投入國內營造災害防治工作,將所學回饋社會,這些都與當初楊老師的期勉有關。所以每次回學校,我除了會去探望指導老師蔡益超教授外,也會去拜訪楊老師。

普渡大學陳惠發教授教導我如何突破與創新:普渡大學期間,陳惠發教授告訴我,博士研究的議題是以前沒有的東西,博士的訓練就是要能夠合理的解釋自己的研究結果,且證明自己研究沒有錯誤,講白一點就是研究結果要能以力學理論自圓其說。指導老師的責任,在協助判定博士研究的方向及方法,是否能夠做出預期的成果。

在我去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前,陳教授所已經做了可調鋼管支柱(tubular steel adjustable shore)之支撐(shore)與回撐(reshore)研究多年,鷹架(scaffold)議題較少涉獵。美國較少力學領域學者做鷹架研究,可供參考的力學資料不多。我在普渡大學前兩年的指導老師是陳惠發教授,第三年因計畫申請到的獎學金關係,指導老師換為陳教授研究群中年輕的Professor Austin Pan,陳教授改為co-chair;但因Professor Austin Pan專長為混凝土領域,故仍由專長鋼結構穩定領域的陳教授協助指導。在陳教授的指導下,我的博士論文寫了12章共約330頁,有點長,最後投稿6篇期刊論文,論文中許多具創新性的觀點,是經由陳惠發教授所指導。

所以由以上說明,可以知道我的做人態度及做事方法,基本上深受父親及學校師長的教導所影響。

二、航發中心工作經驗

2.1  無驗核的數值分析不可盡信

我在航發中心服務時發生兩件事,對個人日後研究時處理數值分析就非常小心,對單純數值分析的結果,常存保留態度。

(1) 主輪門張開事件

碩士畢業後我至航發中心結構設計組起落架小組服務,當時小組內有一個問題與結構力學組一直有爭議。飛機在進行9G Pull-up動作時(註:戰鬥機在作近距離纏鬥,若被敵機於後方緊跟,需要做小半徑迴轉,甩開敵機並反跟住敵機,一般戰鬥機常是採用9G Pull-up作結構設計。),結構力學組認為此時主輪門會因慣性力作用而甩開約一米,認為我們主輪門油壓喞筒設計強度不足,拉不住主輪門。一般9G Pull-up設計,同類型戰機主輪門約打開三十多公分。

本小組在主輪門油壓喞筒設計完後,會送交美國顧問(Counterpart)確認。我們顧問在美國是非常有名的起落架設計權威。但結構力學組用NASTRAN分析後認為我們小組有錯,要我們將油壓喞筒尺寸加大,以免主輪門大開。飛機設計嚴格控管機體總重,減重都來不及怎能允許隨意加重,這件事我到小組任職前已經吵了一、兩年,都沒有結果。不過,我們相信美國顧問的經驗,不願更改尺寸。由於結構力學組組員幾乎都是碩士學歷,且有好幾位航太博士,我們結構設計組多僅為學士及碩士學歷,差了一截,吵不過他們,只能保持靜默,就等試飛時驗證是誰對吧。

終於等到試飛這天。試飛當天所有測試數據傳至地面,結果戰機在作9G Pull-up動作時,主輪門出現了約三十多公分的張開尺寸,結構力學組NASTRAN分析錯誤。聽說最後在檢討會上,結構力學組的代表灰頭土臉的說,他們在幾個邊界條件上假設成鉸鏈,所以抵抗力變弱,致使主輪門打開尺寸較大。起落架小組的美國顧問Bob設計經驗實在太厲害了,這也不就是我們小組遇爭議無法解決時,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結果以後自有公評。

 

與航發中心起落架顧問Bob及其夫人、同事合影

 

這件事讓我覺得在進行理論分析時,要非常小心處理所有分析假設條件,否則會犯下嚴重錯誤。此外,所有理論分析必需要有驗核機制,例如使用試驗做驗核。沒有經過試驗驗核的理論分析結果,可信度一定要有所保留。

(2) 座艙罩飛離事件

另一件事有關座艙罩,座艙罩強度分析也是結構力學組負責。新飛機的試飛,是逐步且階段的進行。第一階段先在跑道上加速,加速到一定速度及距離時,機輪與跑道面呈零接觸,此時即是飛機瀕臨起飛臨界點。這時試飛員須將飛機減速,將飛機煞停在跑道頭,然後進行所有數據的檢測,這是在測試新飛機的必要步驟。

結果在進行跑道試飛測試時,整個座艙罩突然飛掉,把試飛員嚇的半死,要是試飛到天空座艙罩才飛掉怎麼辦。當然又是在進行Abaqus分析時,某些假設條件出了問題,致使座艙罩固定強度不足。幸虧有地面跑道試驗測試來做驗核,若僅憑單純的數值分析,結果是很危險的。

2.2  設計、分析、製作、安裝、測試之寶貴實務經驗

起落架小組在結構設計組角色很特殊,其實該小組應該介於結構設計組及及次系統組之間。舉凡飛機的起落架、緊急釋放、捕捉勾、煞車、鼻輪轉向,輪門油壓喞筒、機輪擺振(Shimmy)等項目都非常獨特。我在此學到整套緊急釋放之設計、分析、製作、安裝、測試等寶貴實務經驗。

緊急釋放是當起落架兩套油壓系統無法開啟時,另外一套以氣壓為主的機構,用氣壓直接將起落架鬆脫釋放,自由落體的起落架會將主輪門撞開,撞壞的輪門就不要了,以後換新。緊急釋放由駕駛座下方一直通到中機身,同軸軟鋼線會和其他設備干涉,須協調閃避。閃避意味著必須重新設計,大家當然都不願意重新設計。這種會吵架的場面需要一位仲裁者,總工程師室會派出一位人員協調,就結構圖面上干涉處討論,你讓一點、我讓一點,才能完成。

工廠製作過程中會有失敗品,要補救。如技工鑽一孔歪斜時,最快是重新拿一新鋁錠製作。但若時間不足、或沒有鋁錠怎麼辦?設計者補救方式只好要工廠將洞再鑽大一點,裝入墊片使孔洞維持原始尺寸。技工的過失會被品管人員依犯錯程度記缺點數,累計一定數量後,嚴重的技工會被解雇。

成品完成後拿到飛機上安裝,安裝過程中常見的還是與其他設備干涉裝不上去,所以又要請總工程師室的人來協調。這個協調會議是藝術,必須想好初步解決辦法後再談協調,一昧吵解決不了問題。好了,終於安裝上去,最後就是排班測試。雖然有排班時程表,但多僅供參考,因為新成品測試時間無法掌握。

航發中心在設計新飛機時,常見有試飛官來參觀。據說空軍總部希望試飛官要珍惜飛機,故要試飛官在試飛前,多至各設計單位瞭解,讓他們知道所駕駛的飛機是許人心血所完成,試飛時要多愛惜。事實上,試飛官真的用他們的性命來照顧他試飛的飛機。

當時為了解決超音速時之「豚躍現象」,試飛官伍克振上校駕駛原型機在穿越音速時,飛機劇烈振動致使右水平尾翼解體脫落,伍克振上校為爭取多一些時間,讓控制室能讀取飛航參數,並使飛機機體入海不致解體,直到最後才彈射。致使其降落傘無法開啟,身體高速直接撞擊水面,瞬間死亡,為國殉職,令人感佩。

我在航發中心學習到設計、分析、製作、安裝及測試等一連串實作經驗,對我日後從事土木工程結構研究及試驗幫助很大。此外,因有機會接觸到主輪門油壓喞筒,獲得機械液壓方面的知識,其機構原理類似MTS,就土木背景的研究者來說,此經歷頗為少見。事實上,朝陽科技大學及雲林科技大學的大型結構試驗室的大型機台及結構設備的機械設計,我就有參與,提供製造廠商專業建議。

2.3  檢查表的意義

航發中心工程師完成設計後要製作檢查表(Checklist),提供未來測試及維修的參考。我當時搞不清楚檢查表是怎麼回事,小組長要我交一份比較詳盡的及一份精簡的檢查表。當時工作非常忙,所以管他的隨便抄抄就交給小組長。直到後來試飛前做測試時,才知道問題嚴重。

那次排班在一大早,排班等待時,恰好見隔壁機棚有其他飛機正在作當天飛行任務前的測試。只見品管人員拿著一張檢查表,口唸踩煞車,機工長即踩煞車,煞車燈亮,品管人員打勾,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逐步測試。等他們處理好後,我問機工長在作什麼,他說是起飛前的測試檢查。等到飛機到跑道頭還有另一份檢查表要做,這些檢查表都要簽名保存。什麼!檢查表是這樣用,我上次亂寫一通的根本沒意義,完蛋了,會害死人的。那天回去後,我趕忙向小組長要回原先亂寫的兩份檢查表,重新花了一個星期,把真正重要的項目仔細列入,但從此瞭解檢查表的真正意義。

此外,我也發現美國顧問非常重視檢查表。飛機試飛時曾發生衝出跑道意外,造成起落架折斷,需要換新。起落架由國外分批寄來放在一個房間內,等到顧問從美國飛來後,大家看他表演如何安裝。結果這位老先生,戴著老花眼鏡,拿著檢查表依序勾選,慢慢組裝,一個星期後組裝完成。這麼簡單,誰也會,只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有沒有這樣的訓練?

迄今,我習慣將事情的進展,都列成檢查表,依照檢查表進行,做完打勾,沒做完列入後續檢查表內。每年我都會送每位研究生一本筆記本,每次MEETING交代事情時,要他們寫成檢查表式的條例,下次MEETING時,依照其表列事項逐次回報。此外,儀器操作也會先設計一份操作步驟檢查表,研究生在試驗時按步驟執行,迄今試驗儀器很少因操作而損壞。

2.4  解決問題為依據的考量

我們小組在試飛前曾出現一個緊急狀況要解決,即緊急釋放所需的一個彈簧,但國外一直未送到,該彈簧具甚高的可靠度,故價格昂貴。再過幾天就要試飛了,而飛機飛上天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小組長要我自行想辦法解決彈簧問題,他說總不能為一個彈簧而停飛吧。

實在沒辦法,我只好到台中市專賣機械五金的建國市場及復興路彈簧工廠去想辦法。挑選了比較好的賣彈簧店家大概四、五家吧,每一家挑選需要尺寸的彈簧10個左右,然後拿到試驗室去拉拉看。記得有一家品質比較穩定,勁度與規範設計值比較吻合,就使用它吧,裝到飛機上,後來試飛時沒有遇到緊急請況而使用到緊急釋放。這讓我學習到一件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工作經驗有關,若時效很重要時,解決問題辦法的周延性需取捨,在考慮失敗風險發生的機率後,立即執行。

航發中心的四年工作經驗,對我日後到美國求學、及之後的學術研究與營造工安防治等工作的推動,非常有幫助。

三、普渡大學生活

3.1  文化差異適應問題

為了解我們與美國文化間的差異,來美的第一學期,特意選在學生社區Brownstone,與一位波蘭學者ANDY住在同一間寢室;另外一間寢室的兩位室友,則是大學部的兩位美國白人。同寢室這位波蘭學者很瘦,身高約190公分,每此講話前都會先講一個聲音上揚的字well。他有兩個習慣,每天早上要泡一杯紅茶,拿湯匙攪呀攪的發出很大的聲音;此外,每天下午都要出去散步,帶著一把長長的像卓別林帶的黑傘。一個痩高的人,又沒下雨,手腕上吊著一把黑傘,走在路上看起來很滑稽。

另外兩位大學部學生就不一樣了,很愛開美式玩笑。有一天ANDY不在宿舍,兩個美國人和他們一大堆來訪的同學,其中一個叫Chris室友在宿舍客廳模仿表演ANDY這兩個動作,他的同學們就哄堂大笑。不曉得我不在宿舍時,他們是不是也在模仿我。其實我與Chris他們雖相處一學期,關係還不錯,我搬離後他們還來看我,不過我一直不太能接受他們開的玩笑。

 

普渡大學Brownstone室友及其同學來訪合影(右二為Chris)
普渡大學時期受邀至友人Morgan家聚餐

 

有些學長畢業後留在美國發展,假日也會邀請我參加家庭聚會,聚會不是potluck(註:參加聚餐時,每家各帶一份菜餚共享)、就是聚在一起打球。我發現他們家庭的生活圈,就是我們這一群老中,看起來他們不容易融入美國白人的生活圈。有時在聚餐時,會聽到某位學長現在正layoff(註:因不景氣被老闆臨時解雇,可領救濟金),請大家幫忙,若有工作機會可通知他。想想挺恐佈的,年輕時沒關係,就當換工作,要是中年失業怎麼辦,實在沒有保障。

星期五晚上我有時會到一群台灣來的同學住處,和他們在學校附近的餐廳打牙祭,用完餐後一群人走回住處,曾有幾次不好的經驗,經過立體停車場大樓時,不知道天空何處有垃圾丟下來砸我們,我們趕快閃。大概我們講話聲音太大,吵到人。想個情景在台灣,一群外勞假日在公園邊聚集,講話大聲又講一堆你聽不懂的話,有人可能會繞個路避免經過他們。從這個心態看來,東方人在美國受的待遇是人之常情,就看你是否能適應。

其實在美國還有許多類似的經驗,說這些是因為當時我在觀察自己適不適合留在美國,這關係到自己畢業後的發展。美國是世界上對有色人種很友善的國家,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是無法適應被歧視,活的有尊嚴比較重要。經過仔細觀察一年後,覺得不太能適應美國這種生活環境,再想想留在台灣的父母,離太遠,捨不得。所以,最後我決定盡快完成學業,趕快回國發展。說實話,自己的英文不是很好,講話口音永遠無法像美國人一樣。講難聽點,某天和老外吵架,想罵句髒話,發音都不準,可能還被嘲笑。不信,你在台灣找個老外,要他講幾句髒話試試看,聲音多半是上揚的,很滑稽。

3.2  回國學術研究的生涯規劃

博士快畢業前與其他系所同學聊起,未來畢業後是回台灣還是留在美國發展、找什麼樣的工作等。有些同學說,兩邊都找看看,那裡有工作就待在那裡。當時不知道他們是真的還是隨口講講,我聽起來不可思議,生涯規劃是的多麼重要的事情,人生只有一次,怎麼可如此草率。

我們春節回家過節,如果從台北回東部或金門馬祖,都會在事前規劃,費盡功夫購買回家車票或機票,不會除夕時到車站或機場,看看那裡有票可買再說。我在美國用一年時間檢討自己畢業後的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畢業後工作的地點,與他們隨遇而安的安排不同。普渡大學求學的三年裡,由陳惠發教授的指導,對於學術提升及眼界的拓展,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由於規劃要回台發展,所以博士論文選用的鷹架材料,全是以台灣鷹架產品為主,此與美國鷹架尺寸不同,就是為畢業後打算。

畢業前,我請陳惠發教授給我一些建議:『畢業後我是從事研究工作?還是投入工程業界?』。陳教授隨口回答我,你很適合從事研究工作。我和陳教授說,請老師想想,過幾天再告訴我,這對我實在太重要了,不要這麼快回答,慎重一點比較好。

 

美國普渡大學時期與陳惠發教授及師母合影
美國普渡大學畢業時與訪問學者謝尚賢博士及其家人合影

 

陳教授說我來美國第一年,還記不記得我曾問他一個問題,煩了他一個月。有一個結構穩定學問題,我去請教陳教授,陳教授說他沒有看過這種解答,我解錯了。結果我又用另外兩種方法求解,三個解都得到同一個答案。再拿去請教陳教授,陳教授說他做這麼多試驗,從來沒看過這種結果。經過一個月反覆驗證我的解答,確定沒錯,開始思考為什麼陳教授說我的答案不對,最後想通了。我去問陳教授,兩個答案都對,我解的東西是不是純理論,現實世界不存在。他說應該是這樣,很好,你自己找到解答。陳教授說我對於問題能鍥而不捨的尋求解答,具備作研究的基本精神,很適合作研究。

此外,陳教授也告訴我,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是以分析為主,只有少部分試驗作驗核,回台灣後找機會將不足的試驗做完,以確認理論分析的結果。此外,進行試驗時,試驗配置要盡量符合工程實際情況,理想性的假設作分析就可以了。當然為確認博士論文理論分析的正確性,國內支撐倒塌亦可視為寶貴的實際試驗,可多至倒塌現場收集資料,驗證理論研究結果的正確性。

我聽從陳教授的建議,回國後從事教職及研究工作,對鷹架相關臨時結構議題持續進行試驗研究,也對營造工安防治問題鍥而不捨,正如同我當年畢業前陳教授給我的建議,謝謝陳教授。此外,我也經由在營造工地倒塌現場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找到我四十歲後的人生奮鬥的目標,以及個人存在的價值。

 

陳惠發教授回台與其學生及朋友聚餐合影

四、營造工程臨時結構研究

回國後就依照陳惠發教授給我的建議,進行多項試驗來驗證博士論文中許多鋼管鷹架模板支撐理論分析結果。從1994年回國後,多年來從事的臨時結構研究大概分成五類:(1)門型鋼管鷹架模板支撐類;(2)可調鋼管支柱模板支撐類;(3)外牆施工架類;(4)系統鷹架模板支撐類;(5)新澆置混凝土載重路徑類。

這些研究的試驗,採用室內大型結構試驗的全尺寸載重試驗,或是室外全尺寸大型結構載重試驗。理論分析除了解析解求解外,數值分析則是以二階分析為主,其中(1)、(2)、(3)類研究採用二階彈性半剛性接頭分析;(4)類研究則是採用二階非彈性半剛性接頭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系統鷹架的分析比較複雜。這些持續性的研究,迄今共寫了24篇SCI國際期刊論文,10篇國內審查期刊論文,25篇國際研討會論文,64篇國內研討會論文,受邀演講72場次 。

 

鋼管鷹架與木支撐混合組搭結構之室外全尺寸載重試驗
(整體結構系統失敗前,各構件仍完好)

 

鷹架持續性的研究,早期以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Professor R.G. Beale & M.H.R. Godley的鋼管鷹架施工架方面的研究為主,Professor Godley已退休,現在以Professor Beale的研究為主。Professor Beale於2014年在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發表一篇對國際間鷹架研究的回顧論文[9],若有興趣鷹架研究可以閱讀此篇論文。可以發現持續性的研究,以Professor Beale與個人發表的論文較多,不過Professor Beale的研究其中有一部份,多是採用研討會論文發表。

此外,澳大利亞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土木工程系系主任Professor Kim Rasmussen研究群,近幾年針對鷹架或然率方面進行研究。香港理工大學陳紹禮教授(Professor S.L. Chan)有關二階分析於鷹架應用研究、竹棚架結構安全性研究,其也與同系鍾國輝教授(Professor K.F. Chung)進行有關框式鋼管鷹架研究。美國方面,則以Ohio State University之Professor F.C. Hadipriono營建管理觀點進行臨時結構倒塌的災害調查研究。這些研究資料,Professor Beale在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發表的論文中均有提到[9]

 

普渡大學期間與訪問學者陳紹禮教授合影
研討會與雪梨大學土木系主任K. Rasmussen教授合影

 

(下期待續)

 

 

參考資料:

  1. “國軍王牌部隊『抗日鐵軍』第74軍戰史”,1937—1949,余吉著,知兵堂,2012。
  2. “突擊抗戰特刊1--七四軍戰史”,華文專業戰史雜誌,2005。
  3. “國軍名將張靈甫”,霍治安著,高手專業出版社,2014。
  4. “蔣介石王牌悍將張靈甫傳”,鍾子麟著,團結出版社,2008。
  5. “張靈甫之謎”,張新蠶著,東方出版社,2014。
  6. “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著述,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7。
  7. “傅佩榮解讀論語”,傅佩榮著,土緒文化,民國94年。
  8. “傅佩榮解讀孟子”,傅佩榮著,土緒文化,民國94年。
  9. Robert G. Beale, “Scaffold research — A review,”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98 (2014) 188–200.

 

 

 

彭瑞麟 小檔案

學歷

美國Purdue University土木工程博士(1994)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結構組碩士(1986)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1981)

經歷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主任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教授
技術合作處技術服務組 組長
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副教授
考試院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及普通考試 典試委員及命題及閱卷委員
勞動部推動勞工安全衛生優良公共工程及人員選拔評審委員
勞動部鋼管施工架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學術科題庫命製人員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土木工程及建築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認證委員
台灣評鑑協會 評鑑委員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之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委員
勞動暨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之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副總編輯
結構工程月刊 委員
中華民國營建管理協會中區分會 會務委員
玉樹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建順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顧問
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發中心結構設計組起落架小組 飛機結構工程師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