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1 期 焦點人物

與世界一流共舞

孫以濬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顧問

 

 

 

去年11月回母系演講,向同學們提起一直沒忘記的學號645138,才驚覺原來距離入學台大土木,已經40載。演講前賴勇成教授提及為杜風電子報撰稿一事,之後廖文正教授又積極聯繫,盛情難卻,乃提筆將這40年間的一些抉擇回顧一番。

那些年,我們一起作夢的同學

我們這屆同學中出了幾位名人,像是小巨人楊秋興(前省議員、立法委員、高雄縣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蔣偉寧(前教育部長、中央大學校長)、曾大仁(交通部政務次長、鐵工局長、高公局長、國工局長)、崔湧(前遠東航空董事長、易飛網ezfly創辦人),其中多數並非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其他同學在國內外各領域有卓越表現的不勝枚舉,但基本上印證了在學時的成績與畢業後的成就無關。

 

IMG_6997.JPG
1979年大學畢業紀念冊中的班級團體照

 

土木工程涵蓋面廣,一般來講主流領域是結構工程,同學中選擇往大地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運輸工程或營建管理發展的倒也都有。同班同學往交通運輸領域走的,連我共有4位。

大學畢業前我就選擇走交通運輸領域,主要有幾個原因,遠因是國小在台北唸書時期就切身感受到交通問題太多,尤其是公車的脫班、過站不停、擁擠不堪、服務品質低落、到站時間無法掌握等,深受其害之下立志長大後要改善交通。

近因有二,一是大二升大三暑假參加「國家建設研習營」,參觀當時執行中的十大建設,其中六項都屬交通建設,深深體會到交通運輸工程的重要性。另一是課堂學習中感覺到土木領域的研究對象多是相對冰冷的物體,像是鋼筋混凝土、岩石土壤、水流水文等,而交通運輸相對更親近人與社會。人文與工程的結合,解決民生「行」的問題,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當年出國留學的風氣還頗盛,同屆申請到美國加州唸研究所的最多,柏克萊就有7位、史丹福有4位。不論是否出國,同學後來絕大多數在事業上都是從事土木相關的工作,轉行的並不多。

畢業後的第一個選擇

在台大求學期間,因為有台灣一流的學生互相激盪,所以胸襟擴大,沒將眼光放在追求一些小確幸上面。大學畢業時,自己設定的未來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交通專家。背後的目的是希望能運用最佳的整體解決方案,具體改善交通環境。成為世界一流的最佳途徑,我認為是進入世界一流的團隊。

因此畢業後就先選擇申請去世界一流的研究所,也如願進到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柏克萊的運輸工程研究所學程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對我來說,唸大學最重要的是選同學,所以要進台大,而唸研究所最重要的是選老師。

我在柏克萊的指導教授是美國運輸研究委員會(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的主席,第一次見面他就問我:「未來是否想待在學校做研究?」我說:「我想解決實務的問題。」他說:「那你不需要唸博士。」

柏克萊的大牌教授們讓我大開眼界,資深教授照樣每學期準備新教材,從不炒冷飯,內容多是新發表的論文,涵蓋世界各國的頂尖研究成果,而各重要期刊裡的參考文獻中到處可見他們的大作。

進入顧問團隊

碩士畢業後,我的短期目標是先吸取實務經驗。決定在美國找實務工作後不久,很幸運獲聘進入一家在舊金山灣區的中型交通專業顧問公司(TJKM),主管們幾乎都是柏克萊畢業的。在這裡我接觸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交通專業工作,也先後取得了加州的交通工程師及土木工程師執照。五年後面臨下一個抉擇,是要繼續留在這熟悉穩定的環境,還是另找機會進入更大型的團隊、參與更大型的計畫。當然後者是我一直渴望的。

1987年美國最大的公共工程建設是規劃設計中的波士頓中央幹道計畫,該計畫的總顧問團隊是由Bechtel及Parsons Brinckerhoff共同組成,Bechtel(貝泰)是世界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剛好該團隊招聘交通工程師,我也就順利應徵進入Bechtel,並舉家遷往美東。中央幹道計畫是將穿越波士頓市中心的一整條高架州際高速公路地下化,大幅更新市區環境,並新建一條跨港海底隧道連接波士頓國際機場。

 

波士頓中央幹道計畫Before與After的比較

 

此計畫牽連層面甚廣,包括地鐵、海港、機場、高速公路、市區道路、都市開發等,光公部門對口就有市政府、州政府、聯邦政府三個層級的多個單位。數百人的總顧問團隊,還找來包括MIT教授在內的多個專業機構參與規劃設計,因此在專業上的學習與成長不在話下。大型建設少不了有推動時程的壓力,除加班是家常便飯外,還需忍受波士頓漫長冬天的冰雪。

在Bechtel我後來又有幸參與了其他幾項世界級的大型交通建設計畫,過程中和許多世界各國的一流專家們合作,也達到了我參與大計畫、大團隊累積經驗的目的。因為參與計畫的地點涵蓋歐、亞、美三大洲,一年中平均有半年都在外出差,記得兒子出生才剛滿月,我就外派到希臘雅典去協助當地的捷運建設計畫。

 

在Bechtel參與的大型計畫:希臘雅典捷運、香港九廣鐵路西線


在Bechtel參與的大型計畫:舊金山灣區捷運延伸、美國自動化高速公路

 

Bechtel外派任務中有三年半是派駐在台北,加入台北捷運總顧問團隊,期間認識了多位台灣交通界的同行,也埋下後來回台服務、加入鼎漢的種子。台北捷運總顧問工作中除跟逾百位外籍顧問共事外,還有本地顧問團隊以及捷運局團隊,許多都是一時之選,而大家合署辦公更是落實技術移轉的最佳模式,這些都奠定了日後台北捷運備受肯定的基礎。

我在1995年潤八月前夕,向Bechtel請辭回台加入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常有人會問我為何會選擇回到台灣,我都回說:「為了報效祖國。」這也是玩笑、也是事實。在國外工作即使是完成大型計畫,成就感總是虛的。

在鼎漢服務19年,包括擔任董事長前後共14年,和團隊中的高手們一起成長,也很榮幸帶領公司於民國100年獲得我國中小企業的最高榮譽—國家磐石獎,係當年全國唯一獲獎的服務業企業。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交通顧問業務的拓展,向外推廣台灣的交通建設與管理經驗,使鼎漢業績得以涵蓋歐、美、亞、非四大洲,也分別在香港、澳門、上海成立了分公司。

進入捷運公司

同一個職位在任14年無庸置疑是太久了,因此我在2014年中選擇將鼎漢董事長職務交棒,這在鼎漢不足為奇,因為鼎漢的主管們向來是以接力賽的方式在交替。在心中還充滿鬥志的情境下,賀陳旦董事長推薦我去台北捷運公司服務,我也就選擇欣然接受了新的挑戰。

台北捷運是讓台灣人驕傲、外國人讚許的系統,營運可靠度屢獲評鑑為世界第一,而北捷公司確實可以誇口是世界一流的公司。台北捷運也創造了一種令人稱道的捷運文化,這種外部看到的文化,在北捷公司內部是以另一種樣貌呈現:高效、認真負責、極富團隊精神。

加入北捷公司對我而言是投身所愛,當然也希望在專業和經營管理上能發揮所長。初到任時我與主管們分享:「未來不進則退,須要與時俱進,追求更上一層樓」。北捷公司經營的根本是人才與系統,而第一條捷運木柵線1996年通車至今已20年,可見人才更迭、系統更新都是當前必須重視的挑戰。

擔任北捷總經理期間,和同仁們一起面對了許多挑戰,也共同開啟了一些新契機,像是全面調整了薪資結構,特別是將偏低的基層員工薪資水準一次調高10%;完成了板南線頂埔段的通車;構建了新的公司發展策略地圖;完成與工會協商修訂13年未改的勞資團體協約;推出第一版台北捷運行動APP;提出貓纜票價調整方案、小巨蛋振動基準與罰則方案、兒樂星光方案等等。

還着手推動了多項「固本」與「前瞻」的新計畫,像是凝聚員工向心力計畫、風險管理策進推動計畫、實體及虛擬通路整合計畫、置物櫃推廣建置計畫等等。

2015年北捷在MKBF(Mean Kilometers Between Failures)這項可靠度的國際關鍵指標上達到471.8萬車廂公里,首度超越461萬車廂公里。這代表什麼意義呢?如果一列6節車廂的捷運列車由地球開到月球再回來,大約就是行駛了461萬車廂公里。也就是說北捷列車可靠營運的平均行駛距離已超過來回月球的距離,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破紀錄績效。

 

北捷虛實通路整合 
北捷車站置物櫃推廣建置

 

2015年8月選擇離開北捷時,我與夥伴們分享:「雖然共事時間不長,卻是很深的緣份,感覺像是與各位已相處了好多年的時光。我尤其感謝每一位主管與同仁對我毫無保留的支持與協助。人生旅途,要經歷無數次上車、下車,每位上車的人,早晚都會下車,只是有人先下、有人後下。」我選擇先到站下車了。

進入淡江大橋團隊

橋樑設計不是我的專長,但去年8月中剛出爐的淡江大橋國際競圖得獎團隊的設計短片深深吸引了我,一看就知道這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級的新地標。它不僅將是全世界跨距最長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也是精心結合結構設計與建築美學的藝術品。

那時剛離開市府團隊,本想多休息一段時間去國外走走,沒想到在8月底去武陵農場度假路上,收到曹壽民董事長來電,邀我明天就加入中興顧問公司協助淡江大橋團隊。

在事業上和專業上,我一直在意的是要「做有意義的事」。如期如質完成淡江大橋顯然是有意義的事。於是我9月初就加入中興開始參與淡江大橋計畫。

淡江大橋團隊主要包括中興、德國LAP (Leonhardt, Andrä und Partner)、英國ZHA (Zaha Hadid Architects)。LAP是世界知名的橋樑結構設計專家,全球各大洲都有他們設計的斜張橋;Zaha Hadid是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此次將雲門舞者跳躍的流動融入橋型設計。這團隊創作出單塔結構影響夕照最少又可讓淡水景觀加分的設計。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第一名作品
(業主: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北區臨時工程處,團隊:中興/LAP/ZHA)

 

國際團隊合作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溝通,文化及認知差異容易造成誤解與誤判,故需不斷地磨合與融合,在這計畫中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團隊內部的橋樑。淡江大橋在設計上又特別複雜,不僅需服務一般快速公路的車流,還要滿足輕軌、機車、自行車與行人通行的需求,且需兼具運輸及觀光功能。

四十年後,給學弟妹的一句話

2015年11月23日我在母系對交通組研究生演講的最後一句話就是:

「Think BIG, Think GLOBAL」

勉勵同學們在未來的抉擇上能放大格局、放眼世界。凡事由大處著眼,由小處著手時才不至於畫地自限。凡事由全世界的高度思考,才不至於變成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井底之蛙。反向操作也行,先由小處著手、在地出發,再多省思如何放大放遠。

未來不論走那一條路,都需要努力才能實現夢想,有努力才有條件、有條件才有選項、有選項才有抉擇。

40年來,大大小小的人生抉擇無數,工作上也有幾次轉換,雖還沒完全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但至少曾經是幾個世界一流團隊的成員。這些與世界一流共舞的經驗,以及從過程中得到的收穫,可以用一句話來歸納:

「群賢共舞金不換、堂堂溪水出前村!」

 

 

 

 

孫以濬 簡歷

學歷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運輸工程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

現任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顧問
中華民國運輸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智慧運輸協會常務監事

曾任

台北大眾捷運公司總經理
悠遊卡投資控股公司董事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鼎漢滬通工程諮詢(上海)公司董事長
行易網科技公司董事長
鼎華科技公司執行董事
中華智慧運輸協會理事長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美國Bechtel(貝泰)公司主任運輸規劃師
美國捷運顧問公司資深技術顧問
美國Bechtel/Parsons Brinckerhoff公司資深交通工程師
美國TJKM運輸顧問公司計畫經理

資格榮譽

亞太工程師(土木工程, APEC Engineer)
國際工程師(土木工程, IPEA Engineers)
中華民國土木工程技師
美國加州註冊土木工程師
美國加州註冊交通工程師
中華民國運輸學會運輸獎章
美國運輸工程師協會(ITE)傑出青年顧問獎
台大土木傑出校友獎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