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專業和熱忱成就團隊

臺大土木系傑出校友—曾大仁博士訪談

土木四 蘇品齊

曾大仁博士於今年校友大會上接收陳文章院長頒贈土木系傑出校友獎

微悶熱的早晨,曾大仁博士,目前也是營管組的兼任教授,和藹親切的坐在校友會的辦公室裡,與我們面對面侃侃而談,時間仿佛回到了70年代的椰林。

臺大生活

最初進入臺大的曾大仁博士原先就讀的是物理系,由於考量到念土木系,以後找工作較為容易;一般人普遍認知,物理系畢業後的可能出路,以擔任老師居多,故毅然選擇轉系投身成為土木人。
就讀土木系的過程中,曾大仁博士認為大學部對學生的訓練,提供的是一種通識學習的環境,從基本的知識進到專業領域。例如從水文學到都市計畫,同學們可以在各個領域獲得不同基本訓練,也得以知道各個領域各自想要解決的問題;而臺大土木系正是提供了這樣良好的通識教育環境,可以增強同學們在與不同專業領域合作時的連結性。隨著升上高年級,受到歐晉德教授的啟發,那時候對歐晉德教授所開授的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課程,特別感到興趣,對於上課的內容特別投入,為日後繼續往大地工程領域鑽研埋下了種子。當時的大地工程組,在臺大土木所還未獨立自成一組,是分在結構組底下的力學乙組,而大地工程與其他土木工程較為不同,通常是對於天然材料施作、分析,因此需要更了解在施工現場的地盤特性,才可以掌握更有利的施工方法。看著曾大仁博士講到此處時眼中的熱忱,我想這便是大地工程的魅力所在吧!

進入業界和赴美留學

曾大仁博士學士班畢業當年即已考取高考,並於臺大畢業旋即入伍,退役後則是先選擇進入中興工程顧問社服務。工作的過程中,發現設計實務與大學所學頗有不同,工程實務上較不會注重設計背後的脈絡與原理,加上當時同期的同學們,先後赴海外留學的比例極高,也讓曾大仁博士開始思考出國深造的可能性;決定在工作之餘準備相關申請資料,也順利申請上UC Berkeley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的方向打算以岩石力學和工程地質為主。當時原本想要找岩石力學領域的大師Richard Goodman教授作為指導老師,遺憾Goodman教授當時研究計劃較少,轉而請James Mitchell教授擔任指導老師。讀研的過程中,除了工程知識、專業上的充實,曾博士認為重要的是學到了怎麼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奠定了他日後在國道新建工程局 (以下稱國工局) 領導團隊以及後續許多重要管理職位的基礎。
關於在美國的留學生活,曾大仁博士和我們分享說他當時出國其實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方向其實還沒有多想,便是享受好UC Berkeley這個一流的學術、教育殿堂所提供的訓練過程,自然而然地便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曾大仁博士也提到,一般臺灣學子到了美國後,因競爭環境使然,會變得很拚,通常都會把功課念好,全心投入在研究之中;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選擇。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曾大仁博士輕輕地微笑,說那雖然是很辛苦的過程,但也是很值得、愉快的記憶。

返臺為社會服務

在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之前,曾大仁博士已與現在的夫人劉佩玲教授 (現任教於臺灣大學應力所) 完婚,同赴UC Berkeley留學。當時,在他們的觀念中認為出國留學便是好好地完成學業,學成後歸國服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其實在UC Berkeley將屆畢業之時,Mitchell教授便曾主動詢問曾大仁博士有無求職上的需求,並提供了石油相關產業的工作機會,但曾大仁博士最後仍選擇回到臺灣繼續他的生涯發展。
回到臺灣後,曾大仁博士思索了一陣自己想要做甚麼,相較夫人劉佩玲教授目標堅定想要回到校園服務、從事教職,博士提出了一個我覺得十分有趣的觀點:和相愛的人要一起繼續生活數十年,若是兩人都在教書,那生活上的話題想必十分單調;然而若一人在學術界努力,一人在實務界打拼,或許可以激盪出生活上較多不同的火花,且在實務界也可以面對許多不同的挑戰。而由於曾大仁博士在臺大畢業時早已取得高考資格,適逢當時國道興建亟需大地工程、隧道工程的專業人才,曾大仁博士便毅然決定進入國工局服務,而此一待便是數十載歲月;也逐漸從團隊裡的第一線工程師、小主管,逐漸成長成為了整個團隊的領導者。

曾大仁博士於國工局服務期間 (國道三號工程木柵交流道施工現場,本照片由已故的齊柏林導演所拍攝)

實務經驗:從五楊高架到ETC收費系統

從第一線的工程現場,到越來越大尺度、越來越複雜、越需要各領域專業整合的工程問題;曾大仁博士而後歷任國工局局長、高公局局長、鐵路改建工程局局長、營建署長、交通部政務次長、桃園機場公司董事長等重要職務,帶著團隊完成一項又一項的挑戰,而其中五楊高架工程、國道ETC電子里程收費等項目更是廣為人知,而ETC更是受到社會輿論與各方挑戰。曾博士不疾不徐地向我們解釋,交通的問題非常庶民化,與使用者距離非常近,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的經驗、觀點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
也因此交通相關的政策特別容易受到社會質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中也不無正面意涵;任何一項重要交通政策或交通建設,其所產生的社會回饋也將是巨大而快速的。
五楊高架當時被要求縮短工期,便是一項計畫的政策目標。當時(2008年計畫定案時)臺北到桃園的交通壅塞不堪,實不應該是國家首善地區主要聯絡道路的常態;隨著五楊高架的完工,也使壅塞狀況很快地得到緩解。「交通的問題很容易被罵,但一旦解決了,也可以很快地得到回報;真的做不好便再去傾聽,努力去解決,交通問題永遠不會有最好的答案。」曾大仁博士笑了笑說。
談到容易被罵又永遠沒有最好的答案的交通政策,不得不提及爭議連連的ETC系統。曾大仁博士和我們解釋,ETC的計畫牽扯許多問題,涉及到太多利益的分配;在規劃初期,大家認為ETC所連結電子支付系統,背後所衍生巨大利益,引發多家廠商競爭,局勢非常複雜。然而在執行過程中,第一代系統的裝機率在遭遇瓶頸後,成長緩慢,進入全面計程收費遙遙無期。但原有的過站收費機制並不合理,那樣讓很多地方是收不到費的 (譬如有很多短程使用者,只要不經過收費站,就其實可以免費使用國家投入很多經費建造的建設);而對於這樣的問題,唯一解決的方法是計程收費。譬如,以往臺南的民意代表便屢屢要求要廢站,認為臺南縣市內四個過路站收費站太多;但同時又認為高速公路的服務品質不可下降,也不應該以稅金來維持其服務品質。而要真正落實高速公路里程計費,其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在於收費裝置;如果裝機率太低,那根本上就無法達到ETC的系統營運,更遑論計里程收費的設計。因此,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讓民眾可以免費轉換至ETC的系統,以提高ETC的使用比例。當時的廠商是遠通電收,遠通在計畫已虧損極大的情況下,最後仍答應進行系統轉換,這其中其實也不免許多困難。


在處理完裝機使用率的問題之後,里程計費仍舊是一大難題。高速公路原本便以服務中長程的旅運服務為主,通勤服務為次,而後來在計程收費系統所搭配的20公里免費優惠是政策妥協下的結果 (雖然這並不真正符合里程計費的精神)。在以往過站收費時期,有三分之二的高速高路使用者是收不到錢的;相對而言,其實是三分之一中長程旅途的使用者在負擔大家的使用費用。當初在政策制定時,高公局也有做過調查,民眾有百分之七十普遍認同里程計費,但一旦自己真的要從免費變成要付費時,大家的反應又不一樣了。所以當時高公局採用切香腸策略,從五公里、十公里慢慢到二十公里優惠測試一般民眾的接受程度,最後決定讓原本三分之二不用付費的旅次中有一半的人需要付費,並以此試算在總收不增加的情況下,可以減輕中長程旅次的負擔。第二段香腸則擬在一段時間過後,再提出二十公里優惠是不是合理的討論,漸進式地去檢討落實完全計程收費。所以交通規劃和相關的政策永遠不是單純的理性和數學,如何去傾聽使用者、與其溝通,策略性地引導思維和創造接受度,有時候更是計畫成敗的關鍵。
找到了交通建設與群眾的平衡點,曾大仁博士也在這些複雜的實務問題之中找到了樂趣與熱忱,相信著只要堅持尋找,「問題的解答永遠比問題本多。」

臺灣公共工程環境與未來展望

身為饒富經驗的工程界大前輩,曾大仁博士認為,臺灣公共工程面臨的困境最後仍需靠政府解決;政府如何去形成需求,業界如何去提供服務,應該設法去讓工程的市場供需回到相對穩定的狀態。目前整體臺灣公共建設產業年產值約在3000億到4000億之間收縮,如果要一下子把需求拉高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會同時造成就業市場的不穩定)。相對而言,臺灣未來的新興工程的缺口不大,臺灣既有建設、服務系統的更新、維護和管理優質化的需求逐漸增加,有許多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都已進入需要維護的週期。一項工程的生命週期,只有5%發生在設計施工階段,然而學校教的都是這方面的事情,至於怎麼去管養、維運、補強既有的工程建設,對於當前的臺灣而言可能是更為重要的,也需更多人來注重這個面向。BIM的技術對於較早前的建設可以如何應用?舊的資料該如何更新使用?很多工程管理的相關問題都需要再進一步探究,甚或可能又再有創新的想法和發揮。如何將這些問題轉換為符合社會期望的範疇,反映工程營運、更新、管理的市場價值,或許也是值得學校教育去注重視的。


給莘莘學子的話:持續學習、領導力、成就

分享了豐富的實務經驗,曾大仁博士不忘提點年輕如我的學弟妹們幾項須具備的重要特質與能力的養成。首先是持續學習,要做好繼續學習的準備,隨時準備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即使不是自己專業的領域,有一點基本的知識會讓合作更為順利、讓計畫更可能成功,不要排斥去學習新知。
再來便是領導力的養成,土木工程領域往往需要一整個team來一起完成工作。不管在學校或是進入職場後,怎麼樣去學習、會慢慢形成、慢慢了解怎麼當一個team leader幾乎是不可迴避的。因為工程上總是會有需要去整合大尺度的計畫,身為一個工程師也不可避免地要去養成作為領導者的能力。而一旦進階高階主管後工作上會再區分出多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把事情做出來,再來是將組織架構好,然後是定位自己應該扮演怎麼樣的一個角色。在基層領導通常是技術力的領導,再往上走就是在領導一群人,讓別人信服,這時候除了專業領導還有行為領導;再更往上就不只是領導一個小組而已,還要有目標跟願景的領導。任何的機構在領導階段的教育,其實時時都在發生,離開學校的學術環境後,每個人的工作環境和角色不同,面對的挑戰不同,也會需要不同的技能配備。
人生的成就來自於對事情產生認同,對於所投入的事情有成就感。馬斯洛理論的金字塔理論說:先求有溫飽,再講求可以吃得好,為單位、團體所接受,再進一步是感覺自己是被肯定的;至於第五個層次是要真正創造自己生命中的價值,其實有點抽象也頗難達成。然而至少就前面四個層次,如何讓大家有工作的目標、看到願景,是領導人的能力;如何讓大家有視野與憧憬,領導人要很清楚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事情,並且要找出方法。「這些或許是和Engineering較無關的,但是需要理解的課題。」
「土木系本身是和民生需求最接近的工程科系,最有機會在將來和大家生活產生關係。做有用的工作可以很快對社會、對民眾產生幫助,要做好準備不斷與不同人、不同對象互動,不要排斥跟別人溝通,先培養自己當一個好的team player,最後也會有機會變成team leader!」
懵懵懂懂,我看著坐在眼前對臺灣工程界貢獻無數的曾大仁博士、教授、學長,默默期許自己與同世代的土木同學們能夠師法曾大仁博士,在未來為臺灣,這塊我們深愛的土地貢獻一己之力,能臺灣變得更好。十分感謝曾大仁博士接受本次的杜風專訪,相信其求學經歷與寶貴的實務經驗定能鼓勵更多的土木人持續努力!

曾大仁博士小檔案: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土木工程博士1989

臺大土木工程系學士1979

桃園國際機場公司董事長2016-2018

交通部政務次長2015-2016

營建署署長2014-2015

鐵工局局長2015

高速公路局局長2010-2014

國道新建工程局局長2008-2014

國道新建工程局科長、主任、處長、總工程師、副局長 1990-2008

 

榮譽:

2019中技社六十周年技術貢獻獎

2018中華民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

2016總統府四等景星勳章

2016交通部交通獎章

2015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業工程獎章

2012中華民國道路協會金質獎章

2004中華民國營建管理協會傑出營建管理人員

2003中華民國隧道協會優良隧道工程師獎

1993中華民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