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2001

B87 許聿廷

讀自己以前寫的東西,總是會引來一陣頭皮發麻地尷尬……

究竟是怎麼開始的呢?其實已經搞不太清楚了。雖說那時候「杜風」已是臺大土木的傳統,但主要就是由系學會發行,怎麼樣的型式、內容其實並沒個準,出刊的時間、頻率似乎也並不一定,通常好像也就是一年一刊?只記得好像是前幾屆的學長姐有出了一份報刊形式的杜風,印象中是兩張全版的報紙,內容有專訪大陸工程殷琪董事長。

到了我們這屆的系學會,不記得是誰提議要出「一本」杜風,裡面除了一些比較專業的報導之外,也收錄各式各樣同學們的創作、記事、記遊、經驗分享,由系學會文宣組來負責編輯作業。那時候我們文宣組的陣容頗有規模;在卷一組長明郁的帶領下還有七個小組員:怡芸、怡君、浙仁、志宏、郭剛、閥哥 (律翰) 和我,且裡面有一半的人都有拿過書卷獎喔~真是個優秀的團隊呢!

我們大概訂出了幾個大主題,分別取了有點假掰的標題:「老地方」是土木專業相關的採訪和報導;「腳印、足跡」包含有關交換、實習的心得分享,還有遊記、社團活動點滴;「夢中人生」和「打開的窗口」分別是長篇小說和散文作品;「風和雨的聲音」則是新詩創作;「異想世界」是關於電影賞析、評論;最後在「映像工坊」中也收錄了一些素描、漫畫畫作。一如我們最正的會長大人雅貴在內封面「會長的話」提到,雖然我們是理工科的學生,但同學之中臥虎藏龍,允文允武、各擅勝場,也正是臺大土木一直以來的傳統!

文宣組頭號美編高手浙仁設計的素色系封面 (有些暈漬應是咖啡打翻或被雨淋到,非原設計)

已為人母但還是跟當年差不多正、正到不行的會長大人的話

不太記得當時是怎麼分工了,專訪、邀稿、美編、排版、校稿以及各種雜項的聯繫之外,各自也要貢獻一些稿件。自己倒沒真想過要編出一本多高水準的刊物,不過,那時候大家感情很好,一起做什麼事情好像也都特別有幹勁。「老地方」裡面的兩篇專題報導,一篇是在寒假時採訪了臺北市捷運局毛淞鶴、張榮志和張辰秋三位副總工程司 (張辰秋副總工後來在交通組攻讀博士,變成了我們的學長!) 和我們暢談捷運路網設計、系統選擇、營運策略等議題,當時還談及2021大臺北地區整體路網的規劃目標以及臺北捷運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許多人性面的思考;另一篇則是請學校總務處營繕組的王奎武學長帶我們參訪即將完工的新體館,對於館內的介紹、施工過程進行報導 (後於2001年4月完工,並於下半年正式啟用)。

一共一百頁再多一點,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大三那年的寒假、春假就在忙這事和杜鵑花節吧!有些可惜的是,經費之故,後來整本是黑白印刷,但我們在編排時沒想得很清楚,也不懂印刷對於色、像素細節的要求;一些原本在word檔中「假會」加入的編排設計,實際印出來卻有些悲劇……那時候除了這本杜風,我們在系學會每個月也會寄發電子報 (其實也就是純文字的email),通知一些關於系學會活動的公告、紀錄,或是寫些可能只有我們那屆同學才看得懂的小笑話。

後來,其實不太確定後面幾屆杜風的運作狀況。那是到了2007年張國鎮老師任系主任時,當時任副主任的謝尚賢老師將杜風改為網站電子報的型式,並由系上統籌內容的編輯、發行,在2007年10月發行了第一期的杜風電子報;而後每月一期,一直到這個月的135期。自己在十幾年後,因為種種機緣,又接下了杜風編輯的工作。

2001年,那是個還在用3.5吋磁片的年代,自己還沒有手機,同學中大概也還沒有人有數位相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影像紀錄、傳輸上的限制,大家似乎更認真地寫些東西。雖然現在再翻出來看,可能就還是本學生刊物,很多地方都還不是那麼成熟,裡面不免有些裝腔作勢的自溺。然而,那也就是紀錄了那時候的我們,那些關於青春的姿態和面貌。

21歲的時候,好像多懂了些事情了,又或者自以為懂得很多的事情,對社會、對世界懷抱著想像,卻有更多的不確定感,還在苦苦思索著研究所究竟要讀什麼、未來是不是真的要出國,或許還有一點遠大的使命感……那時候,相信愛情的美好、友情的堅摯,聽孫燕姿、莫文蔚、五月天、周杰倫……那年的五月,大土盃在義守大學,我們自己開車南下;回程的路上,車上廣播撥放酷玩樂團Coldplay的Yellow,那像是Richard Linklater《年少時代 Boyhood》的開場。然後,一轉眼地,關於人生,我們好像又再多懂了一些。

扉頁「老地方」和「腳印、足跡」,還有不知道誰想出來的很假掰的文青式呻吟
「老地方」:臺北捷運局訪談 (左) 與臺大新體館介紹 (右)
現為臺大醫院婦產部醫師的怡芸分享升大三暑假期間為期一個月的北歐自助行

同學們的新詩創作
黑白塗描:漫畫與素描創作
在結尾寫了很白癡的編輯感言,真不知道那時是怎麼想的,可能因為自己真的很敬愛B87級「土木第一帥、冷門、鏘鏘鏘」陳友寧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