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Umeå交換!

B02 黃悟淳

(原文並同時刊載於作者個人部落格 https://blog.chwen.im/?p=199)

瑞典配色的代表IKEA

你去北緯63度的地方交換?!幹嘛跑到瑞典?

當初就是想交換到一個和臺北完全不同的地方:氣候不一樣,人口、城市尺度、社會組成、食物、生活方式都不一樣的地方,而我成功了。Umeå (優蜜歐/于默奧/念起來像’烏米喔’)有12.5萬居民(2017),占地約5,000平方公里。以人口來看,Umeå在一些人眼裡甚至稱不上城市,然而它是中北瑞典最大城市,吸引附近居民移居此處求學、求職,或週末購買生活所需物品及服務。Umeå大學和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LU)坐落於市中心東方約6分鐘車程處,帶來非常多瑞典及國際學生,對城市的發展舉足輕重。Umeå位於瑞典東岸,與芬蘭城市Vaasa隔波羅的海相望。坐落於北緯63.8°,還算不上北極圈,但冬季已是冰天雪地,有時氣溫會下探零下25度,抬頭不時就能看到跳舞的極光。



秋天的Umeå

受惠於大學的國際化程度和瑞典較開放的移民與難民政策,這個城市的人口雖然不多,組成卻非常多樣。除了來自瑞典不同城市、北歐、歐盟國家的學生,來自美加、非洲、俄羅斯、南亞(印度、孟加拉)、東南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伊朗、敘利亞、中日韓的移民或學生隨處可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衝撞和包容,讓這個城市充滿開放、改變的氣氛。披戴頭紗的新聞主播和郵差,或擁有南亞深邃五官的理髮師,官方和民間為移民安排的語言課程、文化、體育活動、工作機會,在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都能輕易見到。雖然和世界趨勢相符,瑞典反移民的極右勢力逐漸上揚,然而總體而言,包容接納移民和難民,仍是瑞典社會主流價值。

很可惜,這裡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食物。三分之二的日子裡,Umeå氣溫小於10度,蔬果長不出來,加上波羅的海缺乏漁獲,大部分的食材仰賴進口,無法創造美食佳餚;瑞典較有特色的食物,如肉丸配果醬和肉桂捲,大家都可以在IKEA品嘗到。然而,入秋時森林隨處可見的藍莓與越橘都可隨意採摘製成果醬,臭名昭彰的臭魚罐頭(Surströmming,鹽醃鯡魚,打開會爆炸的生化武器)也起源於附近的漁村。

在住宿社區Ålidhem出門就看到的極光

 

瑞典人都好高喔!會不會有距離感?

轉機後十小時,我抵達斯德哥爾摩Arlanda機場,開始瑞典生活的第一頁。我發現瑞典人好安靜,即使許多人正候機和接機,卻少見親友間聊天,或者見面後激動相擁。初來乍到,可能會以為瑞典人冷冰冰的,其實他們內心是非常熱情,只是因為害羞而顯得不太容易親近,簡單說就是悶騷!有一次搭公車時,我和朋友聊到瑞典的流行音樂,聊了一陣也就忘記了。這時,左後方傳出手機撥出很大聲的音樂,我起初不以為意,任憑那位乘客自己嗨。沒想到按耐不住的她,最終鼓起勇氣尷尬地告訴我她聽到我們的討論,想要跟我們分享她最喜歡的瑞典樂團,才把音樂放很大聲想引起我們注意。所以,當你以為瑞典人對你的存在不聞不問時,其實他們正在偷偷觀察你!

然而大多時候,瑞典人習慣且很喜歡保有自己的空間。我的博後朋友剛來Umeå時,同事把雙手張到最開,向四面八方畫出一個超大的圓球,告訴朋友這就是瑞典人的bubble,不該過於靠近的身體界限,相對於許多在此念書法國人,見面就親臉頰,這真的是非常遠的距離啊。想要打破這個bubble,最快的方法就是在週五晚上和他們喝酒party,緯度高的地方,冬天日照短、夏天太陽不下山,無論耍憂鬱或徹夜狂歡,喝很多酒都是很合理的。喝開以後,他們會變成另一個人,泡泡被戳破,突然很能聊天,你就可以知道他平常心裡藏了多少祕密,又觀察你多少的舉動了。

我的瑞典朋友Simon

為了控制飲酒問題,瑞典的酒是由國營專賣店systembolaget販售,在網頁上他們開宗明義告知大眾,systembolaget的設立就是為了讓你不要喝太多。店家在週間只開到七點,星期六開到三點,星期天不開,酒價普遍偏高,尤其是高酒精濃度的spirit,如果要買一手、一箱啤酒,那就是單價乘以6、乘以24,一點折扣也沒有。週五下班下課後,常看到人們成群走向systembolaget,為了週末狂歡作足準備,錯過的話,就只能在超市買酒精濃度小於3.5%的超市酒,說真的,那只會越喝越悶啦。
瑞典的國土面積是臺灣的12倍,人口卻不到臺灣的一半(990萬),森林、湖泊在這裡唾手可得,也發展出親近自然環境的文化。我住的地方,周圍便被森林環繞(或者說,只要尚未開發的土地,都是森林),晚上閒來無事,就可以在林間小徑穿梭。騎腳踏車15分鐘,可以到當地人最喜歡的休憩湖泊Nydalasjö。這裡,政府設立很多烤肉區,旁邊必定有已經劈好的木柴供免費使用。你也可以在環湖小徑上健走或慢跑,在樹林蓊鬱的小徑踏在土壤上穿梭,比起柏油或水泥地面,和自然的連結感覺又親近些。12月的寒冬,湖水結成厚厚的冰我們可以走在湖面之上,看著總是閃耀的星星,有時等待舞動的極光,配上烤肉、啤酒和朋友的陪伴。

Nydalasjö湖邊的極光

春天結冰的Nydala湖

 

看到這裡,你能整理出瑞典人和瑞典生活的特色嗎?想想看,似乎不太容易。沒有一個出色的(刻板)印象能夠描述瑞典人的個性或生活方式,一如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義大利人講話的時候有很多手勢等等。不過,中規中矩、沒有特色便是瑞典人的特色,瑞典語中有個詞叫做lagom,正是描述這樣不多不少、足夠就好的人生態度。瑞典社會講求合作、和諧共處,不鼓勵追求個人的出色表現,讀很好的書、賺很多的錢、買很多東西、打扮得很妖嬌、開超大的公司、蓋超級高的建築,都不是這個社會主流的價值。比起競爭,瑞典人更喜歡享受生活,因此,同事、師生或朋友間常在工作學習的空檔喝咖啡、吃甜食,大約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剛好能有一段small talk休息一下,也交換彼此的生活,稱為fika文化,有點像下午茶,但每次時間更短,頻率更高(也許一天三次)。相較之下,瑞典人在社交網路上的活動很不頻繁,我的瑞典朋友們,臉書/IG好友數約在200-300之間,幾乎不發文,生活中有趣精彩的事情,都記在每個人的回憶裡!

是喔,那你在那邊的生活怎麼樣?

經過一年的洗磨,我習慣並愛上瑞典的生活。一切慢了下來,讓人不得不和自己對話,不得不停下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的住宿是由校方安排,但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學生宿舍,而是一個「corridor」,由一條走廊、客廳、廚房和十二間個人房組成的生活環境,每人擁有獨立的房間和衛浴(約7坪),但共用廚房和客廳,我覺得這是對學生生活,兼顧社交和隱私最好的配置了!每一間房都是由當地房產公司Bostaden擁有,在我的corridor裡,學校向房產公司承租約六間房,再扮演二房東的角色租給國際學生。在corridor裡,除了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也不乏(大多生性害羞的)瑞典人。由於每天都要吃飯,廚房自然成為我們能快速變熟的地方,我在這裡交到非常多來自不同地方、個性迥異的朋友,有些外向熱愛挑戰,有些憤世嫉俗,有的微笑不說話,有的總是想要開趴。看到大家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讓我想像生活不同的可能性,做了許多過去不曾嘗試的事情。


我的房間,約7坪

在corridor餐廳辦的聚餐(potluck)

夏秋之交,是菇類和莓果採收的季節。很酷的是瑞典法律規定,即便是沒有圍起來的私人土地,例如門前的花園或大片私人森林,任何人都可以進入採摘菇類和莓果!在Nydala湖邊散步,到公車半小時車程的Tavelsjö健行,有時候在路邊行道樹下,都可以採到藍莓、越橘(lingonberries, IKEA肉丸旁紅紅的果醬就是它製成的)。如果往人煙稀少的森林走去,還可以採香菇,可惜我找到的都有毒,最終忍痛割愛。回家以後,將採好的藍莓洗淨、加上非常多的糖熬煮,自己就能做天然果醬,抹在土司當早餐,享受自給自足的樂活人生。

隨處可見的藍莓

越橘

Tavelsjö湖健行

緯度高的城市,有超過一半的月份都在下雪。夏天的時候,許多觀光客因永晝慕名而來,但冬天的永夜,就是當地居民很大的考驗了。位處北緯63度的Umeå,雖然不會全天暗不見天日,但早上十點才濛濛發亮的天空,到下午三點便又遁入黑底,實在令人氣餒。相較於前幾個月的生機勃勃,明顯感受得到人們因為狂風、大雪和無止盡的黑夜顯得陰鬱;人們不得不待在室內並想點事做,也許就是因此,良好設計的餐具、家具、音響等工藝品,諸如iittala、arabia、IKEA和B&O才會在北歐國家大放異彩!幸好,即使是大雪紛飛的冬日,學校的課還是照上,有個事情持續地做,比較不會落入憂鬱的情緒。此外,也許也是因為冬天不理想的天氣,Umeå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大的運動中心IKSU,對居住於此的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設施,不僅因為運動產生的腦內啡使人感到快樂,也因為許多人都會來到這裡打球、游泳、上課,使IKSU成為當地人運動會友的社交場所。我在這裡參加每週兩次的室內排球時段,和總是熱門的沙灘排球,那是冬季難得熱血的時光。

在Abisko見到的極光

IKSU卡

 

交換的後半段,我透過corridor朋友Simon的介紹,參加當地的合唱團(Psyk-kör)。合唱團裡清一色都是瑞典人,好在朋友的哥哥正是團長,減輕我因進入陌生社群的焦慮,也開始一個真正的當地人體驗。這個學期合唱的主題是Umeå所在的Västerbotten省,歌曲都出自此處,有些描寫森林、河流反對開發,有些描繪社區的生活(正好是我所住的Ålidhem),或者單純很美的歌。除了每次練習的fika休息,合唱團也辦了很多讓彼此熟識的活動,我才有機會參與當地人的社交生活。我好喜歡瑞典人的自然率真,沒有太多社會規範限制人們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在一次小演出結束後,我們到醫院後山烤肉,我的朋友臨時提意大家應該在這裡起唱。於是,我們就在夕陽和清風下又完成一次表演,大家都玩得好開心。

https://www.youtube.com/embed/9rKul00AVbM?rel=0

https://www.youtube.com/embed/0ljnUBnKW5E?rel=0

 

你是有沒有在上課啦

雖然我在交換期間大多收穫來自異文化的交互作用,但學校選課還是有修好修滿,而且乖乖去上課啦!我想要在交換期間了解過去不會觸碰的領域,選擇修了國際企業、瑞典社會地理、北極科學、瑞典語,和土木唯一相關的,則是GIS系統課程。

相較在臺大四年的學習,在這裡的教育給學生許多獨立作業和思辨的機會。老師常要求我們閱讀指定的論文,在上課或seminar時設立議題討論,並在期末報告時自選一個議題,蒐集來自學術論文/新聞/地理資料庫的資源,整理、分析,最後撰寫或上臺報告有自己論點的結果。例如,國際企業課程中,我們小組選定研究俄國農牧企業在中國東北的投資是否能成功,收集來自中俄的新聞、政府統計數據,並以課程中學習的理論模型判斷這項投資是否有機會,以及企業的優勢和潛在風險;GIS課程的尾聲,我們被要求自己訂立一個想探討的研究議題,到全國性的地理資料庫取得所需GIS圖資,在軟體上操作分析後,繪製一張能清楚傳達訊息的地圖。因為修北極科學課程時曾探訪採礦觀光大城Kiruna,我得知當地政府及礦產公司為了攫取更深層的礦,決定將城市東遷,我試著用資料庫提供的礦產、城市與人口分布,勾勒出受影響的範圍。我感覺,這裡的課程要求學生在更早期培養資訊收集、分析、作結的能力,或多或少看到學術論文的影子;相對的,有沒有將課文或指定讀物的重點記熟,就不是評量學習成果重要的依據。


一如前段提到的,瑞典文化並不追求個人出類拔萃,不希望學生在成績上汲汲營營爭求第一名,一個非常顯著的證明是學校的成績等第:學校大多數的課程只有兩個通過的等第,VG (Pass with distinction)和G (Pass)。大多數的課程,成績取決於期末考試,或考試和報告佔相等比重。另一項特別的事情即是,倘若考試沒有通過導致課程沒有修過,學生不需要重修即可無限次參加補考,直到通過為止。這簡直是學生的福音,老師的夢魘!(出考卷的如果是助教,那又另當別論了)

瑞典和臺灣一樣,將一年分為春、秋兩學期,然而大多數的課不會從期初上到期末。在我的學校,一個學期被分為4個period,每個period佔一個多月。課程可起始於任一時間(多為一period的開始),持續1、2或4個period,並註明上課速度(pace, 25%/50%/100%)。如果選到的課是100% pace,老師在規劃課程時會預期學生在修課期間內,沒有同時進行其他課程,短時間內對一個主題全心全力鑽研。這樣的課程,常常是每天上午進行三小時課程,下午自行安排指定閱讀的時間,和組員製作報告,或者和老師及助教約時間討論。因為習慣同時修很多課的生活,我在初來乍到的第一個period選了三門共200%的課程,把自己弄得生不如死,記憶猶新。

最後值得一提,瑞典及歐洲(EU/EEA/瑞士)的公民就讀瑞典的學士班和碩士班完全免費!這項政策使學習門檻大為降低,許多人很願意投注時間尋找人生真正的方向,換不同學校學不同科目,或者在工作過後回到學校就讀:瑞典的高中畢業生,一半以上都會先去工作才去念大學;大學部的課程裡,見到許多三十歲的同學並不足為奇。我認為,這項由高稅率撐起的福利制度,是基於瑞典社會有高度共識,把教育視為人一生都可以接觸到的資源,不在學生時期和出社會工作間劃出鴻溝。此外,降低獲得知識的經濟壓力,人民學習時沒有後顧之憂,能鼓勵更多的思考於創新在不同社會階層開花結果。

來一場瑞典的深度旅行

直到後半學期,我發覺比起環遊歐洲,自己更想要對瑞典有更多認識。瑞典有設計、有夜店,也有名聞遐邇的電音和ICE HOTEL,不過相較之下,好山好水的悠閒生活才是不可多得的享受,尤其在這個步調越來越快的世界。我到訪瑞典最受歡迎的森林公園Skuleskogen夜宿免費小木屋,搭纜車上山在森林裡滑雪,一路向北到北極圈騎雪上摩托車、看馴鹿、星星和極光,最後融入朋友Simon的家庭到湖畔度假小屋(stuga)射箭、划船、捕魚,玩些小遊戲。


Skuleskogen位處中部,是瑞典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塊地曾被厚重的冰河覆蓋,因此地殼下沉。冰河消融以後載重消失,地殼以很快的速度抬升,在這個區域形成許多新生岩岸、丘陵和島嶼,迥異於多為平坦地形的瑞典其他地區。第一次拜訪是在雪水正融的四月,許多倚山谷的步道變成濤濤河流,使我們得在石頭間跳躍前行,但也發現山泉水有多麼美味,爬上岩丘後,清涼的風配上湛藍的大西洋令人心曠神怡。第二次出遊是在雪水已融、天空不會黑的六月,氣溫更怡人,能活動的時間更長。我們沿著海岸前進,早早便搶下由政府維護、免費提供的小木屋。屋內設備齊全,有木製上下床舖和床墊、各式鍋碗瓢盆,木桌上有前人留下的骰子、撲克牌,和生火不可或缺的火種與火柴。走出屋外,前方便是烤肉爐和海水,後方則有劈柴和廁所。我們烤肉、玩遊戲,度過一個非常愉快、因為天不會黑而忘記時間的夜晚。印象深刻的除了小木屋,還有步道系統。森林公園的步道規劃完善,密集地在樹木上標誌圓點不讓人走失,然而我們仍是踏在森林的土壤上,隨意在樹林間奔繞,沒有一條改變原先地貌的「路」被開闢,是我過去對公園步道不曾想過的樣子,激起我在臺灣登山的熱情。

瑞典到處都可以滑雪。第一次滑,感覺和直排輪有點類似,但鞋子上多了很長的滑雪板。漸漸摸熟後,就可以嘗試用轉向減速,除了看起來比較帥,蛇行的爽感也是直行完全無法比擬的啊!直到尾聲,我開始往森林裡前進,在樹林裡高速穿梭、彈跳,穿梭於大自然的懷抱,當然更多時候是撞上樹幹跌個狗吃屎,好在沒有人看到。好多人在挑戰更陡的坡,或者特技(旋轉等),讓我好想把滑雪列入伴我一生的運動項目之一。啊!要趕快賺錢了啊。

第一次滑雪,請朋友教我要自己滑的cross-country skiing

[註解: 但好玩的是一路衝刺下波的downhill ski啊!]

託「北極科學」這門課之福,我有了前往北極的理由,也省下找旅伴的力氣。在Kiruna的狂風中,我和朋友騎著雪上摩托車在湖面上奔馳破百,在森林裡偷窺麋鹿,或直接打起雪仗。晚上自己生火享受蒸汽浴,準備隔天一早的狗拉雪橇行。在空氣擾動小、氣候穩定的北極山區,我看到肉眼即可辨識的雪花結晶,還有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極光。

五月中,Simon邀我到他媽媽的度假小屋stuga,和他的家人齊聚一堂度過周末,這是最貼近瑞典人的休閒娛樂了!在stuga前的內陸湖,我第一次划划艇、嘗試釣魚,朋友對我來自海島國家卻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感到驚訝,我才感覺到自己丟了臺灣人的臉,哭!但沒關係,總之我學會了!除了瑞典人不可或缺的蒸汽浴(以及浴完馬上跳進很冷的湖裡),我們還通力合作,做了一個箭和箭靶開始比賽射箭,還有在隔天把捕獲的魚開腸剖肚烤來吃。在stuga的生活,沒有太多能拿來說嘴的偉大事蹟,但是是離開現代生活、嘗試開發新技能的大好機會。

【Life】 2018.5.12-13 Living at stuga is the best experience I got in Sweden?

Chwen?(@chwen.im)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最後來認真聊聊瑞典社會

在瑞典一年的生活,著實讓我看到社會許多不同的地方。瑞典的社會是個水平的組織,不同出生、學歷、職業、經濟背景的人,不會被視為不同位階的人,也沒有由其而生的,下階層要對上階層尊敬的禮儀。公車司機、維修工匠、店員、教授和政府雇員等,不因為職業的不同使生活圈有很大差異。我最有感的例子,莫過於學生和大學教授彼此以名字(first name)互相稱呼,學生如果用教授的姓(例如Professor Huang)稱呼,反而會讓教授覺得不自在。要是將這樣的習慣放進我們系上,同學們可能就不能再說「(黃)教授,這題材力我還是有點不懂」,取而代之的,可能會是「柏華,等等下課以後要不要約喝酒?」了!

畢業以後,為了維持穩定的生活,無論是瑞典或國際畢業生都面臨求職的困擾。瑞典的職缺,尤其是專業領域的工作很不好找,即使對當地人亦然。和居住當地的朋友聊這個話題,他說可能是因為法律規定,雇員在經過試用期後除非有重大缺失,否則雇主不可以隨意解聘。雇主因此在招人時必須精挑細選,對新人而言,進入職場的難度也就增加了。也是因為不能隨意解雇員工的規定,瑞典雇主寧可找值得信賴的人選,轉而徵求在職員工推薦人選的介紹制,第一個工作需要靠建立與瑞典人的關係才較好獲得,對移民而言是起步較大的門檻。此外,如果工作內容是要和瑞典客戶打交道,例如餐廳、會計、顧問等,瑞典語的流暢度同樣也是雇主考量之一,因此博士畢業的移民為求先留在當地,一面做清潔工作,一面學習瑞典語的人也不少見。


照顧人民的大政府,是由高稅率撐起的。消費增值稅為25%,即使是食物也需要12%,所得稅約占收入的1/3,高收入者甚至會收到1/2。相較之下,臺灣的消費稅為5%,還有很多商業活動(如攤販)不會開發票,難怪臺灣政府收不到錢。由稅收建立的社會福利,除了碩士以下的教育免費,政府還提供超低利率、超長還款期限的的貸款給學生,使我的瑞典朋友常常戲稱他們「念書免費,政府還會發錢」,比我繳臺大學費去瑞典交換還要便宜!住宅的部分,一間由市政府擁有的房屋公司bostaden興建、擁有全市區一半以上的房屋,人民可以向公司租房,或者購買使用權(使用權可轉移)。我住的corridor,房屋公司已經將暖氣系統、洗衣設備、水電服務涵蓋在租金內,且屋內物品的修繕、更新都由公司負責,同樣讓我感覺政府(的公司)收很多錢,但給人民的最低生活水準也比較高。

好像沒做什麼,卻又讓我改變很多的交換生活

在Farewell Mingle的紀念照

 

走了一圈,我感受到社會、制度,乃至觀念的不同,影響觸及生活、教育、商業、政治參與、以及每個人的人生規劃。這一年,我得到的不是專業的知識,而是拓展我對做事方法更多的想像。我們能不能淡化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情的印象、縮短學長姊/長輩/老師和學弟妹/晚輩/學生的距離,增加更多對話的機會?商品和服務的買賣方能否接受用高一些的價錢,購買較好品質或價值的物品或服務,少些以犧牲品質省錢/降低成本的想法,帶起正向的循環?政府有沒有能力培養人民有基本自我照顧能力,提高修腳踏車、看病、或是土木顧問等專業服務的價格,減少需求,讓專業人員能有更多時間提升服務品質,不要再過勞。見到了異文化,會激發非常多思考,我還有很多沒想通的事情,現在的想法想必也不全然正確,不過就邊走邊想吧!當兵、工作,或許幾年後發現有趣的事情,會又想回到學術圈做研究。交換的生活讓我產生一些改變,謝謝你一路閱讀直到分享的終點。若有人想出國交換或進修,我也很期待能聽到你/妳獨特的故事!我相信不管是誰,只要認真生活,所有發生的事在多年以後回頭看,都會連成一條線的。



延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