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志鴻館

渙之

今年春假過後,有許多資訊提到志鴻舘要拆了。欸!落成不到四十年的志鴻舘拆了!記得志鴻舘的落成是没多久以前的事。最近路過,志鴻舘已拆除並已整為平地。頓時許多回憶湧上心頭……,無限感慨,諸多溫馨的回憶,縈迴於心數日難以平靜。經十多日後,才勉強拼拼湊湊此拙小文,謹此呈現給關心的讀者,期能共同回憶壯年英逝永遠懷念的志鴻舘。


圖1. 從女九餐廳二樓看出,4/13日時志鴻舘拆除的施工景象

臺大人都知道,臺大雖大但外強中乾,尤其欠缺經費。話說1970年代 (民國60~70年) 光復後反共抗俄後期重大建設起動的時代,臺大延攬許多國外學人回國,並設立研究所。碩士生及博士生越來越多,可以做更好的研究;但缺空間、缺設備,也缺經費。

1975年起,機械系在翁通楹教授 (曾任機械系主任及工學院院長) 等人的領導下開始為興建新系館發動募款。雖經多位教授及知名機械系校友努力捐輸,惟所募款項尚不足以興建新舘,當時又碰上能源危機經濟蕭條,幸再經由土木系虞兆中教授 (1972~1979任工學院院長,1981~1984任臺大校長) 等人的協助向教育部及校方溝通交涉,志鴻館才得以與土木系共同使用,而勉強發包動工興建。

志鴻館最高為四層樓 (僅一小部份),大部份為三層樓,中間後方為結構試驗室,設有專為大型試驗用的結構強力RC地版及RC反力牆,其厚度達100至120cm,為當時臺灣最大的結構試驗用反力牆設備。志鴻舘北側設有長條形的地下室,作為土木系學生會活動用自由空間。南側 (近舊機械舘) 為長條形的半地下室,作為機械系所試驗室及材料試驗試。志鴻館落成於1980年(民國69年),佔地面積僅為約3,700多平方公尺,小而美的建築物。其外牆四週貼佈著白色小方塊式的馬賽克磁磚,與土木舘及文學院等原有建築外牆貼滿咖啡色十三溝磁磚的哲理意味並不搭調,顯得有些特殊。本舘兩側立面呈向內斜,斜柱施工較困難,許多人曾質疑為何採如此雙側內斜的造型,似有仿金字塔的穩重,可千年不倒的意象。經虞兆中教授的無奈解釋說,其設計主要以一樓試驗室空間的需求為控制,把四樓僅留一小部份,三樓南北側的研究室樓版面積略作縮小而呈現出下部較寬上部較窄小,兩側面向內雙斜的造形,以湊合經費之短缺,達到可發包出去的容積量;形成臺大校園內獨特造形的建築,並非為穩重而仿金字塔之造形,實為經費短缺應急之不得已的措施。正門朝向小椰林道,門前有小廣場,瑠公圳從廣場前流過,呈現出小橋流水的意象,但未經數載,校方為整治校園,讓小椰林道更寬敞,把原為瑠公圳的小流水以混凝土版覆蓋,致潺潺流水不見天日矣!雖然十多年前校方就擬把瑠公圳的蓋版掀除,整治成有如英倫康河般亦可泛舟之美議,期能優化校園的長期規劃;可能又是因為經費難有著落,至今尚未見其實施的踪影。

隨著1992年工學院綜合研究大樓東側大樓 (簡稱工綜大樓) 的落成,機械系及土木系以及地震研究中心之使用空間,便陸續遷移至工綜大樓。使得志鴻館的使用,比較少用來教學上課,僅使用機工實驗室以及進行材料試驗、結構試驗等。然而,工學院持續面對研究空間不足之困境,工綜大樓西側大樓的興建一直都在規劃中,校方在籌募到相關的工程款項後,因用地不足,不得已只好將志鴻館拆除以配合興建工綜大樓西側部份,屆時工綜大樓東西合併,將成為原先所規劃完整的工綜大樓。遂於2018年4月初正式進行志鴻舘拆除工作。志鴻舘有英年早逝犠牲小我完成大我偉大志節的雅涵。

回想1977~1979年左右,虞兆中教授尚在任工學院長時段,在籌建這棟新建館舍時,預計將提供給機械系所與土木系所使用,故兩個系所,對志鴻館的興建工程十分熱心。當時參與志鴻館工程籌劃討論的教授,包括機械系的翁通楹教授及陳義男教授,土木系結構組教授多人,即當時任工學院院長虞兆中教授、任系主任茅聲濤教授、任地震研究中心主任葉超雄教授,陳清泉教授及高健章教授等人都有參加意見。志鴻館興建工程之設計是由三大建築師事務所負責,陳勇男先生與許文傑先生則為當時事務所在此工程上負責的建築師,當年在工程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以及與學校教授的各式討論,如今回憶起,仍然十分深刻。

土木系及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對舘中的結構試驗室很重視。志鴻館主要是為大型結構實驗而建,由於須容納大型結構試體與試驗器材,結構試驗室需要高而廣的空間;此外,由於對結構試體進行各種測試時,結構試驗室需三層高加上吊車,故該部份屋頂以鋼桁架覆以輕塑膠浪板瓦,含部份半透明亞克力輕型浪板瓦以節省電灯照明。大型結構試驗用的強力地板和L型反力牆,其厚度達到100~120cm,其中埋設螺孔及錨定螺座,其內部配置高接力的大號鋼筋達#9及#10、澆灌高強度混凝土,構成堅固的三維度結構加載施力及反力試驗設施。結構強力地版下打設基樁到岩盤上約30m,所需要的經費遠遠較一般建築為大。志鴻館的上窄下寬造成了不少使用上的問題,如南北側採光雖好,但陽光的曝曬造成室溫容易升高;下雨時雨水打在窗臺反彈到玻璃窗,造成玻璃窗霧花透光差;每一樓層窗臺下形成的梯形斷面不易利用;窗臺易含水滲透到室內,牆柱易受潮掉漆等缺失。但在當時,這樣縮減方式始能達到可發包興建施工,是不得可行的最佳折衷方案,實為難能可貴。


志鴻館始建於1979年8月,1980年3月落成,並於1981年正式啟用。「志鴻舘」是為紀念臺大第二任校長陸志鴻教授而命名,應屬臺大第一棟用人名命名的舘舍,由當時臺大校長閻振興教授 (土木系教授) 題名。据說1945年臺灣光復,當時陸教授為接收臺大五個委員之一,接收後即被聘任為第一任工學院院長,後於1946年接任臺大第二任校長,1948年卸任後一直留在臺大工學院機械系任教終其一生。陸教授是材料科學專業學者,留日時接受過日本高等冶金和礦冶教育,參與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創立,著作有金屬材料等相關專書及論文,是一位研究認真、態度謹慎、教學嚴格的師長。

筆者曾受教於陸教授的工程材料學,教學研究都十分嚴格認真,每天帶便當,中午都不回家休息,常到下午搭下班交通車才返回宿舍。每天留在學校如此長時間,從事教學及研究如此認真的教授,當時確實少見。陸教授在1973年因胃癌去世,享年76歲。為感念陸教授對於臺大與機械系的貢獻,由機械師生及校友發動熱心募款新建館舍。落成啟用時,特以陸教授的名字命名,這是臺大第一次採用人名為館舍命名,並在館內豎立陸教授半身銅像,以表敬意。


志鴻舘1980年落成後,土木系結構組師生及地震工程中心,就陸續遷入,如茅聲濤教授、葉超雄教授、陳清泉教授、高健章教授、蔡益超教授、洪宏基教授、林聰悟教授、田堯彰教授、蔡克銓教授、邱昌平教授、張善政教授、楊永斌教授、羅俊雄教授、陳振川教授及張國鎮教授等教授及研究生。許多故事及溫馨的回憶綿延不絶,如:曾在這裡完成磚牆構架試驗,張善政教授與林聰悟教授曾模擬架設臺灣初創網路,鐵構架試驗及大型混凝土試體試驗………。歷經籌建、施工、落成及使用,至今僅約四十年的歲月,就面臨拆除的命運,一幕一幕情景在腦中久久廻繞,像是揮之不去的回憶。

面對這些時空的轉變,多少感慨多少惆悵。但志鴻舘所啟示的志碇山河堅如金石,為學理奮鬥的意志仍可以感覺得到;曾經在此舘當基地,得到培育而鴻圖大展、屢創豐碩成果的學人眾多;也有許多地震工程、結構工程及機械工程的師生,在這裡得到啟發、栽培而晋升、而發達者難以計數。期能藉此小篇拙文喚起各位有心師生學子們,能承續志鴻舘的治學、研究、創新、開發的精神奮鬥下去,其人生必得到輝煌的成就,則志鴻舘的靈魂和精神,將永垂不朽也。為此,謹呈上小詩一首以示紀念,敬請指正如下:


志碇金石學理峰,
鴻圖大展創新豐,
舘容地震機結重,
憶念初衷竟事弘。

[參考]
志鴻舘縮時攝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ZLJ3W617s
[誌謝]
1.感謝機械系吳文方教授提供攝影照片及縮持攝影及資料。
2.感謝陳振川教授、周中哲教授及賴勇成教授提供相關志鴻舘拆除照片及資料。
[筆者小檔案]:
臺大土木系BS45, R50,本名陳清泉,筆名渙之,2002年本系教授退休,校頒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