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廿一世紀的營建業 — 年青工程師應有的準備

B60校友 高銘堂
萬鼎工程董事長、泛亞工程總經理退休
曾任榮工海外部估價組長

(本文轉錄自高銘堂校友的個人部落格 http://mtkaoforum31.blogspot.tw/,部落格上還有更多評論臺灣工程環境和高銘堂校友參與國際工程經驗的精彩分享;杜風66期亦刊載高銘堂校友的焦點人物報導http://www.ntuce-newsletter.tw/vol.66/T3_1S.html。)

「2007年對工程師與產業進化的期待,十年後的現在,不再那麼樂觀了。」

營建業的工作者應了解到所有的工程作品必將存續於大地好幾個世代,而成為景觀地貌的一部份,我們工程師作為環境的雕塑者必須以嚴謹的態度及虔誠的心意去追求工程的品質,而不能只以盡職業上的責任為滿足。

因此,我們可以在週遭的一切看到土木前輩們的努力,從遙遠年代的古蹟到伴隨我們成長,便利我們生活的一切物質文明,都清楚紀錄了每一個世代的成就。

當人們處於過去與未來交接的瞬問,如能回顧來時路,才能順著歷史發展的正軌馳騁於未來。年青的工程師們不能將過去視為落伍,經驗當成累贅,畢竟在工科裏面人性因素佔最重要的就是土木。

計算機及電腦取代算盤、計算尺不過卅年;文書處理及印表機取代檢、打字與刻鋼板、油印在台灣亦是差不多時間,但確造成了工程從業人員互動互信的大變革。對合約及營建管理所帶來的衝擊,比吊車、挖土機等取代轆轤、鐵鏟還要大。

從前的人因處理文書、資訊的能力相當有限,就算規範一個大工程,甲、乙双方的權利義務也只能是薄薄的一本。像現在有合約、普通及特別條款、投標須知,技術規範、標準作業流程,工程網圖及各式附件等。但這代表雙方就會輒生爭議,無時不刻耗費精神時間處理岐異,以致難能在約定工期內完成工程品質合乎預期標準的工程標的物。

所以資訊科技的進步,促成商業的變革,在這個行業的分工或資源分配起了很大的變化,舉例來說今天我們施工就一批鋼筋或一塊鋼鈑,不只要去證明它們合乎所要求的強度,還要取得許多文件去證明它是鋼筋,它是鋼鈑;同樣的澆置混凝土,要以許多文件去追溯證明它的原料如砂石甚或更上游的原石來源、成分沒有問題。不惟如此,業主、顧問公司及營造公司,所有参予工程的組織還要證明自己的團隊擁有這個機制與能力,時時刻刻可以去驗證白馬是馬,或應工程要求白馬非馬的所謂ISO品管系統。

所以過去廿、卅年不止在臺灣,在先進國家甚或開發中國家,間接勞力成本佔工程總成本的比重一直增加,也就是白領階級佔的資源越來越多。隨著業主及其代表對工程建造過程及結果的掌控程度越高,對各項物、事、人、時及其關係的定義越精確,基於人性,承包商及分包商的自衛意識也是水漲船高,攻擊、防禦甚或先制動作都使現代工程一經開展,書函、表格、驗證、報告、紀錄、照片等充斥其間,對現場工作的監督更有架屋叠床之勢,看工的要比作工的多:業主、設計、監工、包商、勞安單位、保險、操作運轉單位、各式獨立驗証機構、金融行庫等–如果當初建造金字塔或萬里長城的老祖宗看到了,張目瞠舌?

白領工作者藉誇大人性弱點在工程設計及施工過程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昇高了各方的對立,而成功的主導工程資源的分配,這是不是合乎社會公義,題目太大,各位可不去管他,但在所謂的全球化經濟時代,環境保護,勞工安全,履約保障乃至公司治理等議題愈受重視,文書作業繁難更甚實質工作,非直接生產的所謂管理人力愈將喧賓奪主,由許多先進國家營建業的發展軌跡以及現況更加確認這個事實。各位既已選擇由營建業出發進入社會,就必須從了解這個分工體系開始,斟酌自己將來在裏面如何爭得一席之地。

不論從事設計或施工,剛畢業的同學們總希望能抓住「技術」,亦即純粹的施工或設計,放棄了它會覺得心理踏實,然在前面所說因資訊及文書處理能力發達而在過去廿年所增生的工作我們姑且統稱為管理,如:品管,品保,合約管理,法務,成本控制、時程管控,估價,QS,界面協調等,在許多工程專案組織中佔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幾乎自成專業,擔當者一旦投入,就難能兼顧學習其它專長,無法發展出全方位的材能。所以各位必須在投入這個行業久即作出選擇,技術或管理,土木或建築,施工或設計,而且走回頭路很苦、很難。

在這裏我們並不是鼓勵年青工程師離棄傳統所重視的技術工作,事實上不論設計或施工,所謂橋樑專家,隧道專家等仍大受歡迎,只是想告訴各位相對於傳統偏重直接生產力的執行方式,在企業治理均權、制衡觀念影響下,國內營建業的分工型態踵繼先進國家發展軌跡,亦創造出許多新的需要,對行業新鮮人而言有更多的選擇,不見得是壞事。

學校教給各位是書本上的知識,另外演繹及計算的能力在求學的過程亦得慢慢培養,這些都是工程從業人員入行必備的條件。然是否得在選擇的專長上得心應手,盡情發揮卻泰半由個人的性向所決定。從前的畢業生選擇服務單位是去了解那公司或機關大致在作什麼,再猜測或去感覺我是不是適合那工作;但現在公司作同樣的業務卻用了許多不同專才的人,跨越了廣泛的性向與能力範疇,也就是說各位開始工作除了選公司還要作更細的,職務上的選擇。

一般而言,從事設計工作與管理內業,其工作性質較為靜態,重覆性高,需要專注與耐性,也就是說能適應於案牘勞形;現場施工要懂得溝通與協調,對立體與空間的概念要好,才能清楚了解圖說,隨著人、事、地、物的同,常需機智與反應,再加一點對人性的了解。依據性向或專長去作選擇,進步的速度與空間會較大,自然容易獲得較佳的薪資報酬與晉升機會

除了專才以外,無論設計與施工,技術或管理,每個領域都需要有具豐富通識及領導能力的主管。在臺灣的企業界或政府機關,當主管才能彰顯個人成就的觀念相當普遍,人往高處爬這不應是惟一的路,尤其在營建業除一般的統御與溝通力外,主管還需有特殊的心理素質,即是要項得住壓力–各位在營建管理的課程可以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營建專案組織都是臨時的,其終極產品不論建物或服務都具獨特性,每個案子都不同,銀行或工廠的經理面對著是相對較固定的業務與管理壓力,但營建案的主管由第一天起面對不同的工程需要,全新的團隊組合,及多變的市場形勢,在時程、成本、品質、安衛等等都要接受業主、其代理甚或自己公司鋪天蓋地的檢驗與責難,自然需要極佳的情緒管理能力,最糟的是這種壓力大多時很難向下傳遞,惟一值得安慰的是成功通過考驗之後,相對的可獲得較佳的報酬。

過去的廿年,台灣完成了不少國際級的基礎建設,產業的力量,無論是軟、硬體與美、日、歐相比,並遜色。但畢竟市場不大,政府財政力量有限,是否像過去一樣以大建設作號召,讓業界有持續繁榮的機會,無疑問。在這種市場壓力下,當週邊新興國家及油國開始大力建設,同業甚或一般社會大眾會有營造業是否走得出去的期望,對年青的工程師而言,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訊息:國外工程與國內有什麼不同?台灣的營建業在什麼樣的陌生環境,採什麼樣的策略可以生存?對企業或個人而言存在什麼樣的障礙,如言語、文化,有待克服?這條往外拓殖的路走得多寬,對新世紀的台灣營建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認為我們營建業向外發展一定走得通的人們認為:從我們的工程教育開始,師資、課程與學生資質,與國際名校院並無差距;我們工程相關的國家標準與規範水平甚高,執行亦為嚴格徹底;像前面所說的業主和各級承商在過去的廿年亦以先進的管理及施工技術累積了那麼多的世界級工程,只要克服語言及文化的隔閡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也因此我們這些營建業的老人對工程界的新秀有重大的期待。在語言方面,你們比起父執輩來應是强太多了,學習外語的環境,電動、網路、電影、通俗音樂、書本雜認、教學影、音帶乃至與外籍人士互動的機會,千百倍於上一個世代。出國工作的膽識及適應能力應該很强,當有半數以上的顧問公司或營造廠老板認為臺灣工程界第二春是在異鄉,参予國外工程的課題就該是各位生涯規劃的選項之一。

在組織分工上我們假設經這幾年尤其像台灣高鐵、捷運這些工程的執行過程,我們也培養不少的專才,大家也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作事,不只是公共工程,許多民間建廠或蓋樓的大投資案,業主或提供融資的單位也在確保自己投資權益的考量下,在管理上不知不覺的向國際化靠攏,為台灣廠商到國外工作提供了預習的機會。

但問題來了,商業上我們落後先進國家不只十年、廿年,我們的營造廠長久受分業的限制,只習慣土木、建築的承攬,對統包的經驗只是這幾年的事,談不上厚植力量,國外的包商卻叫”general contractor”,從純粹採購到運轉操作等無所不包,因此在第三國與他們競爭,還沒談到誰便宜,爭取投標資格時就先出局了。再其次,我們的金融財務力量太薄弱,風險承擔能力很簡單的與資本額成正比,財務調度能力台灣在國外設分支機關的銀行太少,要他們與國際銀行往來,英文作業能力有問題,保證、利息費用也墊得奇高。遇到遠期外匯,避險操作等問題少人有經驗。其它如節稅,轉投資,設立子公司等常伴隨海外業務而應有的合理商業行為,我們受母國商業法令及營造法及其管理規則的約束,常因此而抓不住稍縱即逝的商機。

最後我們再談到文化的問題,七O–八O年代台灣的工程師或工人到海外出賣的是個人勞務,支持他們承受生活與工作壓力硬撐下去的,是拿夠美金回家買房子的那種決心,那時候各公司整體技術力量不足以承接較高層次的工程,與業主或甲方的互動或鬥智不那麼複雜,文化上的距離對工作上的影響不會很大。但這幾年如果臺灣的包商走了出去,原來的位置被中國、印度和東歐的包商佔據了,只能力爭上游,爭取白領工作佔份量較多的工程,所以與業主和甲方(通常為歐美公司)的溝通變得非常重要:工作習慣的配合,對抗意識的袪除,相互信任的建立等。像這樣的能力真的要從年青開始培養,除了心理素質的建設,放眼天下,鑑古觀今,不只為一鄉一國之人,就算留在國內,也才能成為出類拔萃之人。

最後謹提出以下各點為各位作個總結,並與大家共勉,祝福各位成為營建業新世代的開創者:

一、要由宏觀的視野去了解營建業,它的歷史,社會的需要,市場的演變,經營者的心態,相關的法令等。

二、要由人性的角度去了解專業分工的演進及趨勢,審慎依性向及能力,及早定位自己適合扮演的角色。

三、學習如何面對與處理工作壓力以準備承擔更大任務。

四、迎接全球化經濟的來臨,了解國際市場現況,注意到海外工程不是你願意不願意參與,而是台灣將成為廣大開放市場的一部份。

五、好的,成功的工程師,不只具有豐富的工程知識,高文化水平應是專業不可缺的一部份,年輕學習能力强的時候更應培養廣泛的與趣,尤其是人文的領域與工程專業相輔相成,不應該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