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大選觀選行的見聞分享

土木博二 吳俊緯

今年二月,我應國際共和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 IRI)的邀請,前往印尼雅加達觀察2/14舉行的選舉,並訪問當地NGO團體、大學社團和政治相關組織,以進行觀選和民主制度交流。2024年對全球選舉而言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全世界共有99個國家計畫舉行各類型選舉,涵蓋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8個國家,選舉涉及超過全球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今年一月剛結束總統大選的台灣。因此,此次受邀前往印尼觀選對我們來說格外特別,讓我們有機會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比較其他國家與台灣選舉的差異,同時也能將當地實踐民主社會的經歷帶回台灣,反思我們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或有哪些可以警惕的地方。

抵達印尼的大選當日下午,我們前往位於雅加達市中心公園的一個投開票所開始觀選之旅。最直接的感受是,位在戶外的投開票所、缺乏統一亮票的開票方式、用針在全開尺寸的大張選票上戳洞劃記以及投完票手指要泡印泥做記號的習慣,都與我們過往的生活經驗有所不同。前不久,我回到高中進行了一場演講,在演講中我短暫提及赴印尼觀選的經歷,並邀請高中生們透過影片尋找印尼與台灣開票過程的不同之處。學生們熱情地投入其中,紛紛詢問關於選票的大小、標記方式、開票時間以及投開票所設置在戶外等問題,這無形中讓我意識到,民主需要透過整個世代的深化來培養,從小選擇班長、共識決策的投票、溝通討論到成年後的選舉投票,許多認知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

在與印尼當地的非政府組織(NGO)和政治團體交流中,我們發現了許多印尼與台灣政治間的差異。像是許多印尼候選人在政治生涯中可能會轉換多個政黨以參選、賄選在印尼尚未普遍被視為不正當的行為,這與當今台灣的社會環境有所不同。與此同時,印尼不像台灣有中國議題這樣能成為意識形態的標籤,選民更加關注的是物價穩定這類影響日常生活的基本問題,而非外交政策,許多選民認為選舉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不會帶來重大變化。

在印尼生活的一周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長輩曾描述的那種台灣早年純樸社會氛圍。當我們在街上拍照時,附近的小孩會跑過來與我們同框嘻笑,武裝警察執勤時歡迎我們一同合影,觀光區的市集上賣的是親民的手工藝品而非昂貴的文創藝術品,在雅加達市中心的週日無車日(Car-Free Day),人們悠閒地散步、遛狗、騎自行車,甚至一邊清掃街道,這些場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快速發展的台灣社會能夠降低各項高昂的生活消費,並且人們更加注重優質生活的享受,那麼生活在台灣將會更加吸引人。

「選舉」與「民主」經常被聯繫在一起討論,但實際上,不是所有進行選舉的地方都能實現健全的民主制度,同樣地,即使是民主社會也不一定能夠保證選舉的公正和正當性。與當地NGO進行會晤時,我們了解到自1998年威權體制瓦解以來,印尼的民主化進程已超過20年。在此期間,印尼舉辦了多次地方選舉、立法機關選舉及五次總統直接選舉。然而,作為全球人口第四多的國家(約2.702億人),印尼國內由於島嶼眾多、種族、宗教和社會價值觀的差異,面臨著許多挑戰,其民主的持續鞏固仍需時間來檢驗。

談到本次選舉,選前最大的爭議之一是現任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的長子吉伯朗(Gibran Rakabuming Raka)參選資格的問題,儘管吉伯朗現年36歲,未達到參選正副總統所需的40歲年齡門檻,但在經由時任首席大法官兼現任總統佐科威妹婿安華(Anwar Usman)的釋憲同意後,吉伯朗成功擔任前國防部長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的副手參選,並在三角督選舉中獲得近60%的選票。然而,在選舉過程中發生了三件令人疑惑的事情,但普拉伯沃與吉伯朗的組合最終仍高票順利當選,引發選後長達一段時間的選舉不公示威。

  1. 首席大法官安華因為釋憲事件引起的公眾輿論壓力辭職,許多團體上街抗議,倡議絕不投票給普拉伯沃與吉伯朗的組合。
  2. 儘管現任總統佐科威所屬的鬥爭派民主黨(PDI-P)有推派自己的候選人,其子吉伯朗卻選擇與來自他黨的普拉伯沃搭檔參選。
  3. 軍事背景出身的普拉伯沃過去許多反人權的事跡與佐科威長期以來的立場矛盾,但這次佐科威仍全力輔選。
    從過去的生活經驗來看,觀選團的我們認為上述事件都可能導致候選人無法順利當選,然而,結果卻與現實狀況相反。在訪問了當地多個組織以及與當地人民談話後,我認為選舉結果的產生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1. 現任總統佐科威利用法律漏洞調整選舉制度,使得當前多個省份的省長均由其直接任命,他的勢力遍布各地,早已為本次選舉鋪路。
    2. 競選團隊透過社群媒體重新塑造普拉伯沃的公眾形象,將他從一位脾氣火爆的民族主義者轉變成一位會跳舞、喜愛寵物的親切爺爺,這在印尼超過半數年齡低於40歲的選民群體中,起到相當成功的作用。
    3. 鑑於貧富差距極大及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的現狀,普拉伯沃提出的全民營養午餐計畫、五年內實現GDP成長率達8%等政策,雖被許多組織抨擊空洞,仍獲得許多印尼民眾的支持。與當地民眾談話過程中也發現,很多人的選擇基於身旁人的口耳相傳,而非對候選人及其政策的實際研究和獨立思考。

    許多分析認為這次大選結果象徵著佐科威政治王朝的建立,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印尼的民主進程出現倒退,從中反思讓我意識到,建立一個民主體制是不容易的過程,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但要摧毀卻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就能實現。

    這次的觀選經歷帶給我相當豐富的啟發,難以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完全表達。出生並成長在民主社會的我,透過這次的經歷深刻反思了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背後,是由許多不斷進行改良的社會制度所支持的。作為一名土木工程系的學生,我們大部分時間較少涉略公共事務或政治議題的討論,我們勤奮且務實地投入研究,希望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使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便利。然而,我們可能忽略了任何一次的選舉、修法、社會事件和政經局勢改變都可能在一夜之間顛覆長期安定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次的反思,告訴周圍同儕應當多關心公共事務,正視周遭的不公不義,因為任何一個邪惡的種子一旦發芽,都可能影響到我們未來數年的生活。相反地,善的循環應當被持續推動,我們應該將專業知識與社會議題結合,從而更有效地促進生活條件的提升。

    最後,我想對我的指導教授楊國鑫老師表示感謝,感謝他長期支持鼓勵,給予我多元學習的空間,也感謝國際共和研究所(IRI)邀請我前往印尼參與觀選。雖然我平時關注公共議題,但缺乏直接參與政治活動的經驗,透過這次印尼觀選行程,回到台灣後與研究室的印尼同學討論以及與台灣的朋友分享,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不同領域或立場的年輕人進行對話和交流的目標,也為我開啟了對這個世界另一種認識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