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學分學程】 (EP02) 學生經驗分享―許又中校友

撰文:土木三 蔡佳穎

 許又中學長目前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二年級,因察覺土木並非真正興趣所在之處,激發他多方探索的念頭。由於喜歡畫畫和設計,在修過建築相關的通識課後,學長決定深入了解這塊新領域,成為第一屆建築設計學分學程的學生。

土木與建築

土木與建築的課程對模型精細度的要求有很大落差。土木系上的實作課偏向對空間與結構的掌握,對於模型、圖說、繪製設計圖並無嚴格要求,完成的模型只是簡易雛形,僅能表述對空間序列的理解,著重其結構上的穩定性。正規建築系的課程則嚴格看待模型與繪圖成果,被教授駁回、反覆修改是常有的事,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精力講究完整度與精緻度。不過考量到同學都有本科系的課業要忙,建築學程的教授不會過分嚴厲,無需緊張。

於土木系的教育下,對於鋼筋梁柱的尺寸、活載重與靜載重、地震帶來的影響等事物會變得敏感。而當學長開始接觸建築後,空間的排列順序、門窗梯間的尺寸、色彩與形狀的調配等都變得重要,怎樣會讓人感到壓迫抑或感到舒適?帶來的視覺效果為何?選擇挑高與否的原因是?當具備一定的建築知識後,便能理解該處設計背後的目的和堅持。

簡而言之,土木系主要探討建築物的「實」,如何架構整體骨架、梁柱板牆的構造和尺寸等,皆屬土木的範疇。建築系則探討建築物的「虛」,空間分配、流動動線、視線角度、畫面效果等,處處藏有建築設計的巧思。

建築設計學分學程

許多人認為步入建築界需要與生俱來的天賦,懷疑自己在設計、藝術與美感方面不夠有天分,但許又中學長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審美品味是可以培養的、繪畫技術是可以磨練的,不必因為身為初學者而退縮。積極展現對空間的認知和見解才是學程面試時的重要之處。

部分建築設計學分學程開設的課程接近通識性質,適合欲釐清對建築是否有興趣的同學修習,其中學長推薦的三門入門課程為:〈建築導論〉〈人與環境關係導論〉〈空間設計入門〉猶豫中的同學宜先修畢上述任一課程後,再決定是否參與建築學程。

許又中學長於學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課程,為建築設計(三)與建築設計(四),兩門最花時間、最費心血,卻也最有意義的實作課。經過建築設計(一)和(二)的訓練洗禮,對空間概念的理解度與操作技巧已逐漸純熟,涉及更專業的領域。建築設計(三)的期末評圖尤其令學長難忘,「評圖」好比於設計課的期末報告,需由最初的發想、設計規劃、圖說、方法嘗試、模型製作等鉅細靡遺地解釋,將作品的設計理念和所有細節傳達給前來評圖的教授與校外專業人士,蒐集多方建議。當時的題目為雅頌坊改建,由於修過哲學系的課程,學長自東方哲學的角度做形體變化,將這份無形的概念轉化為實體的設計。儘管如今回頭看這座模型並不滿意,這份概念轉移的嘗試仍舊是難得的經驗。

學長於學程之建築設計課上設計的作品

至於學長最喜歡的理論課則為建築史、建築發展之相關課程。他認為了解建築的歷史脈絡十分重要,最初的簡易房屋設計如何發展成現今創意多元的形式?歷屆知名建築師的設計概念和他們帶來的影響改變為何?回顧歷史足跡、認識大量案例對於培養審美有著極大幫助,所謂「偉大的創意是從模仿開始」大約便是這個道理。

修習建築設計學程除了提升專業學識含量,亦有軟實力的收穫。學程拓展了學長的眼界,讓他在面對建築物時有機會看見一般人沒觀察到的一面、更加敏銳地體驗空間,針對視線所及思考環境安排背後的原因。例如為什麼該處大廳選擇挑高、為什麼道路並非完全筆直而要在入口處設置轉折等等,每一處起眼或不起眼的設計或許皆藏有建築師深思熟慮後的巧思。

建築設計學分學程最溫暖之處是教授們樂意幫助學生,引導迷惘的同學尋找未來走向。學長大學畢業後為生涯規劃留下一年的空檔,這段時間除了為研究所申請做準備,同時以旁聽的角度參與林家暉教授的設計課,得到與自己設計時不同的收穫。由於大家來自相異系所、擁有不同的背景與觀點,教授們盡可能地讓學程課程不限制初學者的發展,與建築本科系的課程安排有所差異。建築系學生由於經歷長時間訓練,繪圖與模型製作的技術已十分精湛、硬實力深厚,但或許會出現過於制式化的現象。此時沒有經過系統性學習的同學、也就是修學程的大家反而可能成為優勢,不受侷限、勇於創新,但也容易於初步嘗試時做出荒謬的傻事。不過挫折和顛簸為學習必經之路,不妨一笑置之、積極向前邁進,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朝目標邁進。許多建築大師也不是一開始就學習建築,如大家熟知的安藤忠雄曾經是職業拳擊手;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者Rem Koolhaas最早的職業是記者和電影編劇。

由白紙渲染起,有時能收穫意想不到且獨一無二的結果。

東海建築研究所:永續與數位創新組

每年五到六月是建築系畢業季,常開放期末評圖給一般大眾旁聽或舉辦畢業展覽,許又中學長便是因為參觀了松菸文創園區舉辦的多校聯展及各校的畢業展覽,被東海大學的作品風格吸引,亦對黃明威等建築師產生憧憬,確立前往東海就讀的目標。學長推薦有意申請建築研究所的同學去參觀各校畢展,實際觀賞各校建築系的設計,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

申請國內研究所經常要求面試和作品集,修習建築設計學程對作品累積很有幫助。將課堂上做的模型重新檢視,先根據當時評圖教授給予的建議進行二版修正與精進,再以現在的角度創新改良。作品集不見得只能放入建築相關素材,也可以將土木系上實作課的成果以空間觀察的角度,解讀分析並重新詮釋,傳達自身對設計的理解。

作品集收錄之一:柔軟的孤獨
以家具呈現孤獨,人類的情緒感受常與動作連結,故透過限制使用者的動作營造孤獨感。
此外,暗處反能凸顯光的存在,藉此反向襯托的手法製造孤獨。

作品集收錄之二:大風
用空間描述一隻鯨魚破開海面,化作大鵬的瞬間。該建物的形之發想取自莊子《逍遙遊》中鯤化為鵬的形象,由下而上的流動將地面的動線和視覺導引至天上。
基地預設於學校最南端,雅頌坊坐落之處。因處於校內校外邊界而動線混亂、界定模糊。大風之設計便以塑造地標性為目的,造就學校南端進出的明確意象。

建築系的正規設計課通常會是一到兩天,其中一天會是長達一整天的課程,許多學生課堂前一晚因為需要為設計圖與模型做準備而熬夜甚至通宵、隔天才有辦法順利交出資料與教授討論。一般設計課之外的其他天則會安排選修課,如法規和建築史或小型設計課,補充不同面向的知識,因為學長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融入作品的養分,多方涉獵十分重要。

學長的研究主題以參數化建模跟結合擴散模型的渲染為主,所謂參數化建模是透過電腦軟體將空間以幾何與參數的方式建構,以參數連動的方式提升設計的適應性,同時能夠快速修改設計模型,也可以建構複雜的幾何單元與曲面。數位建模軟體種類眾多,其各自適用的領域不同,例如Rhino適合製作曲面設計、非常實用,內建的Grasshopper則是將程式變成以電池方式接合的設計方法,能建構出較有系統、序列變化的模型,可以製作大量的、漸變的、曲面的設計。參數建模軟體能讓你有效率地構建非傳統方正的建築量體,也能做簡易分析。而除了參數設計之外的數位建模還有很多,其中也有可以廣泛支援應用的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學長推薦感興趣的學弟妹修習臺科大建築系開設的軟體課程,對修過工程圖學與計算機程式的土木系學生來說,數位建模比製作實體模型更容易上手,且業界目前也開始以數位建模為主要設計方法,學習運用軟體對於和不同專業合作,甚至智慧建築、互動式景觀設計等都很有幫助。



研究所設計作品:大肚山改造工程―科學園區車站
透過3D建模的方式呈現設計,建物外觀參照仿生蝴蝶的形體,形成採光通風良好的場域,呈現輕盈之美。此外車站採開放式空間設計,使科技城市與自然山林的聯繫更加貼近,並提供乘客活動與商業發展的空間。

給學弟妹的建議

臺大土木涉獵的領域廣泛、出路多元,寬廣的基底能夠輕易與其他領域結合,因此學弟妹可以好好思考未來想往哪裡前進,不必受「土木」二字侷限。台大提供豐富的學程和許多跨系甚至跨校修課的機會,推薦意欲多方探索的人從外系的入門課程、通識性質的課程修起,較好入手也比較不會被消磨熱情,逐步拓廣自身視野,尋得心之所向。而決定轉換跑道的同時,也不要輕易放掉土木系的所學所獲,很可能於某一天派上用場。

其實建築也能橫跨諸多產業,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電影場佈等,都需使用建築相關專長,許學長身邊便有轉往從事球鞋設計的例子。而電影戲劇界使用的虛擬布景、遊戲3D背景的畫面設計,皆屬建模軟體的能力範疇,建築師執照之外的職涯可能性遠超乎想像。

許又中學長說:「若你無法適應土木系的課、甚至在讀書的過程感到痛苦,思考哪些方向能讓你感受到你在做自己熱愛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什麼都重要。

祝福你擁有奔赴心之所向的勇氣!

◎相關連結:

學長推薦書籍

建築語彙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5001410172

建築語言&法則 康乃爾建築系60年教學精華
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26 Principle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Know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117772682451403005?utm_source=APP&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sku

建築設計學分學程前篇
【建築設計學分學程】 (EP01) 學程介紹―林家暉副教授
http://www.ntuce-newsletter.tw/archives/1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