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新世界的勇者】(EP01)轉戰影視製作: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與勇氣去灌溉夢想?-B98 溫明璋學長專訪

文/土木二 蔡佳穎

於新媒體盛行的年代,網際網路的普遍性與即時性大幅降低資訊傳播的門檻,如何透過五花八門的傳播媒介吸引觀眾眼球、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是廣告行銷業的重要課題。

土木工程產業與媒體影像產業,前者偏重穩定扎實的計算衡量,後者偏重創新多元的突破思考,表面上看起來,兩者的關聯性可說是極低。然而,現任方成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溫明璋學長,投身於媒體行銷的工作,與同事及同行的妻子完成各式各樣的標案,突破不同領域間的高牆,將理工人的條理與製作人的創新融會貫通,一些影像作品更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有時候,如果能夠下定決心,付出努力與勇氣去灌溉夢想,跨專業的路途其實並非想像中那般難以企及。

—訪談正文—

一、初苗在學時期的經驗累積(大學與研究所)

Q:當初是如何發現自己志在影視,而非土木?

A升上大三後,對於大學畢業後的方向,仍有些不知所措,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有自己不適合土木產業。在一片迷惘中,我辭去家教的工作,順應自己的喜好接下其他打工,從最基礎的活動攝影,到接下廣告公司的小案子,累積影像工作的經驗。在選讀研究所之際,電腦輔助工程組(CAE)的研究內容和自己大學時期的打工最為相似,加上對影像媒體很感興趣,於是吸引了我前往就讀。

Q:就讀電腦輔助工程組對日後就業帶來的影響?

A電腦輔助工程組的重要技能包括寫程式與電腦繪圖,該組負責的項目可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完全執行輔助土木工作的相關技術,第二種則為視覺化的專攻、亦是我主要參與的部分。從最簡單的將數據資料轉化成圖表,到模擬結構物的外觀或者某地區淹水後的景象,都屬於視覺化的範疇。當我對視覺化的技術愈來愈熟悉後,發現進行視覺化所使用到的技巧與製作電影特效相近,激發更多的興趣與熱忱,讓我愈漸沉迷於影像媒材的領域,不知不覺建構起未來從事影像行業的藍圖。進入研究所後,我持續進行拍片相關的活動或打工,雖然不是技職學校出身,但從大學至今一點一滴囤下的扎實經驗,仍舊成為日後工作中的墊腳石。在學期間最大的收穫,我覺得就是在研究所時期得到的,最關鍵的是「學會有條理地思考,以及必須把事情想深」。研究所的訓練讓我知道,開工前應該要先構想產品預計達成的目標以及期望帶來的幫助,擬定完成後再開始製作,讓每一個零件都能配合最終的目標功能,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做而做,這樣子生成的結果才有存在的價值。我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做無人機,無人機的鏡頭會隨著頭盔的傾斜變化調整角度,讓配戴頭盔的人彷彿雙眼與腦袋飛在空中,視角能自由變化,看清楚前後左右的景象。之所以設計這項功能,是希望它能夠用於檢測橋樑底下或四周,無須再用笨重的機械手臂將工人載到高處靠近視察,造成人員摔落的風險。因此我認為,學會定義核心問題、思考問題的本質,再想出解決之道,是職場上重要的思考模式。

無人機飛行-於鳶嘴稍來山

Q:請問您是一畢業就開始從事影像相關產業嗎?在轉換跑道時遇到的艱辛?

A:「轉換跑道所遭遇的困難」是我在很多訪談都問過的問題,不過實際上我沒辦法提供相關的經驗,因為我並沒有經歷多數人想像中轉換跑道會遇到的困擾,可以說是幾乎無縫接軌地開始全職的製作生涯,像是獨自接案、進入廣告影視公司擔任製作人。以前的相關打工經驗讓我能夠迅速上手,雖然缺乏一些專業的技能,卻也不會因為非本科系出身而格格不入,和在學時期打工最不一樣、最開心的是無須再分配時間顧及土木學業,能夠專注於手邊的大小案子。

二、啟程出社會後的點滴

Q:接過印象最深刻的案子?

A其實不一樣的案子都有各自有趣的特色,如果只能選一件的話,大概是離開學校後一項交通部觀光局的標案。它的目的是製作一系列的國際宣傳影片,內容要選出台灣的十個離島進行專門介紹。觀光局的案子規模很是龐大,數千萬以上的量級,競爭激烈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對於當時剛出社會的我而言,是一項十分艱鉅的挑戰。那時的企劃者只有我和女朋友(亦是現任妻子)兩個新鮮人,面對許多間經驗、資源豐富的大公司,好像在越級打怪,然而我們並不因此氣餒或放棄希望,而是絞盡腦汁構思各種方法,連續熬夜了好幾天,自各個離島的生活型態、形成原因,從歷史、地理、人文、甚至是政治環境等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除了查詢網路或書籍資料,我們也曾親自至現場田野調查,為一個很可能落空的標案煞費苦心。幸好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的心血成功得標,為觀光局製作出數支離島宣傳片。這份意料之外的成功讓我深刻的體悟到:當你能力足夠強的時候,什麼都不需要害怕,任何結果都並非不可能。其他大公司固然資歷老到,但是要相信自己其實也很強!

方成事公司合照

Q:在團隊中通常負責哪方面的工作、擔任怎麼樣的角色?有沒有最喜歡執行的部分?

A我在專案中,通常身為該項目的製作人,負責組織各部門(攝影、服造、編劇等等)的人或團隊,進行統整規劃、整合方案、統籌溝通,以達到預想的目的為首要條件來領導眾人。儘管我不是專門的科班畢業,沒有學習一項技術到爐火純青,然而我接觸過的範圍很廣,諸如剪片、燈光、調色、拍攝等,都曾經在打工時親自操作過、懂得該項目的能完成的極限,讓我更好掌握每個環節的問題所在,以想出適合的解決方式。相較於其他人,多元的零碎經驗讓我能夠看得比較全面,帶領團隊時可以一眼看出癥結所在。我強烈鼓勵對於管理方面有興趣的學弟妹,多嘗試自身職業圈內的其他新的事物,有機會就東聽一些、西學一點,時時刻刻將「偷學」的本事銘記於心,幫助自己成為整合型的人才-這是當今世代最缺乏的才能。尤其在學生時代更要把握機會多方嘗試,這段時間就像犯法不用負責的時期,最沒有後顧之憂,不用花時間考量畢業後現實面的問題。至於這項產業中我最喜歡負責的職位,就是現在這樣,統籌管理整個大項目,腳本、攝影、剪輯等等,每個專業都沾一點,正好符合了我的個性-不喜歡一直反覆做同一件的事情,不喜歡一成不變。

Q:分享一段工作後遇到的有趣故事?

A去年觀光局在高雄舉辦的臺灣燈會,邀請我們公司團隊負責活動的影像製作,包括紀錄片、電視廣告、舞台上放映的片段等等。在燈會的閉幕典禮上,我們放映最後一隻影片,內容主要為歸納台灣燈會今年的成果。原本以為是相對溫暖平淡的片子,影片播完後卻意外地發現許多工作人員掉下眼淚,如此感動的氛圍是未曾預期的。對於每一位工作人員而言,這個堪稱觀光局年度最大規模的盛事,耗費一整年的心血全心全力地籌備,民眾大多只看見最終的成果,忽略他們的默默付出。這段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幕後故事,希望有為燈會的全體工作者這些日子的努力畫下美好的句點。

三、波折產業的特性與溝通能力

Q:廣告與影視產業,在許多人眼中是夢幻的,自己設計的成品能夠透過電視或網路呈現於世人眼前,是很有趣的成就。不過能否分享在這光鮮亮麗背後,那些被忽略的辛苦之處?

A我舉土木的例子來對比;蓋房子、做建設有其特定的步驟需要依循,然而製作廣告並沒有所謂的SOP。在廣告界,之前用過的方式再採納一次,往往不會比第一次的效果來得好。因此,想出沒有人使用過的方法,發揮創意的同時也要改善上一個想法的缺失,對於習慣紮實地按步驟執行的土木人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改變。不過這樣的特色也是我享受工作的原因,只要達成引人注意的目的,在不違法的條件下,想做什麼都可以,無拘無束、天馬行空。

而在這樣隨時要求變化的環境,有效率的溝通顯得更為重要-溝通不良是我認為影視製作產業最需要改善的弊病。一支影片的完工,需要導演、編劇、攝影、燈光、梳化、藝人等職位,每個角色可能會是一個團體、甚至一間公司,人數眾多、各岡位又隸屬不同公司的情況下,溝通成本龐大、組織管理變得困難,若於溝通上卡關,整體的工作效率將連帶地降低許多。相對土木這種多年的傳統行業,已經延伸出營建管理這類的專業、及BIM等工具能夠輔助管理,影視產業的管理輔助工具很少,大部分的軟體都運用於製片上。因此加強溝通能力絕對是當務之急,迅速且詳細表達所思所感是必備能力,這不局限於廣告和影像產業,許多職業都運用得到。

Q:要如何降低整個環境的溝通成本?

A改善整體還須從個人做起。首先,我們可以改善自身的表達方式,學會具體地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舉例來說,如果覺得會議室裡的螢幕尺寸過大,除了說出「會議室的螢幕太大了」這樣的意見之外,應為這份感受多做說明、深入剖析,像是「會議室的寬度只有___公尺,螢幕的寬度與之不成比例,加上會議室內座椅的位置安排得較緊密,與螢幕的距離較近的情況下容易讓它顯得更大,而會議室牆壁的透明玻璃牆設計也會造成放大的視覺效果…」(上述為舉例,不保證資訊對或錯)這種具體的說明,更能讓聽者感同身受,了解癥結所在。人類會習慣講出自身最後所感覺到的結果,忽略其思考與感受的過程,若能將所有重要的細節完整且具體地描述,會有助於溝通的進行。

另外,知識儲備量和思考深度,也會影響溝通的流暢與否。例如當思索螢幕該怎麼掛比較適合的時候,可能需考量周遭燈光、座椅安排、牆面色彩等條件因素再進行考量,而怎樣的燈光和多大的螢幕最搭、室內空間與螢幕尺寸的比例為多少最好的,便是考驗知識儲備量的時刻。不過在資訊流通迅速且廣泛的現代,透過便利的網際網路,獲取新資訊可說是頗容易且即時,累積知識儲備量的難易度其實並不高。

攝點滴(左一為溫明璋學長,中間為妻子)

四、創新認真生活

Q:影像事業與講究精確、以穩定為重的土木的大相逕庭,「創意」與「突破框架」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如何維持創作靈感與新穎的想法?

A:創意和靈感確實非常重要,但其實發想新事物是反人性的。人總傾向於建立習慣,保持安穩無虞的舒適圈,太容易被困在習以為常的常態,日復一日。我認為保持豐沛靈感的方法是「認真生活」。

認真生活,乍聽之下容易實踐,實際上太容易被不小心忽略。認真生活可以讓你發現從前未曾注意到的,小至喝另一種產地的咖啡、換走另一條上下班的路,然後有意識地觀察周遭,用眼睛、耳朵、鼻子仔細感受世界,想辦法於日常中找出不相同之處。大至結交新朋友、至遠方旅遊、嘗試異地文化,認真體驗每一項難得的活動,會遇見許多未嘗經歷的嶄新事物、開拓眼界與心房,看見世界之大。

我的公司偶爾會舉辦一些刺激創造力的活動,例如虛擬專案、讀書會等等,因為單憑坐在辦公室思考是很難有結果的。讀書會不見得是讀書,也可能是研究新型媒材,像是探討如何將近期流行的AR技術實際運用在影視產業中,並且能夠達到進步的效果,才有使用的價值。

和土木不同,這個行業的文化屬性很重,時不時需要探討歷史淵源、進行社會觀察或人文研究,也正因為如此,每一次提案都像是挖新的坑,充滿樂趣。接下新案子後,通常會以網路為起點開始蒐集資料,接著翻閱專門書籍,田野調查實際走訪也是常有的任務,窮盡力氣去全方位地了解這項專案的主題,以找到更適合的方式去詮釋它。這樣的過程雖然耗費心力與時間,卻能大幅提升於各種不同領域的背景知識儲備。

身為土木學子與影視製作人,兩段經歷迸發出的精采火花,是獨一無二的珍貴產物。大學科系對未來出路確實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然而一旦付出勇氣與努力跨出第一步,便能成為難得的跨領域人才,畢竟能夠局限自己的,從來都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