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師的公務職涯與學習之道-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中心 林益生主任

文 / 土木二 蔡佳穎


920930林主任在分洪隧道貫通時的相片

水利,是土木領域的其中一門專業學群,無論是水庫、水患防災、水汙染等,都屬於水利的範疇,與民生息息相關。這一篇與水利署的林主任-林益生先生的訪談,除了以參與過不少大型建設的土木人角度,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水利相關的大小事,更以過來人的角度,傳達主任經過四、五十年淬鍊而成的人生感悟,希望能讓讀者對於現在要嘗試的事物、未來要前往的方向更加明朗。

─────訪談正文──────

求學旅途-多方探索、把握自由的光陰
雖然就讀土木工程學系,林主任並沒有將自己侷限於理工課程,對文史、地理、生態都有興趣的他選擇修習臺灣史,精進歷史方面的知識。這個多數人認為沒必要的舉動,卻意外地成為主任工作生涯中的一臂之力。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時,免不了與當地民眾進行漫長的溝通協調,這時主任運用他的歷史學問,拉近官方與抗議的非政府組織、附近居民的距離,讓他能夠站在人文角度理解民眾的想法,使得彼此的溝通得以順利進行,這是當時修臺灣史的他意想不到的收穫。主任認為,每一項專業都值得學習,不必因為身為理組而輕視文史學問,因為身為文組而認為理工科死板。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軟實力,在未來需要用到時,便不怕陷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對現在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林主任建議可以嘗試探索資訊領域,修習資訊相關課程,這是近年來的趨勢。如果能將資訊科技與土木技術整合,應該有值得發展的空間。
另外,主任十分推薦同學把握大學四年,嘗試參與社團活動,訓練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林主任大三時曾任自行車社長,需要學習如何與廠商聯絡與談合作、如何策畫並籌備活動、如何保障參加者的安全又能炒熱氣氛,這些軟實力於職場中都相當受用,是能夠帶著走數十年的技能。至今,主任仍與當時的社員們保持聯絡,締結多年的友誼,這也是個難能可貴又幸福的緣分。
倘若對社團參與沒有興趣也無妨,主任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大學這段時間可以自由分配的時光,去完成你真心想做的事,否則等開始工作、成家後,想要請長假或者撥出時間投資在其他事物上是很困難的。
「讀大學最重要的不是為了分數或就業,而是開拓自身眼界、培育公民素養,讓自己具備獨立思辨的能力。」-這是林主任對學弟妹最深切的期許。

881027高考進入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後負責的第一件工程_基隆河汐止

工作之路-從河川局到水利署的波折

民國87年,林主任通過高考,開啟他公務人員的生涯。為了就近工作,當時居住於新莊迴龍地區的主任選擇到板橋的第十河川局就職,並在附近購置房地產。他本來以為,自己這輩子都將為第十河川局工作,未來的生活圈已經確定下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入職不到一年,瑞伯、芭比絲颱風接踵而至,短時間累積的豪雨為北部帶來嚴重水患,身為新進菜鳥的林主任和幾位同事被指派到基隆河,負責處理當地堤防的設計與施工。上班地點移轉到基隆地區,原本期待的短暫通勤時間突然拉長許多倍,十分不便。這樣辛苦又麻煩的日常持續到民國97年左右,他的工作地點才重新回到室內,於工務所上班。這段長達九年的意外插曲,讓林主任奔波於基隆和新莊之間,卻也讓他在因緣際會下參與員山子分洪道、基隆河的自行車道等等大型的企劃,設計、建造、協調等工作都有涉獵,為基隆一代的建設出了不少力,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使其免於淹水之苦。在不停地努力下,林主任經提拔升職,於107年調至水利署,升為簡任正工程司,於綜合企劃組負責國際合作與綜合規劃等相關事務。108年他被調到防災中心擔任主任,工作持續至今。林主任目前的職業,涉及防災整備及應變等項目,開發許多資訊系統讓普通民眾能接觸災害應變的相關訊息,例如架設官方網站、提供APP下載。另外,他也負責氣象方面的事務,像是預估未來降水量,並於未來回頭校驗此份預估資料準確與否。這些從前未接觸過的事物讓林主任耳目一新,學習到不同以往的知識和技巧。

林主任這二十多年來的就業路上,涉獵形形色色的領域,在不同的位置做不一樣的事雖然困難,卻也讓他獲益良多,由於一路上馬不停蹄地學習,才造就了現在全方位精通的林主任。可見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學習」依舊是必要的。

921211與同仁在員山子分洪隧道入口合照

 

未來展望-臺灣面臨的水資源考驗和水利署的計劃

水利方面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水資源的運用為當務之急。臺灣防洪的相關事務已大致處理完善,之後應朝向構想非工程的防洪措施。至於水資源方面,近期有一項水利署負責的大型建設-台中烏溪鳥嘴潭,是一個平面水庫、亦是台灣第一座人工湖,希望能透過該潭供應充足水量,減少彰化地下水抽取,進而改善雲彰地區地層下陷的問題。臺灣的用水量逐年增加,無論是工業用水或是民生用水都是如此,增設新水庫以供應更多水是一項解決方式,但是隨著最近生態環保意識抬頭,大型水利建設往往與環境保育衝突,需與居民反覆協調、溝通,提高建設的困難度。臺灣水資源的問題在於留不住龐大的降雨量,除了地形因素讓雨水總是迅速流進大海,水庫也容量不足夠將雨水全部儲存,此外還有南部雨季分布不均、枯水期容易面臨缺水危機。對此,水利署的有個長遠的目標,是串聯北中南水庫、供水區,將水自充沛的水庫引入缺水的地區,或許就能減緩南部枯水之苦。然而這個展望難度非常高,大型輸水管的興建已很不容易,更何況要讓水管貫通全臺,此外,這樣的大工程可能會在沿路地區造成汙染,危及生態。串聯各地水庫是目前最理想的願景,不過距離實際執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水利工程-甘苦談與真心話

雖然在土木工程的眾多學群中,水利組的分數算是比較低的,可是水利涉及的範圍廣泛,坐擁很大的市場,空缺的職位很多。林主任希望大家保持樂觀,不必擔憂未來找不到工作,就業方面不會有困難。近年來,因為少子化和年輕人觀念改變的關係,傳統工程的就業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這是身為土木人的我們應正視的問題。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有哪些機械、器具,或者如何用模組化的方式去管理、分配作業,方能減少人力資源的消耗,是一件值得討論的議題。

土木,是相對傳統的理工科系,儘管薪水不是最可觀,林主任仍舊對自己的職業感到驕傲。每次經過一處他曾經參與設計的建設,主任便會回憶起一段時光-最初這裡是一片荒蕪泥濘,是經過眾多工程師與工人們一點一滴的心血堆積,才造就眼前宏偉的工程。能夠留下比自身生命更長久的作品於故鄉的土地上,以此保障一代又一代百姓的安穩日子,這份獨一無二的成就感,是林主任覺得工作中最有趣的地方。主任認為,如果能夠樂觀看待自己的職業、快樂學習每一項新知,會發現水利工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領域。

901008納莉颱風後測量淹水高度

人生體悟-持之以恆地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似乎已是陳腔濫調,然而這歷久不衰的句子總有幾分道理。「邊做邊學」是林主任自開始就業以來一直秉持的精神,在親自完成一個職位的工作之前,一定有一些需要的能力是尚未培養的、有一些必備的學問是尚未習得的,因此陷入瓶頸後不必畏懼,一步一腳印扎實地學習,如果不小心犯錯,停下腳步檢討修正後再前進,終有一日能過關斬將、逐漸蛻變成長。像林主任還未入職時,對電腦、網路等新興科技幾乎是一竅不通,Autocad也不會使用,不過由於好學的個性,這些技術林主任如今已得心應手。時代進步迅速,日日夜夜地汰舊換新,待幾年後我們邁入職場工作,面對的很可能是許多剛發明的、在學校未接觸過的技術,這時,「學習」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科技日異月新,我們更需要加緊腳步跟上。

水利工程,遠比我們想像得來得多元,未來也還有許多未知的技術等待我們去了解、去突破、去創新。林主任積極樂觀的「學習」之道,無疑是讓人生進步的基礎。最後林主任希望大家謹記:不見得財富、權力或社會地位才是快樂的真諦,保持樂觀與自信更加重要。畢竟快樂的定義見仁見智,一切操之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