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暑期實習分享】(EP03)宏昇營造

土木三 林承翰

一、為什麼會想去營造廠實習?

土木工程無可避免的會遇到施作面的問題,在基礎工程的課程中,國鑫老師曾經安排淡江大橋的工程參訪,即使上課時老師詳盡的講過各種基礎構造物的施工過程,當時我就發覺自己對現場的各種細節都不是很清楚。雖然本學期我也有修習施工學,然而俗話說的好「百聞不如一見」,我覺得到現場待過會對我的職涯規劃有幫助。

權衡各種利弊之後,我選擇要來營造廠實習,我自己覺得我是對環境適應力比較高的類型,我想以學生的角度看看現場的環境,包括人與人的互動等等。

二、工作地點與工作環境

公司在新北市板橋區有三塊工地,分別是環翠、江翠以及青年宅工地, 三位和我同期的實習生一人前往一塊工地,七月整個月我在環翠工地實習,八月時則轉移到江翠工地實習,兩塊工地都在進行地下室工程施工。每天會視當天公司的需求前往工地或是前往板橋辦公室協助公務,大多時間會是在工地的工務所進行學習。

三、工作時間

每天的上班時間為早上八點至下午五點。工地為責任制,事情沒完成就不能下班。

四、學習內容

七月初乍到環翠工地時,恰好在開挖第三層的土壤,比較可惜的是架設支撐時是假日,沒有看到架設假設工程施工的樣子。

實習生下工地時都需要工程師陪同,第一次下工地時就學習了關於工地安全的知識,如工地四處潛伏危機,時常看向遠方的情況,注意腳邊、不要太信任工地臨時搭建的安全圍籬等等,這些都是對於保護人身安全相當重要,但學校沒提及過的知識。

這兩個月我從土方開挖、放樣、筏式基礎施作、鋼筋查驗、模板組立……等,看到實習結束前的混凝土澆置、養護,剛好做完一層樓的工程。像是灌漿前需要放樣,以利工班知道灌漿完成面為多高,或是要找破碎機來將連續壁內的牆壁、樑預留筋找出來,鋼筋從底版往上延伸也需要有預留筋、鋼筋續接等,課堂上比較少提及的東西。我認為課堂的學術理論還是必備,知識會讓你具備足夠的sense,可以迅速想(猜)到為什麼這邊需要這樣施工。因為完整的看過一整層地下室的施作,為避免此文過於流水帳,這邊我就只講鋼筋綁紮,每根鋼筋不會續接在同個平面上,你可以很快聯想到如果續接在同個面上,那就會形成一個脆弱的破壞面。每層箍筋的收束點必須錯開,因此每四層才會看到相同位置的收束點。每層繫筋是上下左右相反,這幾個細節主要都是為了把破壞面錯開(如圖)不是特別難的理論,但就是要到現場看過才知道這些細節。

五、什麼樣的人適合到現場?

1.環境適應力高的人

工地無可免俗的會有煙蒂、蚊蟲、流動廁所,對有生理需求的女性來說可能就不太方便,工務繁忙時工程師也會需要下場幫忙搬東西,如果不喜歡弄髒手、流汗的話也不太適合進到現場。

2.懂得如何和人溝通的人

工地簡單來說,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臺灣的營造業大多為統包,論各環節的施工詳情,我們工程師不會比包商還要清楚,我們的工作是負責統合所有的包商,和他們確認每天的工作內容、進度等。其實來工地的每個人都很辛苦,工程師不應該擺出架子把包商當傭人來使喚,好好和每位包商當朋友、溝通上也會進行得比較順利。

3.危機處理能力高的人

工地隨時可能有意外狀況,即使經驗再老道的主任也不可能將所有情況一一傳承給你。套用國鑫老師上課曾說過的話:「工程師唯一不會的就是無能為力」遇到計劃外問題時應要有自主思考能力,想出當下條件的最佳解,而不是像行程式碼當機在那邊。

六、實習後心得

現場沒有太多需要計算的東西,不需要像課堂一樣計算繁瑣的東西,主要處理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你把人處理好了,工地自然就會比較順利。簡單來說,現場的工程師就是處理一塊有限空間內,不同人利用不同空間的時空安排問題。

我覺得和我去年在系學會的工作很類似,我去年在系學會擔任「會務長」,主要的業務內容為解決系空間內發生的各種事務,包含跟各系隊、年級溝通協商空間的使用,所有物的放置等。時常也得做出決斷,哪些是需要的、不需要的東西,哪些東西已經用完剩餘價值,必須優先處理掉。自己也得跳出來以身作則,打掃、倒垃圾都事必躬親。在系學會的工作中磨練的能力,讓我很快就適應實習的環境。

我認為環境最重要的還是人,和什麼樣的人共事很重要。工務比較閒暇時會在工務所跟主任、工程師聊天,聽他們以前處理過的案子之類的,大家都是土建相關人員,講到這類話題都很有話聊,對我來說各種話題都是新鮮的。

七、實習後對土木工程的反思

我認為營造的環境應要逐漸改善,例如模板拆除後,工地現場是十分雜亂、且容易受傷的,在普及大學及少子化現象的雙重影響下,每位留在土木業的師傅、同仁的生命及技術都是寶貴的,我們應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不禁令我反思,有什麼工作能標準化施作,讓流程更快更整齊,在與同學交流實習心得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的公司有在做塑膠的系統模板,取消了釘子改用螺絲鎖,不只模板能重複利用,也減少釘子的危險,加上組裝簡單快速,可以省下許多工錢。我想這是未來營造業的大趨勢,將複雜的工作單一化,使用環保可重複的工具輔助,讓一個新人接受短期訓練就能做出老師傅使用傳統方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