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他們在做什麼?】(EP05) To be outstanding in the field, you need to be out standing in the field! 專訪CONSOR Engineers – Design Engineer 袁啟豪

文/B98 黃子桓

  「你成績這麼好,有沒有考慮出國念研究所?」
「可是,出國好像要花很多錢,真的值得嗎?」
如果你有這些疑問,那你就不應該錯過這集【十年後,他們在做什麼?】。這次我們遠赴重洋,訪問到了畢業後就在美國攻讀碩士和工作的B97袁啟豪校友。雖然身為長年卷哥(和系棒當家外野手),卻不代表他在一路上的選擇沒有任何迷惘。那麼我們就廢話不多說,馬上看下去!

Outline

  1.  選擇去美國讀交通的理由?
  2.  德州我來啦!Application & Campus Life
  3.  名校畢業=好工作自動上門?我想這一定有什麼誤會…
  4.  交通工程 in US
  5.  球賽、熱狗、啤酒?美國生活到底長什麼樣子

B97 袁啟豪
CONSOR Engineers   Design Engineer

Texas A&M University MEng,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台大土木 B97學士

───訪談正文──────

1.選擇去美國讀交通的理由?

 

大二升大三的時候和一個資管系的朋友去試聽了台北車站附近的托福補習班,結果他在中途退出,我反而一路聽下來就把托福考完了,算是降低了日後出國一個很大的阻力。加上我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有在美國住過三年,對於外國的環境相對來說就不是那麼有恐懼感。

最早我是想進入公務體系服務的,畢竟交通是我最想要進入的領域,而我想說只有在政府層級才能真正決定一個地區的交通規劃。但在我當兵的時候卻深刻體會到公務體系的效率低落;我記得在我服役期間有一次,一份公文蓋了十二個章、層層審核再審核,就只為了簡單修理一台摩托車。加上當時申請美國的學校傳來好消息,我就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國這條路。

我小時候就喜歡看車流在不同車道間流動和複雜交流道的設計,最一開始只覺得非常有趣。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這些車道數量、路線、標識、號誌都是交通工程師精心設計過的。舉例來說,為什麼有的路口會有兩道左轉道,卻只有一道右轉道?這是經過車流模擬後得出的解決方案,後來我在顧問公司工作,每當開車經過交通設施時,都會有一種「我確實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感動,我想這也是我很大一部份的成就感來源。

美國土地廣闊,許多地方都還沒有跟中控連上,需要到現場調試紅綠燈。加上不少大的路口日車流量都在五萬以上,時制的最佳化直接影響著用路人的體驗。

人的興趣不可能永遠只有一種,在大學時期,我對水利工程同樣也深深著迷。而在美國讀研究所時期,修了一些Industrial Engineering(工業工程)、產線自動化及模擬、統計及數據處理(包含Machine Learning 方法)等相關的課程,也都令我非常投入,我甚至覺得如果我再更早接觸到這些領域的知識,現在也許我就不在交通界服務了也說不定。

總之,如果還沒有發現自己未來終極想走的方向也沒有關係,把握當下認真去探索每個領域是絕對不會錯的。同時,作為所有工程學科的基礎,數學是絕對不能放棄的一門科目,無論你後來要走什麼領域,只要是工程界就和數學脫不了關係,大家務必要把數學實力好好培養起來。

2.德州我來啦!Application & Campus Life

當時我為了盡可能提升自己的錄取機率,申請了10間學校,最後也順利拿到一些Offer,最後在Texas A&M和Northwestern中選擇了前者。我那時候多數人選擇學校的條件還是以系所排名為主,如果是比較強的系所,系上教授和授課資源都會比較多,在選課、研究甚至日後求職的發展都會更好。反過來說,有一些學校雖然綜合排名很好,就得特別注意會不會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當然有些超級名校是兩者兼具,例如MIT,要進這種學校你就得在GPA和各方面表現都維持頂尖才有機會擊敗其他競爭者。

現在回頭來看,我當時選擇學校時完全沒有考慮畢業就業的問題。其實像土木、交通這種地緣關係還是有一定重要性的產業,申請學校前能先找該校畢業、或在學校所在地附近工作的學長姊了解狀況會更好。我的運氣還算不錯,德州的經濟發展一直都算繁榮,相關的土木建設案也不缺,自然就會有更多工作機會。

我想所有到美國念書的人都會有個共同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這邊的學分和台灣的學分重量的差距也太大了!我在台大有輔系,所以一個學期平均都是修20學分以上,但卻比不過讀碩士時9學分所要投入的心力。這邊每一門課幾乎都會有課前閱讀或課前作業、寫不完的報告,

即使課業壓力不小,但我覺得上起課來是很開心的。像我前面提到,有個學期我同時在修Industrial Engineering和Optimization,為了強化自己寫程式的能力和補強基礎還自己報名了Coursera的線上課程。

研究所時期到San Antonio交通控制中心參訪

美國的碩士一般會分成兩種:Master of Sciences和Master of Engineering。其中最主要的差異是MS 需要寫論文,而ME則會多修幾門課。我自己是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探索後,加上在系上當助理研究員的經驗,就知道做研究不是自己喜歡的方向。比起做文獻回顧和寫研究計畫,個人更喜歡分析和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後來選擇了Meng畢業。這邊我會建議,假如不是打算直攻博士學位的話,可以選擇ME,空出時間多修一些有興趣的課,會對未來發展更有幫助一些。


3.名校畢業
=好工作自動上門?我想這一定有什麼誤會…

雖然Texas A&M的交通工程非常強,德州的經濟也一直還不錯,但要在美國找工作卻遠遠不是那麼容易。加上我起步的比較晚,已經畢業了才開始投履歷,比起那些碩一暑假就去實習然後直接拿return offer的同學來說,壓力還是大了不少。

我那時候有空就不斷上網看有沒有職缺釋出,前前後後總共投了超過400封履歷,而其中超過98%都沒有下文。最後總共收到了7家面試邀請,幸運地錄取了其中四家,包含台塑開的綜合土木缺、University of Nevada一個交通研究室數據處理的研究助理等等,最後綜合評估下來還是選擇了CONSOR Engineers,畢竟交通規劃還是我最有興趣的領域。

我在前面選校時提到,如果能先和學校的學長姊了解就業狀況,選擇學校時會考量的更完整。而除了瞭解學校和就業市場之外,如果能和學長姊維持好關係,說不定剛好他們有知道不錯的工作機會就介紹給你呢!這一點是美國和台灣很不一樣的地方,美國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相對來說更需要求職者主動去接觸業界、建立人脈、以及瞭解公司。
 

4.交通工程 in US

美國是個以公路立國的國家,所以交通工程的範疇大多以公路設計為主,很少會碰到軌道相關的專案。以我所在的德州為例,常接觸到的專案會像是:因應經濟發展,原本的四線車道已經不敷使用,此時就由我們來協助州政府規劃和設計拓寬車道。此外,美國的工程規模也相對較大,我們一個工程案的總工程費用可能都會在4億到5億美元左右,換算成台幣都是百億以上的規模了。

道路規劃一般分為幾個階段,首先州政府會根據自己對都市發展的需求,聘請顧問公司進行車流模擬、初期規劃與可行性研究;舉例來說,假設預計拓寬原先四線道的車道以因應隨著經濟發展而日漸飽和的車流量,那麼需要拓寬到多大?與其他系統如何銜接?就是初期規劃會著重的地方。而當初期規劃完成後,就會進入細部設計與發包施工階段,細部設計會涵蓋例如道路線型與橫斷面、邊溝排水尺寸等。

我在現在這家公司服務了大約七年,一直都是專精在交通規畫和營運這塊領域。當然絕對不是說負責交通規畫就可以待在辦公室吹冷氣就好,親身走訪現場會學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對於工程師的養成是不可或缺的。

”To be outstanding in the field, you need to be out standing in the field.” 我100%贊同這句話的理念,也在這邊和大家分享。

調整新的路口紅綠燈時制

除此之外,既然土木工程叫做Civil Engineering(民生工程),那麼如何站在專業的立場和民眾互動就又是一門學問了。在這部分我認為同理心非常重要,當我們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知道他們在意的可能是自己的土地會不會被徵收、平常通勤的路線會不會被影響、如果被影響了有什麼替代方案,其實只要秉持專業、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說明,就不太會被刁難。當然,一般專案中也會有專門負責Public Involvement的顧問在團隊裡,合作完成任務。

專業人士不應該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如何和民眾互動也是一門功課

從剛進來的時候一次接一到兩個專案,到現在可能手上有超過十個專案,也要開始協助指導新進人員,確實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在交通顧問公司裡面,我認為真正的Team Leader其實要有自己去外面接案子回來的能力,這樣才能維持公司的營運發展,目前我們的團隊裡主要還是15年經驗以上的經理在負責,而我未來也會朝向這個方向前進。除此之外,還得培養交通規劃以外的經驗,例如交通工程設計,總不可能自己要去驗收了卻連設計的基本概念都沒有。

我沒有在台灣工作過,不確定台灣的公共工程評選制度如何,如果有機會的話能來個線上交流應該會滿有意思的。美國的交通工程來說,施工標一般採最低標,而規劃設計則是採最有利標。州政府先擬定施政方針後,會討論一套選擇規劃廠商的標準並事先公布,再開放投標,一次可能會有上百家的廠商參與,其中只有3-4家能獲得最後進行簡報的資格。所有參與投標的廠商會知道評選委員對自己服務建議書的各項回饋,以及知道所有廠商間的平均分數,來瞭解自己的競爭力大約落在什麼區間,就招標制度而言,我認為美國的體系算是非常公平而成熟的。

5.球賽、熱狗、啤酒?美國生活到底長什麼樣子

在台灣唸書時,我常跟同學們一起看球打球,絕對是個標準的運動迷。來美國最期待的當然就是多到滿出來的球賽了!只要一有機會,無論是工程參觀、拜訪客戶、甚至任何經過有球隊城市的機會,我就一定會到球場報到。第一次進到NBA或大聯盟的球場的人,一定會被球場大小震驚到,坐在上層球員可能都比電視螢幕上的還小,但那種全城一心的現場氣氛卻是電視轉播無法取代的。美國人對於運動絕對是和台灣完全不同等級的癡迷,先不說那些職業球隊,我這幾年也去了一些當地學校、小聯盟甚至是社區球隊的比賽,鎮上居民幾乎都會家人孩子朋友一起來看球,看比賽已經成為一種深深融入美國文化的社交運動。

去Dallas 就是要看小牛比賽!

除了球賽以外,美國可以說是大到玩不完,永遠都有還沒去過的地方。在學生時期因為預算有限,都是和朋友Road trip或者精打細算選擇便宜的行程,從住宿飲食到娛樂無一不詳細比較,深怕超出預算。而工作之後當然能夠選擇的就更多了,也更有不同的機會出差到其他地方開開眼界。

去環球影城居然遇到王建民!

當然,人生總不能只有玩樂。身為一個專業的工程師,在自我精進的部分也不能太過偷懶。在有3-4 年工作經驗之後,就符合了美國土木與交通技師的考試資格,例如我自己有取得德州州政府的Professional Engineer執照以及交通工程協會認證的Professional Traffic Operations Engineer (PTOE)執照。不同領域的工程師會依照自己的工作經驗去取得不同領域的認證,除了幫自己的基礎知識做個總複習、幫助公司競標時能符合資格、也對自己的未來的職涯發展加分。

就像前面提到的,專業人士不能只有享受自己累積的知識,如何和別人、尤其是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互動,也是重要的功課。在美國上學期間就會接觸到各國各種族的同學,甚至有些國家名稱可能我們都還沒有聽過。這無疑是個讓自己認識、體驗不同文化的好機遇,也是個好好練習英文(不同國家的口音天差地別)的好機會。我強烈建議多跟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交流,練練英語,未來職場上大家都可以互相幫忙;不是說華人不好,但如果來了美國卻只是待在華人的圈子裡就顯得有些可惜了。

整體來說,在美國工作的Work-Life Balance非常好,除了非常緊急的狀況外要加班的時間並不多。從生活到文化都會有非常多不同面向的全新體驗,我自己是還滿享受這種感覺的。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交通工程或美國生活,歡迎寫下你的問題或想法寄到:ntu_b97_civil@proton.me (email),Feel free to rea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