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組第一屆推薦的傑出校友:鄭傑文R93

收到韓仁毓老師通知要推薦我為測量組的傑出校友候選人時,心裡想組上還有其他很多很傑出的學長姊、同學們,不論在公私部門或是學術領域都有很好的表現和成就,自己何德能為組上所推薦。當時韓老師說覺得我發展得蠻不錯的,而測量組蠻多同學畢業後會進到公家單位服務,自己在公職的這些經驗或許也可以分享給學弟妹參考、給他們一些鼓勵。當時其實沒有想太多,想韓老師既然都這樣說,就把一些資料填一填、提供給系上;又想說測量組是個小組,最後可能獲獎機會也不大吧!沒想到後來韓老師通知我獲選了,才去查過去獲選的傑出校友。不查便罷,一查歷屆傑出校友的名單,心裡真是壓力蠻大、蠻惶恐的,想說自己如何能跟這些土木界的大前輩們比肩; 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很感恩、感謝老師們的推薦,也感謝臺大土木所給我很扎實的訓練和栽培。特別是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趙鍵哲老師對我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不只在學業,同時還有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態度;從這之中,自己真的學到很多。同時,心裡也感到一絲絲的欣慰,選擇投入公職服務雖然賺不了太多錢孝敬爸媽,但自己的表現能夠獲得系上的肯定、讓爸媽感到開心,對自己真的是很大的鼓勵。

從成大測量系到臺大土木所測量組
自己升大學那時還是聯考的年代,對於選讀什麼科系,想法其實還蠻單純的,大概就是成績到哪就選填進哪間學校、科系。我自己高中比較有興趣的科目是物理、數學 所以在選填志願的時候也就對於工程方面的科系考慮比較多,包含土木、測量、環工、造船、水利;這之中也徵詢了許多學校、補習班老師,大家一致推薦就是測量,認為未來二十幾年技術發展的重點會在GIS、GPS的應用,自己也就優先選填測量,進入成大測量系。在大學四年之後,也決定繼續朝這個專業領域的方向發展而來到臺大土木所的測量組。測量對我而言其實和資工很接近,成大測量是成大程式寫第二多的學系,在成大測量的四年中,自己也學到很多資訊方面的專業和能力,特別是那時候在 Google Earth 問世之後帶起全球GIS的廣泛應用。

成大測量的大學退學率很高 (一屆錄取約六十人,扣除轉系,能順利畢業也就二十幾人而已)。自己的大學生活說起來還蠻精彩的,大概就是「玩到不要被退學就好」的程度;當時自己除擔任桌球校隊隊長,還同時玩四個系隊、擔任系學會的活動長、公關 。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生活忙碌而精采,但也蠻荒唐的,很多的考試其實就是前一兩天才在狂讀,對於課業上的投入、準備都不是太扎實。到大三下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才開始瘋狂讀書,準備研究所,幸而能考上臺大。但到了研究所,又是一番新的洗禮,感覺學習上的強度、訓練等級與大學時期相比實是天壤之別,很多東西其實又是重新再學過;所以也特別感謝臺大測量組的老師們為我在測量的理論和實務操作上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尤其是許榮欣老師的測量學和平差 (當時號稱「全班平均都很差」)!很操、很難,但從中真的獲得很扎實的訓練。

我入學的那時,測量組其實還是大地工程乙組 (在2017才正式獨立為「測量及空間資訊組」);許榮欣老師已經準備要退休,徐百輝老師剛到任,韓仁毓老師大概是我畢業前半年才回到系上;所以那時候測量組的學生主要都是找趙鍵哲老師指導論文。因我本身的興趣原本就在於航、遙測和攝影測量相關,所以我在入學前其實就已經有和趙老師討論未來的研究方向。我們這屆就五個同學,都在趙老師的實驗室,大家的感情也就特別好,我們一直到現在每年都會固定找趙老師吃飯,說起來算是很難得的緣分吧!

2021及2022年測量組與趙鍵哲老師餐敘

魔鬼教官趙鍵哲老師

我在測量組的那個時候,趙鍵哲老師是出了名的嚴格、超級嚴格!趙老師是很工程師的個性、講究SOP,寫文章都是一字一句字字雕琢,文章的邏輯架構要非常清楚、明確。關於學術文章的寫作,這些我們在大學時期大概都不太會真的有所接觸,多虧趙老師的悉心指導,自己在日後不論是論文、企劃書或是計畫報告的寫作,甚至是投影片製作、簡報才比較能掌握到怎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法有邏輯地傳達給他人。進入研究所前的那個暑假去找老師,當時就接受到趙老師的震撼教育,暑假就開始要參加研究室的seminar、每個禮拜交程式碼……後來大概是我研究所畢業那時,趙老師的女兒出生,聽之後的學弟妹提起,都說趙老師人變得溫和很多,心裡不禁暗想「怎麼跟我記憶中那個魔鬼教官都不一樣了!」

我的碩士論文研究是有關射影幾何 (projective geometry) 在攝影測量的應用,這個課題其實在13、14世紀就為人所提出,但大概是到19世紀才受到數學家的重視,因為那時候地圖投影的濫觴,才開始應用到相關到概念;我自己的研究主要是在做攝影測量,譬如透過投影、成像、前方交會、後方交會來進行量測。趙老師喜歡把這些傳統的測量學、數學,這些很硬很硬的東西拿出來鑽研、應用在現在的技術、演算之上。我記得我的碩士論文大概寫了一百四十幾頁 (很多的座標軸轉換和微積分),以碩士論文的份量來說,應該算是寫超多的!因為這篇論文,就在我後來服務公職時,都還有大陸那邊的學者邀我去大陸發展,說他們希望將這個領域應用在月球探測、月球登陸上 (因為他們那時在發展嫦娥)。對他們而言,這種快速地模擬人類的眼睛做投影幾何和攝影機投影的相關研究不多,所以希望邀我去發展。因為那時自己已在公職,便予以婉拒了,但說起來是個印象很深的經驗吧!很喜歡自己這個碩士論文題目,但debug 的過程真的很辛苦!就我所知,趙老師現在還是持續在發展這類傳統理論的課題,碰到新的學弟妹,聽他們說還會去看我當時的論文,著實感到非常開心!

2007年以台大新體做為碩論實驗場域進行測量

意外的公職之路

我是在碩一就考上公務員,碩二時就已經進到公家單位服務,後來等於是在職把碩士班讀完,但趙鍵哲老師對於在職生的研究要求還是很嚴格,我後來是唸了三年才畢業。韓老師大概是我碩三的時候回到測量組,所以那時候和韓老師也有不少接觸,特別是我後來在公路總局資訊室擔任科長時,韓老師也引介了許多他帶出來的學弟妹到我們組室,都非常優秀!所以也很感謝韓老師在這之中幫助我很多。

當時其實並沒有要當公務員的想法,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更喜歡做研究、寫論文、教書。會進入公職其實是場美麗的誤會,意外跟著學長姐一起報考,憑著準備研究所認真念過的印象,誤打誤撞考上測量製圖職系公務員,而在與家人討論時,由於父親經商、從事房仲業,在他的觀念裡,覺得從商比較容易被人看不起;相對來說,公務員蠻不錯的,穩定、社會地位也較高、退休金也比較安穩,所以很鼓勵我從事公職。

儘管如此,考取之後,到底是不是真的要當公務員,自己其實猶豫蠻久,直到有天公路總局 (以下簡稱公總) 資訊室一位資深的前輩打電話來給我。自己那時覺得在測量、地政相關單位比較容易遇到一些土地的糾紛,甚至可能有民代關心,所以便想如果是去資訊單位,比較是接觸技術類的問題,好像單純多了,但同時也頗有挑戰性,也覺得資訊技術的發展是大趨勢所在。而當時公總資訊室的主任也是測量背景 (中正理工學院),感覺上又多了一層親近感。他和我談到可能如何應用工程結合資訊技術來建立系統、協助局裡業務單位的工作,讓我也覺得這是我喜歡、想要嘗試的事情,所以便決定加入公路總局!

我覺得在公家單位工作上所遭遇的,很多時候其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意願的問題。我們在業務上所接觸的,很多其實都是要重新學過,實務和學校所學還是會存在一定的落差。覺得自己在公總那段時間很幸運,算是有很完整的資歷,從軟體到硬體都有接觸到。在公總的頭兩年,我自己建立了一些系統、開發網站,也寫了一些工具程式;兩年過後被派到機房,開始做機房管理、網路架設、路由設定等;再過兩年,我則是開始做資訊安全。公總的業務包含道路工程,還有車輛監理和運輸業的管理;監理這塊需要大量地運用到資訊技術,我也很幸運地適逢二代監理系統服務將近20年,軟硬體均已不敷使用,故於民國100年起能參與歷時3年龐大的三代監理系統再建案;另外由於103年公總局本部自忠孝西路遷址至東園街,在那次搬遷讓我有機會可以參與全新的資訊中心建置,從大樓設計階段、管道間、佈線、資訊中心設計、建置、監控、到移轉搬遷…等,更於完成後接待行政院各部會超過30次參訪分享建置經驗,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2018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率各部會參訪公路總局資訊中心

SafeTaiwan:打造一站式創新防災資訊整合服務

在我三十歲左右的時候,算是走到人生另一個轉捩點。那時候覺得在公總從軟體到硬體都摸過了,  想學的東西也都學到了,那是不是還要繼續從事公職呢?應該是而立之年,卻反而感到很猶豫、徬徨,過程中一度考慮報考臺大地理系的博士班,想說可以朝學術發展。剛好也是在這時碰到了自己人生中很大的貴人,當時的資訊室主任陳守強主任,也是我成大的大學長;他希望能將GIS的技術應用在公路防災,並邀我一起來打造全國的防災平台。因為感受到他的熱情,便決定捨命陪君子、繼續留在公路總局,而後我便和這位主管花了大概四年的時間,一起打造 SafeTaiwan 安全臺灣平台。這個平台以GIS技術跨域整合18個政府機關、6個私人公司、4個組織機構、7個學術單位共享之資源,國內外超過七百多種圖資,可作為防救災預警部署決策及自主風險管理之工具。

2013年SafeTaiwan榮獲ICT百大創新產品

也是這過程中的歷練又將我帶回到GIS、土木工程的領域,而透過資訊系統整合各式資訊,更可以協助防救災的預判及決策;譬如,公路總局在全臺有數百個辦公處室,以往要了解地震後道路受損狀況,需要透過人力巡路,但其中可能涉及人員安全的風險,且可能還是無法很全面、即時地掌握實際的受損狀況。而在這套完整的圖資平台,我們同時也結合各辦公處所的網路連線狀況來輔助判斷;譬如地震後若顯示大範圍或道路沿線有網路斷訊狀況,那或許可以推論可能是電線桿坍倒了,則很可能道路也有受到破壞的狀況。此外,我們也從防救災機關介接了相當多的資料,公總轄管的山路很多,其中不少條件都很脆弱,如何對這些道路的邊坡進行管理、養護,災害發生了如何緊急應變,GIS 即是一個很好的決策支援工具。建這個系統很有成就感,但也很辛苦,幾乎是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我有一年只請了半天的假,那半天的假還是在辦公室休假,自己常常就是半夜兩三點都還是要盯著系統。譬如手機收到地震推播,但如果系統上沒有收到相關資訊,那我便要再去檢查系統或是向氣象局確認,可能即時就需要來更改程式。

很辛苦的過程,也很感謝家人的諒解和包容;我老婆都說這系統都比她還更像我老婆。而這也是我自己學習成長最快速的一段時光,同時建立了很廣泛的人脈,包含水利署、水保局、氣象局、地調所、合作廠商……很多人給予我很多支持,也認識到很多很優秀、有理想的公務人員,也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重拾對於公家單位的熱情和對這個國家的希望。

但另一方面,公家機關裡,各單位各司其職,有其各自掌管的資料。建SafeTaiwan平台的過程中,相關單位建置的系統不免會被拿來和SafeTaiwan做比較;尤其以公路總局只是行政院下的一個三級機關,由我們所建置彙整國內外防救災圖資的平台,其實也受到一些質疑。我記得當時行政院辦了一個災防相關的國際研討會,邀請我們去介紹這個平台;自己雖然英文很破但也硬著頭皮簡報,而當時就有一位官員問到,為什麼是由公路總局在建這套系統?當時自己很直覺地便回答 why not?這過程要很感謝陳守強主任對於這件事的堅持,他覺得這是救人之事,很值得投入下去做,帶著我把這個系統一塊一塊地搭建起來,而行政上遭遇到的問題,他會向更上層長官反映、解釋。交通部的長官們對這個系統基本上都是讚譽頗佳,也從2013年至2017年間獲得不少獎項;但很可惜的是,在我及主任陸續離開原本的職位後,SafeTaiwan 後來也於2020年底正式關站了。

2016年於GSDI國際研討會發表SafeTaiwan

1968與國道連假疏運

在公總服務了一段相當的時間之後,因為一些機緣,有機會轉調到高速公路局(以下稱高公局)交通管理組服務,負責1968網頁及App (即時路況資訊查詢) 的建置和管理。其實在我進到高公局以前就已經有1968的系統,但其原先是個資料分散管理的系統,網頁及App服務並沒有很好地被整合,兩者資訊也有可能不一致;又過往的路況圖其實就是一張圖片,並不是真的帶有「圖資」。因此在這之中,我做了許多關於資料庫整合的工作,又其實說起來,相當於是將整個資料庫打掉重練,並真正地將GIS技術引入其中,整合圖資的管理。另外,我也希望能將系統的服務化被動為主動;亦即,過去系統的服務是使用者要自行去查詢資料,但我們將其改成關心路況資訊的用路人,可自行訂閱接收App主動推播的路況資訊。因應主動推播的功能,我們也在1968的系統增設了適地性服務(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 的技術,即透過手機定位資訊推測用路人所在的里程數以進行主動推播。

自己這幾年投入在1968這個系統能獲得一些獎項、受到大家肯定,我想即是在於新版的系統更為親民,且使用者、網友在Android 或 iOS 平臺上的評論,我是每一則都會去回覆,甚至有些好的意見就納入後續開發實踐。其中也會碰到有其他的平臺來的留言,可能就是謾罵、攻擊,要大家不要下載1968 App,但我就是每一則都很虛心地去回覆。這也是我在公總當科長時學到的經驗,要實際去掌握到民眾、使用者的需求,這樣服務才會有人喜歡、有人使用,而不是只是長官或是科室的一筆KPI紀錄;近年來,政府單位動輒開發各式各樣的App,很多時候這些App就是長官們用他們的思維去想像系統要怎麼開發,但使用者不見得真的買單。因此,我也要特別感謝高公局趙興華局長、交管組的卓明君組長及賴建宇科長都很支持我,放手讓我去做這些事情,也才有機會能夠大刀闊斧地對整體系統進行這樣大工程的改版升級。

2021年獲頒第2次交通部模範公務人員

跟我合作的廠商,做出來的東西是有品質保證的,但另一方面就是他們也都蠻辛苦的。在公家機關待了這些年,自己也看到不少系統的外包案在發包那瞬間,幾千萬或是更多的經費投入下去,兩三年結案後,系統也就束之高閣,其實是非常可惜。有些公務員可能覺得他們就是做行政管理,而沒有真的下去做技術的部分;這可能和個人的心態有關,當然也和主管如何帶領有關。

在高公局參與的業務中特別有趣的是關於各個連假、節慶的疏運,而其中有趣之處即在於透過歷史資料分析來推估未來的交通流量。譬如,我們在過去的資料中看到令人非常驚訝的現象:只要連假天數相當,與過去同時期節慶的車流量樣態 (pattern) 都極為相近。也因此,理論上我們就可透過自動化、大數據的分析方法來進行車流量預測。連假天數是一個很主要的因素,當然其中可能又會受到鄰近連假的一些影響 (譬如,春節和228或是中秋和國慶日很近的時候,甚至和開學時間會對於交通流量有連動的影響);又過去有一兩次的中秋節可能有受到颱風的影響,而車流量明顯減少。這之中的探索其實很有趣,更進一步就是驗證我們對於分流宣導、匝道儀控、或相關的疏運措施是否真有發揮效用。而因應民眾和交通部的期望,我們也每年持續思考,在臺灣這樣的車流量的環境下,我們還能提出什麼更有效或是更創新的管理策略來達到分流甚至抑制車流的效果。大家如何形成共識來做這些事,大概是我在這些疏運業務中看到的問題和挑戰;在這之中,  數據分析又是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尤其在這兩年,由於疫情,又讓我們看到很不一樣的車流 pattern,或許在未來我們都還是有機會面對到這樣的狀況:對於國道客運業者的衝擊、報復性出遊……都需要我們持續地思考,又從現在開始該如何從中學習、研究?

 

在公部門的修行,回歸初心

有人說身在公部門就是一種修行,多少或許有些道理。公家單位的體系某種程度上還是相對僵化,特別是在用人、獎懲這方面。在當主管時,還曾遇過有能力的同仁,對於交辦的業務只願做到最低及格標準,也不願意學習新知識,甚至私下要求每年考績都給乙就好,這讓我感到很可惜,應該是優秀、能力很好的年輕人,但公部門的獎懲制度似乎沒能夠激勵他,提供讓他願意更投入、更積極學習的誘因。我那時候在建置 SafeTaiwan,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心力在其中,但願意跟著我一起做的人很少,我並沒有什麼立場去埋怨不一起來參與、承擔的同仁,因為這就是制度使然。他們在各自的業務範圍內也都有做好,要大家再去投入更多、甚至用到自己下班的時間,制度上卻沒有相對的誘因,那就只能靠願意承擔的人去燃燒熱情……

又另外,這幾年來年改的政策,對於公務人員的士氣多少也是打擊吧!自己當時會考慮進公職,有一部分原因其實也是看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有六成以上,那對於退休後的規劃和安排應該還算是很不錯的一筆被動收入,但現在所得替代率大幅降低,退休的年資也往後延遲,面對少子化的趨勢,未來年限也可能繼續後延,整體的薪俸條件亦趕不上通膨變化,相對而言,吸引年輕人進入公家單位的誘因可能也就越來越薄弱。然而,從國家發展的角度,我們其實還是需要有好的人才進入公家單位,才能讓我們的社會、公共建設、福利制度更好地運作。

不過,在這之中,自己當然也還是有感受到很多正面的事物,並有機會在自己的場域發揮影響力。  很多時候,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有機會感染到身邊的人,且這之中學到的東西也都會是自己的。我想說的是,或許並不需特別計較眼前的利益,把對的事做好,好事自然就會發生。在公總的時候陳守強主任常提醒我:在公家機關的體系裡,承辦人是最大的。固然承辦人是承接長官交辦的業務,但每件事也就都會落到承辦人來開始執行,希望一個業務、一項計畫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希望有什麼樣的堅持、是不是敢和主管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就會影響到工作的氣氛;工作氣氛好,那一起工作的人就會喜歡這份工作、能感受到成就感。到頭來說,在公家單位工作能予人的,最主要的大概就是成就感吧!在職涯的過程中,雖然長官會換,甚至政策不會延續,但持續學習,且不要自廢武功,在公家單位其實還是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回顧自己投入職涯十六七年的時間,不論在公私部門所看到的,最主要的關鍵其實都是在人。不管是當部屬或是當人家的主管,最困難的都是在處理人的溝通。我的前主管和我分享過一句很有見地的話,也分享給大家「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對。」 而這三件事的順序是沒有辦法交換的。我們常常會看到大家雖然是想把事情做對,但找來的團隊明明就是不對的。又有時儘管是找對了人,但在現實上卻可能會有很多箝制;在民間單位或許還好,在公家單位可能受限更多。但我想大家其實不用特別氣餒,人才始終會是很重要的資產。無論如何,想辦法把自己變成對的人 (除了能力之外,更多是關乎態度),如果自己是對的人,有對的態度,就有可能有其他對的人一起來共識、幫忙。這態度還包含持續投入學習的心,不一定單是指技術,也同時是更廣泛地接收各種新知,譬如管理、財務、甚至法律等等,或是多參考成功人士的經驗,看看他們都在想些什麼、用什麼樣的方法、態度在做事而達到他們現在的成就。有這樣持續學習的態度,不管是在公部門或私部門,不管從事什麼領域,我想都會有一片發展的天地,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