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ion is not the end, it’s the beginning」

B07畢代 土木四 余福良

白駒過隙,歲月如梭,回想起四年前抱著憧憬和好奇心踏入這片校園的我,如今也要在這枝頭掛滿惆悵的時刻,滿懷著眷戀和祝福,在此話別堆積了四年情感的一切。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有緣必能重逢,祝大家畢業快樂!

我能想到感性的話大概停留在上面那一段,相比大家畢業感言都寫的感天動地,我可能更想說說這四年對我的改變。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是余福良,學號B07501092,來自馬來西亞,這大概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大學這樣介紹自己的身分,大學畢業對我而言只不過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驛站,所以我可能寫不出滿滿的感人肺腑之言,只有一個剛好成為台大土木系畢代的留學生真實的大學經歷紀錄,一個充滿失敗挫折而後理解自己的故事。

從小身為華裔在台灣文化的日濡月染下,在高中決定出國留學的時候,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台灣,沒有出類拔萃的成績,也不是高門大戶,但還是很幸運錄取了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帶著滿腔熱情展開大學生活。

「大一-懵懂」
一開始人地兩生,說著怪腔怪調的中文,很幸運還是認識了一群朋友,幫我從溝通不順,糾正成現在的口若懸河,真的感激涕零,亦步亦趨地跟著大家做事,加入熱舞社,參與籌辦系上大小活動,跟著室友一起熬夜苦讀,暑假也很順利到韓國進修街舞,兢兢業業度過了第一年。

「大二-失意」
大二算是起伏很多的一年,隨著專業知識趨難,社團幹部事務的忙碌,開始有點應付不暇,壓力導致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也日漸嚴重,想向教授尋求課業幫助,想向導師尋求開導,大多被冷漠無視忽略,四年換了四次導師,但我一次導師都沒見過,甚至已經主動聯絡,強烈建議廢除導師制度。基於很多原因,這時候的我開始和土木系漸行漸遠,所幸在疫情下也因禍得福有一整個暑假時間開始自學了很多有趣的東西。

「大三-接受」
大三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無路可選,只能先在土木系畢業,所以還是在參加畢聯會事務的同時顧好土木系的課,持續精進自己的寫程式能力。有了當畢聯會幹部的經歷,大三下開始徵求土木系畢代人選時,在期限截止前都沒有人願意接下這個工作,我就自薦擔任了土木系的畢代。當初接下這份任務時,教授曾經問我想要擔任畢代的動機是什麼,我記得我的回答是:「想要為大家做一點事」,了解我的人都知道那只是場面話,實際上對土木系沒什麼情感的我並沒有那麼偉大,當畢代只是出於個人目的,對於大學四年辦過大大小小校級活動的我,處理這些事情再簡單不過的同時可以為自己添加多一項履歷,何樂而不為。

「大四-改變」
大四一整年徘徊在重修地獄,參加了一個服務性社團,忙著處理畢代的工作。朋友們很多都推甄上土木系的研究所,繼續在這條路上發光發熱,而我深知自己不屬於這裡,也開始準備申請美國的研究所(強調不是土木系)。防疫限制放寬後,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完成自己的人生清單之一「參加台大的畢業典禮」,和系上夥伴們一起參加撥穗典禮(感謝B08系學會),可惜的是椰林辦桌,土木系小畢典之類的還是取消了,但人生嘛,要有遺憾才會完美。

「畢代那些事」
一開始就評估自己有能力獨自一人完成所有工作,所以相較以往龐大的畢代團隊,今年基本上就只有我負責處理班畢冊和團拍夾購買事宜、學士服相關事宜,通知應屆畢業生,班畢冊校對等事務,定期參加和廠商溝通細節的畢代大會(雖然也只有幾次),也特別要感謝吳榮秦同學負責班冊的發想和設計,雖然買班冊的人數不是很多,但還是盡心盡力地把系上四年的點點滴滴濃縮在班冊裡。最後要稱讚一下自己,在期限內準時完成所有廠商交付的任務,出席每一次會議,帳務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也要感謝土木系的大家的配合,讓一切都順利結束。

「致看到這篇文的人」
當初一開始不知道當畢代會被要求在杜風報寫一篇畢業感言,其實一直都很抗拒做這件事,看了前幾屆的畢業感言,無非都是「畢業快樂,鵬程萬里」這些話,我反而希望通過我的故事讓大家反思「念大學」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希望有,因為我寫得很隱晦),是否喜歡走在現在這條路上的自己,若否,有沒有勇氣做出改變。我認識太多後悔當初沒有好好體驗大學生活的人,所以請大家去找尋這個答案。也不是說我大學過得很慘,至少在土木系之外不是,我在校內外的活躍程度可能是B07土木系的任何人都比不上的(自信),籌辦校內各種活動,到參加台北市各種類型的義工,體驗到很多刻板知識外的東西,也讓我用不同角度看事情。送給大家我很喜歡的名言,鼓勵大家勇敢踏出自己的舒適圈,不要被體制束縛,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There is nothing more beautiful than finding your course as you believe you bob aimlessly in the current. Wouldn’t you know that your path was there all along, waiting for you to knock, waiting for you to become. This path does not belong to your parents, your teachers, your leaders, or your lovers. Your path is your character defining itself more and more everyday like a photograph coming into focus.” —Jodie F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