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他們在做什麼?】 (EP02)是什麼樣的魅力,讓我一頭栽進離岸風電的世界? 專訪麥格理資本專案工程師 林庭立

文/B98 黃子桓

【十年後,他們在做什麼?】第二集要聊的是最近話題火熱的離岸風電產業,究竟這個三不五時出現在新聞報導上的行業有什麼神秘的魅力?我們邀請到了土木B98、同時也是結構組碩士的校友林庭立來為大家分享。同樣地,訪談會分成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兩個部分,大家就挑自己有興趣的題目看就可以了。

Outline
回顧過去:
1.Motivation x Concern: 為什麼加入離岸風電?是否曾經猶豫過?
2.Challenge x Growth: 非傳統行業的困難與挑戰
3.Change: 原來對工作的投入真的能徹底改變一個人
4.Experience: 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展望未來:
5.Risk or opportunity? 關於人才需求和海外工作
6.How to join: 這個產業會要求研究所學歷嗎?有沒有什麼東西要準備的?
7.Who: 什麼樣的特質的人適合開發商?
8.About internship: 你們有提供暑期實習的機會嗎?會不會像某些公司一樣都只分配打雜的任務給實習生?
9.Summary: 總結來說,在離岸風電產業工作會有什麼優缺點?

─────訪談正文──────

1.Motivation x Concern: 為什麼加入離岸風電?有沒有猶豫過?
其實當初畢業的時候我沒有很想從事土木業,反而是我家人一直想要我進去,他們覺得我既然已經投資這麼多時間(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如果不做那不是浪費了嗎?我當時做了很多嘗試,試著應徵過台積電的工作,甚至努力從台大職涯中心的資訊去尋找學長姊的經歷故事,就是想要證明不一定非得從事和大學科系相同的工作不可。

最後我還是決定給這個行業一次機會:說不定我的家人是對的?說不定只是我沒有去嘗試而已,其實我會做得很開心?於是我畢業後去了一家做結構設計的顧問公司-Arup,成為一名結構工程師,負責大樓的結構設計。我對結構設計這份工作其實並不討厭,每天也覺得都有學到新東西,像是怎麼看配筋圖、使用一些套裝軟體等等,都是學校沒有碰過的;但土木業有一個很現實的限制就是:薪資條件不如人。

老實說,我對當時的薪水不太滿意,月薪跟一般台商差不多,但因為是外商的關係所以沒有年終獎金,即使心裡知道那是我自己的選擇,卻難免在新聞報導台積電起薪一兩百萬、或者看著身邊朋友領到年終時的喜悅而覺得難受。不過最後的導火線其實是有一次我發現有位10年經驗的結構工程師來應徵,而公司願意開給他的月薪只比我多了一萬元,這不禁讓我開始懷疑:這就是我接下來的人生嗎?我願意在這裡待上10年,只為了多領一萬元的月薪嗎?

Photo 1 因緣際會加入離岸風電產業,沒想到一試成主顧就做出興趣了

而我一開始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找一個市場規模比較大且有在賺錢的產業,我認為這樣至少整體能夠分配到的收益會比較高。於是我跑去應徵了當時剛來台灣的Tesla,但並沒有收到好消息。後來我進而搜尋能源相關產業,卻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台灣要發展離岸風電的消息,那時第一階段示範風場的全台灣第一支風機才剛完工、第二階段的風場也剛投標完正在等能源局開標,能找到的相關資訊非常非常少。我覺得是個很酷的新興產業,於是找了一些已經在這個業界裡面工作的學長、同學或朋友的朋友聊聊。得到的資訊是做能源發電業的人才在台灣相對稀少,學電力電機的人都跑去科技廠、半導體業,反而學土木、機械的現在有機會進入這個新行業。

幸運的是同一時期,有兩家外國的能源開發商剛好有開畢業生培訓計畫(類似培訓幹部,兩年內會輪調不同部門,用意是培養潛力中階主管)。面試過程也是非常新奇有趣,不像一般的遞履歷寫考題面試,而是辦類似研習營的活動讓大家參與討論並報告成果,第二階段面試除了全英文應答之外也著重在問人格特質的問題希望認識你這個人,而不是像台灣顧問公司都在問你念哪個學校、老師是誰、修過什麼課、有沒有技師、什麼時候要考技師…。總之在一邊面試的同時,我也向原公司的長官提出:台灣正在積極發展離岸風電,會是下一塊潛力市場,我們應該要投入這個產業,然而我很快地得到了no的答案。在爭取無果加上最後有順利拿到Macquarie的offer之下,我就決定挑戰這個全新的產業了。

其實當初在面試的時候,因為Macquarie本業是投資銀行、過往也都只進行投資相關業務,我也很害怕進去之後工程背景的我會被當成異類、或者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力。還好面試主管拍胸脯保證說沒有關係,我要加入的團隊負責的是專案開發專案執行的部分,不會因為非投資背景而影響到我的工作,我才比較能放下心。也很幸運地,事後證明工作環境確實像當初面試主管說的一樣相當友善。

2.Challenge x Growth: 非傳統行業的困難與挑戰
第一個是全英文的工作環境,雖然前一份工作也是在外商,但以前整個辦公室都是台灣人,最多只有一兩個香港人,唯一會碰到英文的時候是和少數外國客戶通email、和公司規定交報告要寫英文。進了Macquarie,講英文變成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很少人會跟你講中文。我們有六成的同事都是外國人,有來自英國、丹麥、法國、德國,口音也不是你熟悉的美式口音。

一開始我幾乎聽不懂同事講的話,每天都很害怕我聽錯、也很不好意思去請別人再講一次,還好我的主管非常鼓勵我,他說大家都知道英文不是你的母語,所以有什麼問題一定要提出來問、一定要再次確認,也幫我建立了很多信心。還有寫英文信是另一個瓶頸,像我當時可能一封email要寫一個小時,寫完還是覺得不是很順,我甚至有考慮過是不是該去補英文,但我很感謝我的主管非常支持我,他說大家知道你是畢業生,反正有問題問就對了,英文也不用特別去補,多跟我講話就可以了。

Photo 2 同事都是老外!全英文工作環境是我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另一個衝擊是我發現同事都有很豐富的工作經歷,一查LinkedIn發現平常和我一起嘻哈打鬧的年輕人同事可能都有五年十年的現場工作經驗,他們不用當兵,也很多大學只唸三年就畢業了,所以出社會的時間點非常早。我就覺得:哇!大家都好厲害,相形之下自己什麼都不懂,我當時覺得自己根本就是薪水小偷、是整個團隊的拖油瓶,好像都沒做什麼事情。

我剛進去的第一個任務是在Formosa 2專案負責蒐集資料。當時我們已經取得開發許可,正在準備向銀行融資來進行開發,這個過程中銀行團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採用A工法不採用B工法、為什麼跟甲公司買風機不跟乙公司買風機等等…而收到這些問題後,我要負責去向各個部門的人問出答案,然後整理好回覆給銀行團。一開始我根本連問題是什麼意思都搞不太懂,常常直接拿問題表格給各部門同仁請對方直接把回覆打字上去;因為如果是他講給我聽後我再打進電腦,我可能聽就聽不懂了,可能還會曲解他的本意。

但過了三四個月,當第二次收到銀行團來的問題時,我發現有些問題我已經可以直接回答,有一些我知道答案但不是很確定的我就先寫下我認為的答案,再向內部專家確認。然後英文聽力也變好了,開始能理解同事溝通的內容,這時候就有感覺到自己有在對團隊做出貢獻了。

3.Change: 原來對工作的投入真的能徹底改變一個人
我覺得在我進離岸風電業之後,差很多的一點就是我變得很想要不斷吸收這個產業的知識和新消息。以前每天通勤時都會滑Facebook,後來全部改看LinkedIN,原本我覺得LinkedIN只是找工作的工具,但我發現我可以在上面看到全世界風電相關的最新消息;像是德國哪個風場要招標了、哪個承包商又標下什麼案子、或者西門子又開發了新的風機之類的。我變得很想要了解這個產業,而且是打從心裡有興趣的想知道這些訊息。甚至我休假或中午休息也都在滑LinkedIN,那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一上公車就打開LinkedIN,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神奇的轉變。

Photo 3 LinkedIN除了是找工作的利器外,最新的產業資訊也是隨手可得

再來就是我變成有看到email要馬上回的強迫症,因為我自己一開始的工作是蒐集資料,如果我有10個問題,已經拿到8個答案,但剩下2個卡在某一個部門手上,我還是不能完成這份文件。所以我也不想變成卡到別人工作的那個人,以前在顧問公司只有公司電腦可以開email所以沒這麼急迫,但現在手機會收到公司email後我有時候睡覺手機震一下都會去檢查一下email,然後趕快完成收到的任務。

4.Experience: 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就像前面提過的,我剛進去的第一個任務是在Formosa 2專案負責蒐集資料,回答銀行的問題來幫助公司融資,算是讓自己習慣工作環境和一些基礎知識。工作六個月後我輪調到了Formosa 1專案,當時已經進入施工的階段,我第一次有了出海施工的經驗。當時也是因緣際會,我原本負責的是整合資料,但後來有爭取到上安裝船的機會就出去看看了。

Photo 4第一次看到施工現場,心中充滿了震撼和感動

我當時上的是離岸風機的水下基樁安裝船,船超大。就像麗星郵輪那樣只是三分之二的船改裝成甲板放東西跟裝了一台大吊車,剩下三分之一就是船艙,跟飯店很像有樓層、有房號、有洗衣間、有健身房、有餐廳、有娛樂室。我們當時是從台中港上船,一趟大概五天,船靠岸後先把基樁吊運到船上然後開到風機的安裝位置進行安裝,當然沒有文字敘述的這麼簡單,船開到定位後要先請旁邊的小船把大船四個角落的八個錨拖出去拋錨讓大船穩固,接著把基樁翻垂直吊起後放到海床上,再用吊車吊起油壓樁槌進行打樁,打樁的同時,海床上已經鋪好氣泡帷幕的氣泡管來降低打樁時的噪音,打樁完成後換吊起基樁與風機的轉接段,轉接段放上基樁後進行灌漿固定接合,等穩定後吊車才可以放手收回船上,安裝後要再次請小船把八個錨收回來才可以啟程回台中港。

整個海上作業是24小時不間斷地,除非是因為天氣因素海況不佳才會暫停,不然都是趕快抓緊海況良好的時段完成工作,因為這種重機具大船每天的租船費用是接近千萬台幣的,多拖一天工期得多花很多錢。當時我跟了兩趟安裝航程,一趟有安裝成功,另一趟因為一直等不到適合的時機就先返航了。我以前連郵輪都沒有上過,只上過小艇、夜釣船之類的,對我來說一切都非常新奇。加上船上的船員就好像工地的工班一樣,你以前從來沒有遇過這些人,而且他們又來自不同的國家,真的帶給我很不一樣的體驗。

船上的生活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卻是非常特別的經驗,船艙房間蠻像當兵的,空間不大但還算舒適。本來我以為船上生活會比當兵更艱辛,但實際上比當兵好得多,有健身房、有茶點娛樂、餐廳的自助餐還有冰淇淋。而這趟幫助最大的是原本在做計畫時很多事情都是靠死記硬背,而實際看過施工後,別人一問問題我腦中就浮現出施工的畫面。像是除了主要的施工船以外,還要有拖錨船、氣泡船和鯨豚觀測船等等才能讓施工順利。一個案子可能規劃七、八年,最後施工只花一年就完成了,我真的覺得很幸運可以參與到這個特別的一年。

Photo 5在高難度的工作環境下,有夥伴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在Formosa 1的施工部門待了六個月後,我又調回了Formosa 2的採購部門,開始學習一些合約的事情。比較可惜的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幾乎都是在家辦公,沒有什麼機會看到主管和同事怎麼處理事情、怎麼和廠商周旋。從初步挑選廠商、報價、工程簡報、到合約條款、履約保證金、後續的執行或工期展延等等,我都有幫忙到,但卻沒有一個是我自己去主導的,都是主管告知說要付款、要罰款等等,我再去辦理相關的作業。雖然跟工程技術沒有什麼關係但對於跟承包商簽約跟履約等等的知識倒是增加了許多。另外還有我調到Formosa 3專案,準備今年(2022)八月截止的投標。

5.Risk or Opportunity? 關於人才需求和海外工作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離岸風電這樣以標案為主的型態,工作會很不穩定。我會覺得這部分要看公司,一般來說像我們開發商可能有10個人在準備標案,兩家聯合就是20人,但備標需要的人力也許是30-50人;剩下的人力就會用約聘外部顧問人力支援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沒有拿到案子,那這些約聘外部顧問就終止合約,公司就不需要去處理一些遣散相關的事宜,有些開發商的策略就是幾乎每個人都是簽一年合約,我想也是這個考量,如果沒拿到標案最多就付清剩下一年半年的薪水就可以了。如果有拿到案子要執行,當然後續很多正職的缺就會開出來,像日本去年12月公布了標案的結果,後來就開始瘋狂地徵正職員工,台灣也是在2018公布後有一批找正職員工的潮流。所以說在投標階段可能職缺會比較少,但開標後就會冒出很多需求了。

Photo 6 出海吧!就算前方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如果未來台灣真的能夠開發的風場都已經開發的差不多,我相信外派會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選項,例如日本、越南都還會有機會,當然這大概都是20-30年後的事情了。我對於外派的態度是非常開放的,甚至現在我也主動向公司提說我想要外派,我覺得這些英國人、丹麥人都可以離開家鄉來台灣工作,那我也可以。我在台灣風電產業三年半了,我很想去看看別的市場;像台灣現在法規和供應鏈都還不夠成熟,我想去歐洲學習已經運作成熟的市場會長什麼樣子。雖然也有head hunter跟我說現在全世界離岸風電最火熱的市場就是台灣,現階段離開台灣不是一個好選擇。但我還是想出去看看,想要再去提升自己的視野,學一點新的東西。

以目前來說,我還是傾向選擇外派而不是留在台灣,我滿嚮往擁有一些海外的經歷,不要都只有待在台灣,加上趁現在還沒有小孩,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時機。假如我四十歲才有機會外派的話,我可能也不敢去了。

6.How to join: 這個產業會要求研究所學歷嗎?有沒有什麼東西要準備的?
如果想進離岸風電領域的話,不一定需要研究所學歷。反而是英文能力非常很重要,這個英文不是說你托福要考110、多益要考900這種分數,而是能勇敢開口加上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文法有些錯誤也沒有關係。面試也都是全英文的,所以英文是第一關。學校課程的話說實在很少用到,因為我在開發商是做專案管理,但如果你是去設計商或承包商就可能需要看鑽探報告或焊道檢驗等等不同技術。說準備的話其實也就是瞭解產業趨勢,至少要知道這個業界有哪些公司各自扮演什麼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相互的關係、流程是什麼。像是開發商可能有沃旭、wpd,設備商有西門子(風機)和華城(電線電纜),施工廠商像Boskalis或楊德諾,還有顧問公司像是LAUTEC、世曦或TY Lin這種的。另外就是了解台灣的法規,例如我最近聽到很多面試都會問對於國產化規定相關的題目,要有自己的見解。

而面試的時候可以問公司:有沒有/怎麼拿到下一階段的案子(關係到後續工作發展)?公司的工作文化是什麼?組織是扁平的還是階級式的(需要層層回報還是團隊有一定的授權)?因為面試是雙向的,除了公司挑人才,人才也同時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公司。

7.Who: 什麼樣的特質的人適合開發商?
開發商就是要管很多東西,如果是設備商或施工商,主要是照著合約內容執行,會接觸比較多技術細節,但合約外的部分可以不管。但對開發商來說,合約之間的介面協調和灰色地帶就得自己去負責,管理的範圍非常大,乍看之下很威風,有事可以命令廠商處理,但雜事也非常多,合約沒寫到的部分,各承包商之間的介面就得由開發商來收尾。施工商主要就是要帶領工班去執行任務,所以要能叫得動他們是重點,不過相對來說要管的範圍就小很多。一般會建議有過施工經驗再來擔任開發商會比較知道怎麼管理,有實務經驗之後才比較不會有都在打高空的問題;不過開發商的職缺並不多,有人在施工商待10年都不一定有機會進開發商,所以真的有機會進去的話那也就把握機會。

8.About internship: 你們有提供暑期實習的機會嗎?會不會像某些公司一樣都只分配打雜的任務給實習生?
我們公司是沒有開放暑期實習,我知道的是其他開發商有一些機會。但我覺得如果有任何產業的實習機會都是很棒的,不管你是不是被分配到有意義的任務或者純粹打雜;重點是你可以觀察你的同事都在做什麼?你的主管都在做什麼?有沒有在進修?有沒有在考技師?因為當你進公司之後,就會變成跟你同事一樣。而當你在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成主管那個樣子。另外就是像例如你去世曦實習,至少可以把他們的組織圖搞清楚,你就會知道其實你不只有結構一部、結構二部可以選,你可能還有港灣、或者航空規劃的部門可以選。這樣會讓你有更多不同的選項去評估,什麼才是自己有興趣的?而且也能認識不同的人,像現在我對離岸風電產業還滿熟的,所以有人來問我我都可以跟他說某間公司的屬性、風評、近況、甚至外國人比例等等,如果我不瞭解的也會有人可以問;所以我覺得你在評估一個產業的時候就應該想辦法去瞭解這些事情,然後建議如果能有實習機會就盡量去嘗試。

9.Summary: 總結來說,在離岸風電產業工作會有什麼優缺點?
首先當然是薪資相較傳統土木業來的優渥,再來面對一個全新的產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學習新東西、去面對新的挑戰。目前台灣、亞太區有這方面相關經驗的人才很少,趁現在這個新興產業開始發展的時候搭上順風車,未來說不定會變成搶手的人才,離岸風店是目前全世界的趨勢,就算台灣的機會以後減少了,日本、韓國、東南亞都漸漸開始發展,不怕沒有地方去。不過反過來說,如果你比較希望工作非常穩定,學一套功夫可以用十幾二十年的,不喜歡常常接觸新技術改變過往經驗的話,這個產業就不太適合你了。當然,我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加入這個充滿了驚奇的新產業,所以如果你有任何想要知道的事情,歡迎email聯繫:roytom007@gmail.com
我們可以約時間多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