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我們,Toward the Forest – 與劉彥含、莊政翔、鄭力齊、簡晨軒、謝沛宸 & 陳鵬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碩一童昱軒 (B01校友)

故事的開始如同踏上這座橋的前段一樣,一路上坡
你知道將與這片森林產生某種程度上的連結
卻無法清楚知道最後能走多遠
或是看清楚在終點等著的
是一塊巨石、一棵神木、一片落葉、抑或什麼都沒有

幾年前一堂只有7個學生的系選修,當時可能也沒想清楚怎麼會是loading這麼重的一堂課!不只要提案、評圖、做模型、場勘,還要結構計算、規範研讀、水文試驗、載重試驗、材料測試以及後續的各種海報、BIM、圖文設計。

課程一綁就綁了1年,外加後續作業1年半,而且還不列入畢業學分~~認真回想還真的想不到當初能堅持下去的原因,也許是覺得學期中能偶而去溪頭晃晃還不錯的關係吧!
但很不幸的在場勘期間,我們仍要帶著RC和水文學,熬夜邊吃泡麵邊敲工程計算機……

但,也是因為修了這堂課
第一次把測量學應用在實作上
第一次完整理解土木生態鏈
第一次感受縮尺水文模型的魅力以及重溫結構加載的刺激
巨量地形白模、橋體發想正草模、仿集成材製作工法
外加紅銅接頭焊接、用鋁棒銅線配筋的石膏基礎
以及上山砍竹子徒手搭建等比例橋塔模型
各種手作配上CAD、SAP2000、TEKLA、UNITY
不但燒腦燒體力又燒電腦記憶體
即使如此,仍從中學到不少技能與樂趣

最重要的,因為這堂課
我們在這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親手做了一些改變

2015年得知有了贊助的消息,好像可以感覺最後真能有個什麼成果
疲倦、興奮混雜在一起,那種感覺說不上來
大概就像凌晨畫完CAD再喝上一杯咖啡
眼圈越來越黑、設計書越來越厚
模型越來越多、筆電越來越卡
但不知不覺已經從紙上走到實體
看到橋梁桿件從製作到組裝、上漆、修復
過去的不確定感也漸漸消失
一直到最後一次的驗收才真正體會到畢業的感覺
我們好像,又一起完成了一件什麼事

在這幾年間,我可以說這個過程很累但卻不是最累;因為我始終覺得能親手實踐自己的想法與設計是如此充滿魔力。比起熬夜算拉普拉斯還是傅立葉,燒紅銅切木頭有趣多了!大概我們這群人都有些自虐傾向吧!才能一起一直走到最後。當然這中間遇到了很多貴人一路幫忙、指引。剪綵在即,除了感謝以外還是感謝。

Capstone在離開大學後的第一個春天結束了
歷經2次銀杏轉黃,我們已經跨過神木溪
也發現在終點等著的
不是岩石,不是神木,更不是落葉
而是一片更蒼翠、更深邃的森林
也許這個夏天,或是幾些年後
我們可以再回到這裡聽溪水、聽鳥鳴
以及聊聊曾經發生在這片森林的故事